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畫老虎獅子的畫家歐仁‧德拉克洛瓦

法國浪漫主義畫家鍾愛異域風情,繪製許多威猛的大型貓科動物作品。
Michelle Plastrik撰文/吳約翰編譯
歐仁‧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的作品《與母虎玩耍的幼虎》(Young Tiger Playing With Its Mother),1830年創作。巴黎羅浮宮博物館(Louvre Museum)。(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6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歐仁‧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是19世紀法國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也是法國浪漫主義運動的先驅,更是色彩大師。他的不朽畫作《自由領導人民》(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眾所周知,咸認是最後一位傑出的歷史畫家。此外,他的藝術天分還擴及為政府建築創作壁畫裝飾,肖像畫,風景畫和風俗畫。

德拉克洛瓦熱衷於描繪異國帶有充沛情感的場景,以此凸顯文明與野蠻之間的張力。這些元素充分體現在他對大型貓科動物(特別是獅子和老虎)的描繪上。在他整個職涯中,他都在觀察這些貓科動物,了解它們的習性,然後運用各種媒材捕捉貓科動物威風凜凜的一面。由此創作出知名的藝術作品也都成為他的傑作。

歐仁‧德拉克洛瓦的作品《穿著綠背心的自畫像》(A self-portrait with Green Vest),約1837年創作。油彩、畫布;65 × 54.5 cm。巴黎羅浮宮博物館。(公有領域)

異國風情

德拉克洛瓦(1798—1863年)出生於法國的顯赫家庭。父親是一位政治家,母親來自工藝世家。他雖然跟隨某位專業藝術家學習,也曾待在巴黎美術學院(the École des Beaux-Arts )一段時間,但基本上他是自學成才。德拉克洛瓦最主要的訓練來自參觀羅浮宮與臨摹古代大師作品,尤其是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與威尼斯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等。他早期作品的特點在大膽且富有表現力的色彩運用,以及像但丁、莎士比亞和拜倫等文學巨匠的敘事手法。

德拉克洛瓦以描繪野生動物為主題,表達他對解剖學、生命力和遙遠國度的興趣。他很少離開法國旅行,因此他寫生的草圖主要來自多次造訪巴黎植物園(Jardin des Plantes)的動物園。他對貓科動物的研究約於1820年代後期開始。德拉克洛瓦發現造訪動物園令他感到興奮且有助於學習,加深他對大自然觀察的敏銳度。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有一幅生動的素描,《獅子,全臉,1841年8月30日》(A Lion, Full Face, August 30, 1841),正是出自造訪動物園行程。這張用炭筆素描的草圖還標注了鬃毛和鼻子的顏色。

歐仁‧德拉克洛瓦的作品《獅子,全臉,1841年8月30日》。石墨;11.7 x 18.3 cm。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德拉克洛瓦早期重要的貓科動物作品是1829年的平版畫系列《大老虎》(Royal Tiger),咸認是19世紀最傑出的平版畫作品。老虎靜悄悄地趴在懸崖上眺望平原,顯然正在搜尋獵物。它捲曲著身體似乎隨時準備撲身而去。德拉克洛瓦實現了老虎在大自然的形象,巧妙運用媒材賦予作品繪畫般的質感。

歐仁‧德拉克洛瓦的作品《大老虎》,1829年創作。平版畫;32.5×10公分。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公有領域)

平版印刷的發明不過33年。製作過程需用油性蠟筆在平坦的石材表面繪圖。接著以阿拉伯樹膠和酸性液體處理,油脂會吸附墨水。印表機再將紙張結合墨水列印出圖像來。在這些輸出作品中,就包括那隻趴卧在地上伺機而動的老虎。

神祕的貓科動物

1832年,德拉克洛瓦踏上一次改變人生的旅程,前往摩洛哥、西班牙和阿爾及利亞。儘管學者不相信他在旅途中看見野生的貓科動物,但此行卻進一步激發他對東方學主題的興趣。19世紀的藝術運動「東方主義」(Orientalism)指的是西方藝術家對土耳其、希臘、中東和北非東部地區的描繪,混合現實與想像。在德拉克洛瓦的作品裡,此風格最著名的畫作是《公寓裡的阿爾及爾婦女》(Women of Algiers in their Apartment)。後來的貓科動物作品也是此行的特色。

