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這種體質血壓易飆升 4招穩血壓 控鹽還有1秘訣

文/George Citroner 張玉編譯

為何有人即便沒有吃太多的鹽還是血壓飆升?研究發現女性對鹽分更敏感,更易得高血壓。(Shutterstock)
人氣: 174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為何有人即便沒有吃太多的鹽還是血壓飆升?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任何種族或年齡段的人群中,女性對鹽的敏感性比男性都要高,這會增加她們患高血壓及其相關併發症的風險,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女性為何會有這種不同?該如何減少其帶來的影響?

鹽敏感型體質更易得高血壓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全球30至79歲成年人中有近13億患有高血壓。自1990年以來, 患高血壓的人數量翻了一倍。眾所週知,鹽分是影響高血壓的因素之一。

據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建議,一個人每天鹽的攝入量不要超過2300毫克,約1茶匙鹽。然而,美國人平均每天攝入約3400毫克鈉鹽。飲食中攝入過量的鹽會增加患高血壓的風險。

紐約斯塔滕島大學醫院(Staten Island University Hospital)註冊營養師阿瑪戈·克奇( Amargo Couture)告訴《大紀元》:「當我們攝入高鹽分的食物時,由於鈉的親水性,使得血液體積增加,導致我們的血壓上升。」 失控的高血壓會增加嚴重併發症風險,如心臟病、腎臟疾病、心力衰竭、中風和失明。

然而,還有一個因素很多人未意識到,那就是鹽敏感性。鹽敏感性是人的身體對攝入的鹽的反應的敏感程度,鹽敏感性因人而異。一些人對鹽份更為敏感,在鹽敏感的人群中,即時攝入很少量的鈉,就會導致血壓升高。

鹽敏感的人群體內會保留鹽分,而不是通過尿液排出多餘的鹽分。一個人如果在攝入高鹽飲食後,血壓升高超過10%,就屬於鹽敏感型體質。

在鹽敏感的人群中,攝入很少量的鈉,就會導致血壓升高。(Shutterstock)

女性鹽敏感性高 源於一種荷爾蒙

一項研究綜述發現,女性比男性更具鹽敏感性,因此鹽更容易導致女性高血壓發生的風險。

該研究的作者強調,與男性相比,女性通常在心血管疾病方面防護得更好,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情況會改變。往往女性從青年時期就對鹽更敏感,一旦進入絕經期後,對鹽敏感的嚴重程度和普遍程度都會進一步增加。

女性對一種名為醛固酮(aldosterone)的激素更加敏感,這種激素與女性生育相關,在女性體內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作者、在奧古斯塔大學醫學院血管生物中心擔任生理學家的埃里克·貝蘭·德·尚特梅勒(Eric Belin de Chantemele)博士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鹽敏感的女性無法足以減少其醛固酮的分泌量,我們認為這更造成她們鹽敏感。」

鹽敏感可能會導致難治性高血壓,有研究結論顯示,鹽敏感人群即使血壓處於健康範圍內, 死亡風險也會增加 。

這項研究發現,已經去世的參與者平均年齡約為48歲,他們患高血壓(63.4%對33.8%)和鹽敏感(73.4%對44.9%)的比例都是倖存者的將近兩倍。

不幸的是,美國CDC的數據顯示,成年患者中,只有大約25%的人高血壓能夠得到控制,據估計,有50%至60% 的高血壓患者是鹽敏感者。

據估計,有50%至60% 的高血壓患者是鹽敏感者。(amridesign/Fotolia)

少鹽飲食 4招降低高血壓風險

為了降低高血壓的風險,鹽敏感女性可以採取如下數項措施:

• 應避免吃加工和包裝食品,減少鹽份攝入,這些食品通常含有大量的鈉。

• 選擇新鮮水果、蔬菜、瘦肉蛋白質和全穀物。

• 嘗試使用辛香食材以及調味料來給餐點增味而不是依賴於鹽。

• 定期鍛鍊和保持健康的體重,也有助於鹽敏感女性降低患上高血壓的風險。

很多人追求低鹽飲食,但把握一定的量也很重要。(Shutterstock)

控鹽當心患上低鈉血症 平衡鹽分祕訣是補鉀

需要記住的是, 鹽攝入過少也會給健康帶來嚴重問題。鹽是一種必需營養素,並作為電解質維持身體的液體平衡,使肌肉和神經可正常發揮作用。

當這種必需礦物質的量異常低時,人會出現一種稱為低鈉血症的狀況。 低鈉血症的症狀包括:

• 噁心或嘔吐
• 頭痛、混亂或疲勞
• 肌肉無力,抽搐或痙攣
• 癲癇發作或昏迷

另外,均衡攝入適當的鈉和鉀也是非常重要的。鉀和鈉是電解質,它們通過維持體液和血容量來幫助身體正常運作。攝入過少的鉀和過多的鈉也會導致高血壓。

含鉀食物包括土豆、酪梨、豆類和香蕉。

增加鉀的攝入量可以幫助降低血壓,美國心臟協會(AHA)建議,成年人每天應攝取4,700毫克的鉀。◇

英文報導請見《大紀元時報》:Higher Salt Sensitivity Linked to Increased High Blood Pressure Risk: Here’s What to Do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責任編輯:李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