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秘法

游乾桂
【字號】    
   標籤: tags: ,

  孩子是什麼?

  是頑皮的、無理的、搗蛋的、愛哭的、胡亂的動物──我在醫院的臨床諮詢中,常常聽見父母們用這樣的口吻解釋他們的孩子。那一刻,孩子彷彿成了只會「作怪」的鬼靈精。

  孩子是什麼?我說是人!

必須你我花時間明白他們的內心悸動與身心發展的作品,沒有任何人可以一眼窺知孩子的人生脈絡。

因為是人,所以必定會有喜、怒、哀、樂;因為是人,所以哭、鬧、病、痛在所難免;因為是人,所以會隨著時間的變動而有所更迭。

  嬰兒期的孩子,以「哭哭叫叫」與父母溝通。
  三歲以後的孩子,開始懂得思想與思考。
  十歲以後的孩子,期望父母能真正明白他的心。

  嬰兒期的小朋友,我將他比方為「神農氏」,那個時候的孩子以摸、觸、咬、扭、打學習人生,以「哭哭叫叫」與父母溝通,這時的哭,意謂著痛、病、尿、餓等等多樣的意義。

  哭,成了這個階段的孩子的溝通秘法。這個時候的親子溝通,適合以「心」服人。

  三歲以後的小朋友才慢慢進入「認知」的時期,孩子開始懂得思想與思考。這個時候應該用以「德」服人的方式溝通。

  七歲以後是個改變的年代,這個年代的小孩逐漸明白,人的世界是個有溝才通
的世界,他會從日常生活中找著了解父母「內心城池」的方法,也期望父母能真正
明明白白他的心。這個階段可以以「理」服人。

  比方說:
f?B>聆聽:我常說,中國的父母是一種非常不懂得「聽」的民族,所以老一輩的父母親經常會說:「囝仔人,有耳無嘴」,意謂著孩子不必多說。孩子不多說,父母自然不必多聽,有趣的是,一個不聽他人說話的人,如何能明白他人心中的所思所想。

聽,其實是人類的第三隻眼睛,像古代的「報馬子」一樣,專司刺探心靈底事。一個不懂得聽的父母,孩子會把他視為不同國度的老傢伙,以後,開心的時候,不會與你分享;悲傷的時候,不會找你分憂;挫折的時候,不會依你停泊;戀愛的時候,不會與你商量。

f?B>設身處地:那是一種站在別人立場思考的技術,西方的心理學家叫它「同理心」。溝通最重要的重點自然是,讓他人知道,你明白他的委屈與難處。

  有時候,一句「你怎麼了?」或者「你好像很生氣?」或者,「一定有人惹了你」,就能讓孩子的心情「雨過天晴」,這個時候的他們,會突然發現你是全宇宙最最貼心的人。

f? 鼓勵:如果有一天,你花了一千二百元去做一個自以為滿意的髮型,但在回家的路上碰著的那個朋友,卻稱它為「雞窩頭」,你會做何感想?將心比心,你不難明白其中的訣竅。

鼓勵,有時像極了「荒漠甘泉」,往往可以輕而易舉的開啟溝通的橋樑。別忘了,人都喜歡說好話的人。喝一點「蜜」說話,比口塗「砒霜」說話要好得多了。

f?B>表達關懷與愛:古代那種「你應知道」的想法,早就該拋棄了,沒有人可以「你不說,他就知道」,除非他學得探心術,或著擁有「特異功能」。所有的感覺,都必須經由你的口傳達給對方。

  最後請你「偷取」孩子的流行訊息。

  現代流行什麼?是你必須牢記在心的一句話:以前流行忍者龜的時候,你該多
和他說說「烏龜」的事;流行龍貓的時候,何妨多說幾句「龍貓之語」;現在流行
「恐龍」,你對「恐先生」又了解多少呢?

  孩子喜歡和明白他們偶像是誰的人說話,你是嗎?

摘自: 游乾桂著作《別讓童心去流浪》一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會在學習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策略,家長或老師可用來培養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熱愛。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教養不同調的照顧者,有時候是老公或老婆,更多的情況是上一代長輩,甚至是保母。因此當教養不同調的時候,騎虎難下,父母該怎麼辦呢?
  • 如果孩子已具備自我調節力,那麼接下來就要進一步培養自我調節學習的能力。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包括自己制定學習目標、有效的學習計畫與實踐後的自我評價。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為了達成目標,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情緒、想法和行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