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老字號:「曹素功」墨莊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20
【字號】    
   標籤: tags:

曹素功,原名聖臣,字昌言,號素功,安徽歙縣巖寺人,清代制墨名家。他原是一位秀才,由於一直未能走上仕途,便在家鄉潛心經營制墨。
  
早期,曹素功繼承了其親戚明末著名制墨家吳叔大經營的「玄粟齋」墨店,以其墨模制墨,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壯大。後曹素功研製出一套黃山圖的集錦墨。這套名貴的墨,共三十六錠,分別代表黃山三十六峰,每錠墨形、色彩均按黃山各峰形狀、大小、特徵而定,拆開時,是黃山諸峰,獨立成景;拼合起來,恰巧是一幅完整的黃山全景。康熙皇帝巡視江寧時,曹素功將他精心設計製作的黃山集錦墨作為貢品獻上,康熙帝看後讚歎不已,親自為該墨賜名為「紫玉光」。從此曹素功墨名聲大噪,後為避康熙「玄燁」之名諱,改店名為「藝粟齋」。
  
據《墨林初集‧墨品讚》記載,曹素功的制墨主要有「紫玉光」、「青麟髓」、「千秋光」、「筆花」、「天琛」、「天瑞」、「非香」、「大國香」以及集錦墨「豹囊叢賞」等名墨,墨品既注重實用價值,又講究製作精美,「其配方神秘,做工考究,名聞天下。」曹素功墨從此走上了徽墨之冠的寶座。
  
曹素功墨莊乾隆年間遷址蘇州,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又遷址上海,子孫相傳,歷經十幾代,綿延近400年,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的美譽。
  
曹素功墨莊製造的墨錠有著獨特的優點。首先,它的選料十分考究,尤其是高級油煙書畫墨,更是如此。它的原材料是以桐油、麻油等動植物油料燃煉成墨灰,再配上上等的純牛皮「廣膠」作為原材料,然後,加入金箔、天然麝香、梅片、冰片和其他名貴中藥材,精製而成。其次,曹素功墨莊的墨錠製作工藝十分考究,從材料選擇,到配製、燃煉、成型、出廠,每一道工序都有獨到的技術要求。於是,經過特殊技術燃制而成的曹素功墨錠便具有了以下特點:1、墨錠發出紫玉光澤,歷久不褪;2、蘸筆不膠,入紙不暈;3、香味濃郁,防腐不虹;4、堅而發墨,托裱不化。
  
曹素功墨莊生產出來的墨錠具有以上獨特的「國粹特色」,用曹素功墨莊的產品,「作書色澤黝而能潤,作畫神彩煥發,濃而不滯,淡而不灰,層次清晰」,能夠充分表現出文人墨客所要表達的意象、物像,能夠傳神寫照,因而,這樣的產品不僅在中國書畫界備受歡迎,而且也為世界文化界所矚目。@(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北京「一得閣」墨汁,距今已有近140年的生產歷史。
  • 吳裕泰茶莊,原名吳裕泰茶棧,始建於清朝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最初為吳氏家族茶莊進儲茶葉而建。當時吳氏家資殷富,在北京已開設多家茶莊,有朝外大街的吳德利茶莊,廣安門內大街的協利茶莊,西單北大街的吳新昌茶莊,崇文門大街的吳鼎裕茶莊,崇文門內的信大茶莊,通縣城內的乾泰聚、福盛茶莊等。這些吳氏茶莊買賣興隆,在京城內的茶行中已具有一定規模。隨著生意越做越大,茶葉的需求量大增,為集中進儲茶葉,吳裕泰茶棧便應運而生。茶棧開業之際,創建人吳錫卿花了五塊銀元請來一位飽學鴻儒老秀才祝椿年題寫了第一塊匾牌「吳裕泰茶棧」。
  • 萃文閣坐落在北京琉璃廠文化街的東口,建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一家以研究和經營書法、字畫、篆刻、印章材料、文房四寶為主的專營店,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
  • 北京的王致和臭豆腐聞著臭、吃著香,味道新奇鮮美、膾炙人口,具有開胃、增進食慾之效。
  • 「狗不理」包子是天津的風味名點。它色白面柔,大小一致,底幫厚薄相同,一咬起來直流油,但又不感肥膩,味道十分鮮美。
  • 黃曆元月十五夜稱「元宵」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呢?中原大陸幅員廣,南北兩地的風俗也常有差異,以「元宵」稱圓子(湯圓)是起於何時呢?元宵吃圓子從何時成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說圓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還有人說有餡的圓子稱「元宵」,無餡的圓子稱「湯圓」,真是如此嗎?
  • 黃曆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今年是龍年,歲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龍子、龍女,生肖屬龍。然而,黃曆新年和十二生肖並非華人專屬,不同國家對於生肖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在中亞國家哈薩克,今年的生肖是蝸牛而不是龍,屬龍的人到這個國家就變成屬蝸牛了。
  • 秋風起兮,七夕節又將來到。牛郎(牽牛)、織女與中華兒女相伴幾千年,有情有義的婚姻,相許相牽的愛情,千百年來代代相傳。七夕的一年一會,讓人感嘆之外,也讓我們反思什麼嗎?
  • 黃曆的五月五日端午節,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陽。「端午」處於純陽之端。民間有俗諺「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為夏令時節防瘟辟毒的啟動日。端午節的節俗很多,來源久遠,背後蘊藏豐富的文化典故。一起來文化尋根:回顧端午節的九大節俗與故事。
  • 端午「五紅」、「十二紅」的養生飲食,都是觀察時令,巧用時鮮,以促進身心健康的傳統中醫的養生方法,同時五行養生的原理也在其中體現。不管時代怎麼推進,注重天人合一,順應節令過生活,上天自然賜給人最鮮美的生活滋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