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點教室日記:3

「磨」的功夫

曾威凱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我們相信自己能真誠地關愛孩子,並瞭解自己也會有的情緒與衝突,以及經常會陷入不知如何是好的掙扎當中。這就是人本來的面貌啊!

在支點教室外的水池邊,二年級的阿俊跟還沒唸小學的妹妹小琴,兩人拿著掃把的木棍,敲打著因為昨天下雨而積蓄著的水面。激起的水花愈高,兩人就笑得愈開心。不過,如果依照課程安排,現在這個時候,阿俊應該在「支點教室」裡,讓義工帶著進行補救教學。

「阿俊,我在這裡等你。我想你知道你現在應該要去支點教室上課。」我慢條斯理地說著,而阿俊則搖搖頭說不要。

今天早上阿俊就已經「翹」了幾堂課了,那些時間也是在村子裡閒晃亂逛。現在我大可以抓著他的領口,「逮」著他進教室上課,不管他如何「頑強抵抗」。但我不會那樣作,因為從阿俊的眼裡,看到了他不願意上課的困難,還有他可能自己也搞不清楚的混亂情緒。

過了一會,他跟妹妹跑到教室後頭的狹小走道上,我繼續跟了過去。阿俊對著教室裡其他年級的孩子扮鬼臉。我沒有生氣,繼續對著阿俊說:「我會在這裡等你,陪你ㄧ起回支點教室上課。」他假裝沒有聽到,繼續玩著手裡的棍子。倒是妹妹小琴好奇地走向我。我必須蹲下跟他說話,以便我們是可以「平行」地注視對方。

「小琴,你知道這根棍子是不能拿來玩的。我相信你會拿給我,把他放回原來的地方。」我試著伸手去輕捉住棍子,他開始顯露出不願意,然後就把頭靠過來,準備咬我的手。我當然沒有用「肉身」抵抗的勇氣,馬上把手給縮了回來。

小琴往後退了幾步,往哥哥的身邊靠過去。我繼續對他說:「我相信你會把棍子拿給我,然後我們ㄧ起拿回去放。」我繼續對她微笑,而且是不帶生氣與威脅的那種。小琴望著我,也對我笑了,但心裡頭ㄧ定覺得古怪,並盤算著眼前這個奇怪的老師。

我在旁邊看著他們玩耍,並且繼續說著我想說的話,就這樣過了半個多小時。大概是玩膩了,阿俊先跑進教室,而ㄧ旁的小琴把哥哥手中的棍子接過來,走到我面前交給我。「我們一起拿去放,好不好?」我問著,然後帶小琴把棍子放回原處。

進了教室的阿俊,反倒浮躁起來。他把櫃子上的娃娃跟玩具,通通拿起來往地上丟。在ㄧ旁的五、六位義工,沒有一個人對他這樣的行為大聲或嚴厲斥責。他們對於阿俊的家裡,有個喝醉酒會打孩子出氣的爸爸,有所了解,所以多了ㄧ份理解與體諒。義工們邊收拾著玩具,邊對著孩子說:「你這樣丟東西,會打傷別人。」阿俊還是停不住地摔東西。

義工們當然知道,可以大聲喝斥阻止他,但是狀況可能會更糟。糟的不只是他會更加憤怒和失控,還有他會更相信「比嗓門」與「比力氣」,而不願意跟人講道理。

我走向前去,低下身子在阿俊耳邊說:「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有話想說卻不知道怎麼說。沒關係,慢慢來,先把東西放下來。」這時阿俊手中的玩具正好甩在我的額頭。阿俊因為這樣而大笑,但我知道這不是惡意,只是他不知所措的反應。

「這樣被東西打到真的很痛,請你先把東西放下來。」忍著痛,我試著把話說清楚。只看見阿俊嘴裡嚷著「不要!不要!」就往門外衝去,留下一片滿目瘡痍。

我帶著義工圍坐下來,討論剛剛發生的事情。我先說了剛剛在外頭跟兩兄妹「磨」的過程。義工們早已經能夠相信孩子,也相信「以暴制暴」會帶來的不良後果。但孩子反應與表現,讓人灰心氣餒時,我們還能相信什麼?

相信自己!對,就是相信自己。孩子所呈現出來的面貌,反映著過去被人對待的經驗,這不會短期之內就有所改變。我們要改變自己都不容易了,何況是孩子。我們相信自己能真誠地關愛孩子,並瞭解自己也會有的情緒與衝突,以及經常會陷入不知如何是好的掙扎當中。這就是人本來的面貌啊!我們在想,下次義工們見到阿俊,都會耐心地對他說話。說的不是孩子早已經知道的道理,而是孩子少感受到的關懷與尊重。

說到這裡,我們就像很有默契與共識ㄧ樣,點頭相視而笑。我們相信「時間」是站在我們這邊,為孩子花時間下去「磨」,是絕對值得的!我們決定跟他「磨」到底,絕不放棄!(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編者按:情感忽視會演變成情感虐待,但忽視與虐待之間的關係如何界定?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子關係是人生中的一門重要課題,這一篇章,讓我們與《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 一書的作者來探討,如何在過與不及的情感中,取得應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紹了性別認同教育引起的爭論和家長們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護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兒童心理學專家陳彥玲博士給出了一些建議。
  • 上篇我們講了2個故事,2個孩子的父親都因爲「安全學校聯盟計劃」中所謂的「性別認同」而將孩子帶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別認同」是什麽?專家又是如何解讀的呢?
  • 澳洲新州教育部編入公立學校學齡前教育課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無偏見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對幼教教師灌輸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觀念。而當幼兒園對兒童灌輸這些觀念時,卻不需要得到家長的許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 關係攻擊,是通過解除友誼、排擠和其它形式的社交排斥進行的威脅。父母們常常驚訝地發現,關係攻擊可能會出現在三歲孩子的身上。對於這麼小的孩子來說,被朋友推開的經歷可能完全令人費解,並在日託或幼兒園引發焦慮。
  • 這個故事是為了幫助一群8歲孩子,希望他們能再度相信這個世界的奇蹟和美麗—在聽到這個故事之前,他們很難擺脫在網路上看到、令人不安的恐怖圖像。圖像加上難以擺脫的深刻感受,讓孩子們嚇得睡不著—他們尖叫、流淚,也恐懼獨處。
  • 這是忍受多年悲傷和失去後,得以成長的故事。故事歷程和隱喻,對許多艱難情況和不同的年齡層來說,都有所幫助。
  • 《築巢的鳥兒》 適合年齡:兒童。 應對狀況:被迫離開家園。
  • 這是適合大孩子、青少年和成人的故事,目的是為了在2011年日本沿岸遭受海嘯襲擊後,為人們帶來希望並協助加強復原能力。這篇故事也收錄在東京書籍株式會社出版的《兒童心靈成長故事》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