1830年,德拉克洛瓦創作了他最愛的大型貓科作品《與母虎玩耍的幼虎》(Young Tiger Playing with its Mother)(關於兩隻老虎的研究),作品收藏在羅浮宮。當這幅畫首次展出時,有評論家寫道:「這位出色的藝術家,在繪製人類時從沒有像繪製老虎那般維妙維肖……看他把動物畫得這麼有力、這麼精確、這麼栩栩如生,真令人驚訝。這個迷人的場景呈現了豐富的色彩和紋理,展示高貴的老虎散發著個性、泰然自若與俏皮的氣息。」

歐仁‧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的作品《與母虎玩耍的幼虎》(Young Tiger Playing With Its Mother),1830年創作。巴黎羅浮宮博物館(Louvre Museum)。(公有領域)

接下來的幾十年裡,德拉克洛瓦繼續在畫布和畫紙上探索獅子和老虎。其中有一幅精美的水彩畫《風景中的臥獅》(Lying Lion in a landscape)展示一隻自信、凶猛的黃褐色獅子。前方色調明亮對比後方黑暗的洞穴。

歐仁‧德拉克洛瓦的作品《風景中的卧獅》,19世紀創作。水彩、畫紙;19.4×27公分。私人收藏。(公有領域)

德拉克洛瓦也嘗試新的藝術技法。1854年的作品《老虎停下腳步》(Tiger Stopped)收藏在華盛頓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即是在網紋紙上運用「照相蝕刻法」(cliché-verre)創作。「照相蝕刻法」的技術在當時才剛起步。它結合了繪畫、版畫與攝影。藝術家在透明玻璃板上雕刻或繪製圖像,然後把它貼在感光紙上曝光。德拉克洛瓦總是充滿創意和想像力,將他充滿活力、獨到的個人特色,融入到這幅凶猛老虎的描繪上。

歐仁‧德拉克洛瓦的作品《老虎停下腳步》,1854年創作。照相蝕刻、網紋紙;16.7×19.8公分。華盛頓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公有領域)

獵獅

德拉克洛瓦也創作了一系列以獵獅為主題的精彩作品。雖然他從未親眼目睹狩獵過程,但他以研究北非、動物園的動物和藝術史來創作這些戲劇性作品。德拉克洛瓦創作期間受到包括李奧納多‧達‧芬奇一幅預備草圖,同時也是未完成的傳奇畫作《安吉亞里戰役》(The Battle of Anghiari)(後來由魯本斯臨摹)以及魯本斯許多狩獵畫的啟發。

第一件狩獵作品深具紀念意義。詩人夏爾‧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在欣賞後寫道:「從未見過如此美麗、色彩豐富的作品,能透過眼睛傳達到靈魂。」遺憾的是,1870年的一場火災燒毀了部分作品,今日所見的只是局部。

德拉克洛瓦在1850和60年代初期間繪製了許多不同版本的獵獅作品。其中最受推崇的創作《獵獅》(1860—1861年),收藏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這件作品是在德拉克洛瓦去世前兩年完成的,也是他不斷探索人類、野獸和大自然之間的複雜關係的巔峰。

在這幅畫裡,多位穿著北非服飾的男子身陷兩隻獅子狂暴對峙的旋渦之中。人與動物這兩個物種表現出相似之處。例如,前景可見抓住獅子鬃毛的手就像獅子的腳掌一般;膝蓋也是,獅子彎曲的右腳腕也狀似人類的膝蓋。德拉克洛瓦簡潔、快速的筆觸增強了場景的渲染力。

歐仁‧德拉克洛瓦的作品《獵獅》,1860至61年創作。油彩、畫布,76.2×97.8公分。芝加哥藝術博物館(Art Institute of Chicago)。(公有領域)

《獵獅》的狂暴對比1862年另一幅處心積慮、自制卻又有力量的畫作。《老虎戲弄烏龜》(Tiger Playing With a Tortoise)在2018年佳士得拍賣會「佩吉和大衛洛克菲勒珍藏」(The Collection of Peggy and David Rockefeller)中以987萬美元售出歸私人所有。拍賣圖鑑介紹這件作品提到:「奇妙的偶遇發生在掌控力強大的掠食者與另一極為弱小的生物之間。老虎以腳掌困住烏龜,它獵殺的本性被疑惑與好奇心取代。」

歐仁‧德拉克洛瓦的作品《老虎戲弄烏龜》,1862年創作。油彩、畫布;45.1×62.2公分。私人收藏。(公有領域)

