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幼兒的逆反心理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由于三四歲的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他們有越來越大的主觀能動性,對成人的指揮和安排表現出更大的選擇性。因此常常表現出任性,不聽話,你叫他這樣,他非不這樣,開始“鬧獨立”。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爲“逆反心理”,是一種心理特點,不必奇怪。如果父母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上不恰當,可能加劇逆反心理的現象,諸如:

  1、家長式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管教孩子時往往是不許這樣不許那樣;有的父母望子成龍心切,要孩子學這學那,如果孩子不感興趣,不想學,父母就擺出一副長輩的架勢,于是容易産生與孩子情緒上的對立。

  2、嘮叨式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喜歡整天對孩子嘮嘮叨叨,這個要這麽做,那個要那麽做;這也不對那也不是,總是沒完沒了地嘀咕,這種“敲木魚”式的教育最終導致孩子厭煩而産生逆反心理。

  3、漠不關心的教育方式: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什麽都要問個明白探個究竟,這裏摸摸那裏碰碰,有時電插座、煤氣開關也是他們探究的物件,一點不懂其危險性,有時好好的玩具也要拆開來看看,甚至會損壞貴重的家用電器。如果此時父母僅是簡單、粗暴地說不許或不予理睬,就會引起孩子的不滿而産生逆反心理。

  做父母的應尊重幼兒心理發育的規律,掌握幼兒心理學知識,改進自己對幼兒的教育方式和態度。

  首先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他當作朋友平等對待,如果不是嘮叨就是打駡,孩子必然把你的話當耳旁風,心理上也會産生反感。其次要冷靜分析孩子出現逆反心理的原因,如果是成人方面的原因,就應注意改進,成人應言而有信;如果是孩子無理取鬧,則可采取冷處理的方法,對其逆反行爲不予理睬,事後再進行教育、誘導,說明利害關係,千萬不要“强過孩子頭”而火上澆油,把事情搞得更糟。還可利用孩子爭强好勝的心理使孩子服從正確的教育。例如孩子在外面玩,明明走得動却不肯自己走路,一定要你抱,你可以這麽對他講:“你看那邊的小弟弟都自己走路,你不會比他差吧?”孩子爲了表示自己能幹,就會自己走路了。這種方法用得得當,不亞于正面說教。最後家長要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例如孩子好奇、好問、愛動腦筋,家長要因勢利導,講一些孩子聽得懂的道理,不要一有逆反言行就全盤否定。當然,發現孩子的行爲具有危險性時,應及時制止,幷講明道理。

  總之,我們要認真研究幼兒逆反心理這一現象,幷耐心地教育、誘導,從而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的視綫活動方式,也反映著人的心態。一般認爲,目不轉睛地注視對方談話的人較爲誠實。但不一定是自始至終在盯著不放。心理學家肯頓,曾經做過一個人在談話何時把視綫移向對方的關注;而即將結束之際,則關心對方究竟聽進多少。這樣,可以從注視中,透視對方的心理動向。
  • 美國行為心理學家最近通過大量的事實研究,表明人的性格與口味有著密切的聯繫。
  • 在預防秋煞及其他可能的傳染病再度來臨之前,以成大公衛研究所及其他公衛系所師生為首,聯合了全國各社區大學,正進行「公衛教育在社大」教育計畫,期望借由社區大學此平台,推動社區居民預防秋煞及其他傳染病,同時強化台灣草根公衛體系。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表示,這個完全發自民間的防煞活動,已完成第一梯次種子師資的培訓工作,從六百多名報名者中初步遴選了二百五十名進行四天深入且活潑的培訓活動;培訓的老師包括國內最權威的學者專家,如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何美鄉、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教授金傳春、台大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張鈺、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陳美霞。培訓內容除了傳染病及病毒的相關最新知識外,還有社會學、心理學、公共政策等課程。
  • 英國王家海軍有一次招考雇員,口試題目為:在一個大風雪的夜晚,你開著一輛車,經過一個車站,有三個人在等車:一個是快病死的老太太,一個是曾救過你命的醫生,另一個是你夢寐以求的情人,你會載哪一個?請說明你的理由。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編者按:情感忽視會演變成情感虐待,但忽視與虐待之間的關係如何界定?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子關係是人生中的一門重要課題,這一篇章,讓我們與《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 一書的作者來探討,如何在過與不及的情感中,取得應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紹了性別認同教育引起的爭論和家長們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護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兒童心理學專家陳彥玲博士給出了一些建議。
  • 上篇我們講了2個故事,2個孩子的父親都因爲「安全學校聯盟計劃」中所謂的「性別認同」而將孩子帶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別認同」是什麽?專家又是如何解讀的呢?
  • 澳洲新州教育部編入公立學校學齡前教育課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無偏見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對幼教教師灌輸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觀念。而當幼兒園對兒童灌輸這些觀念時,卻不需要得到家長的許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 關係攻擊,是通過解除友誼、排擠和其它形式的社交排斥進行的威脅。父母們常常驚訝地發現,關係攻擊可能會出現在三歲孩子的身上。對於這麼小的孩子來說,被朋友推開的經歷可能完全令人費解,並在日託或幼兒園引發焦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