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態心理與童年挫折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一位中年男教師,夜晚常被惡夢困擾。而惡夢中總離不開蛇,即在夢中常出現一條毒蛇,或纏繞他的雙脚,或向他吐著紅舌。他因此常被驚醒,嚇出一身冷汗。追根溯源,原來在他7歲時有過這樣一次經歷:那時他住在農村,有一次跟幾個孩子一起外出割草,正當他用左手撥開一叢茅草,右手揮動鐮刀時, 突然竄出一條青灰色的蛇。他頓時嚇得大哭大叫,丟下鐮刀,轉身就跑。當天夜裏,他便發高燒,患了一場病。病愈後,他變得膽怯了,那條蛇從此成了他 的一塊“心病”,總是在夢中驚嚇他。

   人們常說,世上的事,其發生、變化都可追根溯源,人的心理特徵的形成 也是如此。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即使活到耄耄之年,許多行爲都跟童年的經歷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樣,一個人病態心理的形成,也可追溯到他的童年時期所經歷的生活,尤其是他所經歷的挫折在他幼小的心靈裏留下的陰影。

  奧地利心理學家A·阿德勒在他的《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曾列舉豐富的材料說明,一個人的心理特徵可以從他童年的記憶中尋找其蛛絲馬迹。

  例如,一位30歲的婦女受到焦慮的困擾而無法與友人交往,事業上也未獲得進展。 追踪她童年時代的生活,發現了這樣的經歷:“當我4歲時,我記得有一次走 出屋子,看到許多孩子在玩游戲。他們動不動就蹦跳起來,大聲叫道:‘巫婆 來了!’我非常害怕。回家後,我問家裏的老嬤嬤,是不是真的有巫婆存在? 她說:‘真的,有許多巫婆、小偷、强盜,他們都會跟著你到處跑。’”從此以後,她便害怕一個人留在房子裏,幷且把這種害怕表現在她的全部生活中。 這樣一直到30歲都不敢獨自離開家,不敢與外界交往。可見,童年的這一次經歷是怎樣深深地傷害了她。

  爲什麽一個人童年時期所遭受的意外刺激特別容易構成心理上的陰影,從而導致病態心理的形成呢?這是因爲兒童時期心理尚未成熟,人格尚未獨立,因此,面對外來的挫折往往缺乏足够的抗拒能力。最後,種種挫折便構成心理壓力而積澱下來。在童年時代最能構成挫折幷留下心理創傷的莫過于父母的忽視、冷漠及家庭生活的動蕩不安。

一天,上海一家心理門診部的醫生接待了一對退伍的軍人夫婦,他們是爲女兒來求醫的。他們訴說18歲的女兒情緒總是喜怒無常,一會兒哭,一會兒笑;一會兒情緒高漲,一會兒又沮喪頽唐。生活中一點小事都會激起她情緒的起伏變化,或糾纏不表,或哭鬧不休。心理醫生告訴他們,這是一種“易激惹”的心理疾病。這種疾病大多是因爲童年時期受過歧視或虐待,得不到家庭的溫暖而造成的,是一種焦慮心理的反應。原來這一對夫婦在部隊工作,女兒出生後由外婆撫養。因外婆有病,便雇了一個保姆。保姆認爲照管這個女孩是她的額外負擔,便動輒暗中打駡。女孩爲了保護自己不受侵犯,常到外婆面前哭鬧,尋求庇護。這樣,時間久了便形成“易激惹”的心理疾病。

  綜上所述,一個成年人表現出來的病態心理與童年時代的經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童年的挫折,常成爲病態心理形成的根源。這就告訴年輕的父母們, 要使自己的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長大後能成爲生活與事業上的强者,就必須給孩子以充足的愛,就要爲孩子的創造一個安定、寧靜而溫馨的家庭氛圍, 就要小心地保護孩子不讓他在精神和感情上受到傷害。@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BBC中文網記者蘇平09月30日报道, 七八歲的孩子咧嘴一笑露出個大豁口,天真可愛、純潔無瑕。男孩子愛冒險、在公園裡瘋跑或是踢球﹔女孩子愛顯得很嚴肅,還愛裝扮成白雪公主。
  • 轟動一時的日本電影「失樂園」女主角黑木瞳將於十一月一日發行她的首本自傳隨筆集,書中記述許多童年回憶,寶塚歌劇團的輝煌過去,與丈夫之間的戀情及家人之間的親情,還附許多珍貴的相片,讓影迷們可以一窺她的真面目。今年四十三歲的黑木瞳為即將出書的這本自傳隨筆集,準備近半年的時間。黑木瞳出生於福岡縣的農家,一九七九年從寶塚音樂學校畢業後便進了寶塚歌劇團,一九八五年退團後便一直在演藝圈發展。黑木瞳曾於一九九八年以「失樂園」一片獲得日本奧斯卡電影獎最佳女主角,到現在仍在許多連續劇中擔任要角。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編者按:情感忽視會演變成情感虐待,但忽視與虐待之間的關係如何界定?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子關係是人生中的一門重要課題,這一篇章,讓我們與《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 一書的作者來探討,如何在過與不及的情感中,取得應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紹了性別認同教育引起的爭論和家長們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護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兒童心理學專家陳彥玲博士給出了一些建議。
  • 上篇我們講了2個故事,2個孩子的父親都因爲「安全學校聯盟計劃」中所謂的「性別認同」而將孩子帶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別認同」是什麽?專家又是如何解讀的呢?
  • 澳洲新州教育部編入公立學校學齡前教育課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無偏見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對幼教教師灌輸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觀念。而當幼兒園對兒童灌輸這些觀念時,卻不需要得到家長的許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 關係攻擊,是通過解除友誼、排擠和其它形式的社交排斥進行的威脅。父母們常常驚訝地發現,關係攻擊可能會出現在三歲孩子的身上。對於這麼小的孩子來說,被朋友推開的經歷可能完全令人費解,並在日託或幼兒園引發焦慮。
  • 這個故事是為了幫助一群8歲孩子,希望他們能再度相信這個世界的奇蹟和美麗—在聽到這個故事之前,他們很難擺脫在網路上看到、令人不安的恐怖圖像。圖像加上難以擺脫的深刻感受,讓孩子們嚇得睡不著—他們尖叫、流淚,也恐懼獨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