德拉克洛瓦在人生最後的十年創作了一系列的作品,以非常有趣的方式將不對稱的對手匹配在一起,另一種詮釋人類與自然力量之間複雜關係的手法。深入研究老虎和獅子的各種情緒和體態,用現代人的話來說,這已經算是「真正的痴迷」( true obsession)了。這位多才多藝的畫家透過表情、動作和色彩,為相同的主題創造出深度和多樣變化。

原文:Eugène Delacroix’s Fascination With Big Cat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 擔任藝術顧問,現居紐約市。寫作主題廣泛,包括藝術史、藝術市場、博物館、藝術博覽會、特別展覽等。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歷史上有許多傑出的藝術家雖然英年早逝,卻流芳百世。19世紀初藝術家理查德‧帕克斯‧波寧頓(Richard Parkes Bonington,1802—1828年)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儘管波寧頓再過幾週就是26歲生日,卻因肺結核過世。他的整個藝術創作生涯大約10年的時間,唯後5年才創作油畫。儘管如此,大眾依舊公認波寧頓是他那個時代重要的藝術家,影響了法國和英國的浪漫主義運動。
  • 這幅作品表現的是傳說中的八仙中漢鍾離度化呂洞賓修道成仙的故事。 《鍾離度呂》局部。(正見網)
    黃粱一夢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其實它有多個版本,講述的卻是不同的神仙度人的故事,鍾離度呂就是其中之一。
  • 《被俘的安德洛瑪刻》(Captive Andromache,約1888年)由英國學院派畫家弗雷德里克‧萊頓(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年)構思並創作,動人地展現了母親與孩子、丈夫與妻子之間的情感。在萊頓敏感的筆觸下,這些充滿愛的親緣關係,為安德洛瑪刻在特洛伊戰爭後經歷的國破家亡,提供了修復的解藥。這幅畫也提醒我們,往往透過失去,我們才學會珍惜擁有。
  • 中東地毯與歐洲繪畫有著相互交織的歷史。在文藝復興時期,在宗教繪畫和肖像畫中常出現進口地毯,尤其是來自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地區的地毯。這些充滿異國情調、昂貴的紡織品可以用來展現財富、現世性和地位。它們還為畫面的構圖增添了色彩和圖案。
  • 蓋德克解釋,戶外寫生有一個挑戰,就是看到的風景有太多的細節令人不知從何下手。摩爾教他如何將場景分解為簡單的圖形來找到繪畫的焦點,然後學習場景構圖的明暗變化(value,即明度)。剛開始的時候,蓋德克限制蓋德克只能用黑色、白色和灰色來調色,用明暗來描繪形體。
  • 幾世紀以來,學者們一直試圖釐清關於荷馬的真相:是否真有這樣一個人?如果有,這些著名的故事是否源於他的創作?他的神話故事是否具有歷史真實性?這些詩作是出自同一人之手,還是不同作者原始素材的累積,仍是有待商榷的問題,但大家都達成共識:這些詩最初是在希臘文字廣泛發展之前,於公元前7、8世紀之交的某個時候創作出來並口耳相傳的。
  • 至今馬鈴薯與黑麵包仍是東歐人的主食。事實上到了18世紀末,馬鈴薯已成為「富人和窮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備菜餚」。馬鈴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於許多不同菜餚的特質而越來越受歡迎,到今天仍是德國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 1582年,卡拉奇(Carracci)家族的三位成員——阿戈斯蒂諾(Agostino)和安尼巴萊(Annibale)兄弟及其堂兄盧多維科(Ludovico)共同創立了第一所強調寫生的重要藝術學院:啟程者學院(Accademia degli Incamminati)旨在藉由重新研究大自然來復興古典傳統,以矯正樣式主義(Mannerism,又譯:風格主義、矯飾主義)對藝術界的不良影響。他們重新提倡寫生,並從自然形態中尋找靈感,而非單純模仿前輩大師的作品。
  • 克拉克森‧弗雷德里克‧斯坦菲爾德(1793─1867年)是浪漫主義時期多產的藝術家。他的職業生涯在某種程度上與美國光亮派畫家(luminist painter)弗雷德里克‧埃德溫‧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相似。然而,斯坦菲爾德在建築、波濤洶湧的海洋與航海相關細節的表現上獨樹一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