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書法:秦代書法

font print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訊】中國秦漢時代漢字的變遷最為劇烈,大篆經過省改而創造了小篆,隸書發展成熟,草書發展成章草,行書和楷書也在萌芽,書法家也隨之大量產生,文字的變化和書法的成就給以後書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小篆是秦代的官方文字。秦統一六國後規定「書同文字」,小篆形體長方,用筆圓轉,結構勻稱,筆勢瘦勁俊逸,體態典雅寬舒,主要用於官方文書、刻石、刻符等。秦代權、量、詔版刻的文字也是小篆,但由於刀刻和受當時民間書風的影響,風格比較質樸,筆畫多為方折,線條瘦硬,鋒稜俏麗。

泰山刻石

  秦代書法墨跡有帛書和簡書,文字大都屬於隸書。但有的字仍保留篆書的結構,是篆隸遞變中的古隸。字形有長方、正方、扁方等變化,筆畫渾厚樸茂,結構方圓相輔,書法工整端秀。秦代書法家有李斯、趙高、胡毋敬、程邈等。李斯取史籀大篆而創造小篆,對後代篆書影響很大,他的書法骨氣丰韻,方圓妙絕。

──轉自《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九成宮醴泉銘碑》由魏徵 撰文,歐陽詢書。記載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泉水之事。此碑立於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楷書24行,行49字。
  • 《虞恭公碑》全稱《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亦稱《溫彥博碑》。岑文本撰文,歐陽詢書,唐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十月立。楷書36行,行77字,碑額陽文篆書「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虞恭公溫公碑」十六字。
  • 楷書自漢末發軔,經三國兩晉至南北朝而達到了成熟,在書史上形成了高潮。隋結束了南北六朝分裂的局面,完成了歷史的使命,使多年的分裂回歸到了統一。從大業年間開始了科舉取士的制度,書法(主要是楷書)成了取士標準之一。時尚所崇,必然成為世人爭相趨求的目標。於是對楷書的學習日益受到重視,怎樣為好字,如何才能寫得好,就成了研究的課題。
  • 《化度寺碑》全稱《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唐李百藥撰文,歐陽詢書。碑立於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楷書35行,行書33字。原石久佚。
  • 褚遂良(公元596-658或659),字登善,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官至右僕射河南公,世稱褚河南。
  • 徽墨的生產始於南唐。創製人是奚超、奚廷父子。唐中葉至唐未,由於藩鎮之亂,連年征戰,大量的人口和經濟重心南移,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縣)南遷,為黃山白岳之奇和練溪、新安之妙所吸引,遂定居歙州。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此時得皖南的古松為原料,又改進了搗松、和膠等技術,終於創製出「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經久不褪,香味濃郁的佳墨。南唐後主李煜,酷愛書法繪畫,召奚廷擔任墨務官,並賜給「國姓」。於是,奚氏全家一變而為李氏。李廷成為古今墨家的宗師。宋宣和年間,就出現了「黃金易得,李墨難求」的局面。
  • 《麻姑仙壇記》全稱《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顏真卿撰文並書。 唐大歷六年(公元771)四月立。碑舊在江西臨川,明季毀於火。楷書,據傳世剪裱本計共901字。
  • 豆花,是國寶級書法家朱玖瑩心中的最愛。1960年第一代製作者林德興在台南安平開店,人稱玖公的朱玖瑩命名為「古早豆花」,可見其中質樸古味,引人入勝。
  • 大歷十四年,顏真卿撰並書。除《集古錄》,《金石錄》著 錄外,他書無言及者。1922年10月在長安出土,現藏於西安碑林。
  • 《東方朔畫像讚》的楷書作品有兩件,其一傳為王羲之小楷, 另一為顏真卿的大楷。此碑額篆「漢太中大夫東方先生畫讚並序」,唐天寶十三年十二月立於德州,時年顏真卿四十六歲。碑陽讚12行,陰記17行,行楷30字。額亦二,一篆書,一隸書,皆十三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