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点教室日记:3

“磨”的功夫

曾威凯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我们相信自己能真诚地关爱孩子,并了解自己也会有的情绪与冲突,以及经常会陷入不知如何是好的挣扎当中。这就是人本来的面貌啊!

在支点教室外的水池边,二年级的阿俊跟还没念小学的妹妹小琴,两人拿着扫把的木棍,敲打着因为昨天下雨而积蓄着的水面。激起的水花愈高,两人就笑得愈开心。不过,如果依照课程安排,现在这个时候,阿俊应该在“支点教室”里,让义工带着进行补救教学。

“阿俊,我在这里等你。我想你知道你现在应该要去支点教室上课。”我慢条斯理地说着,而阿俊则摇摇头说不要。

今天早上阿俊就已经“翘”了几堂课了,那些时间也是在村子里闲晃乱逛。现在我大可以抓着他的领口,“逮”着他进教室上课,不管他如何“顽强抵抗”。但我不会那样作,因为从阿俊的眼里,看到了他不愿意上课的困难,还有他可能自己也搞不清楚的混乱情绪。

过了一会,他跟妹妹跑到教室后头的狭小走道上,我继续跟了过去。阿俊对着教室里其他年级的孩子扮鬼脸。我没有生气,继续对着阿俊说:“我会在这里等你,陪你ㄧ起回支点教室上课。”他假装没有听到,继续玩着手里的棍子。倒是妹妹小琴好奇地走向我。我必须蹲下跟他说话,以便我们是可以“平行”地注视对方。

“小琴,你知道这根棍子是不能拿来玩的。我相信你会拿给我,把他放回原来的地方。”我试着伸手去轻捉住棍子,他开始显露出不愿意,然后就把头靠过来,准备咬我的手。我当然没有用“肉身”抵抗的勇气,马上把手给缩了回来。

小琴往后退了几步,往哥哥的身边靠过去。我继续对他说:“我相信你会把棍子拿给我,然后我们ㄧ起拿回去放。”我继续对她微笑,而且是不带生气与威胁的那种。小琴望着我,也对我笑了,但心里头ㄧ定觉得古怪,并盘算着眼前这个奇怪的老师。

我在旁边看着他们玩耍,并且继续说着我想说的话,就这样过了半个多小时。大概是玩腻了,阿俊先跑进教室,而ㄧ旁的小琴把哥哥手中的棍子接过来,走到我面前交给我。“我们一起拿去放,好不好?”我问着,然后带小琴把棍子放回原处。

进了教室的阿俊,反倒浮躁起来。他把柜子上的娃娃跟玩具,通通拿起来往地上丢。在ㄧ旁的五、六位义工,没有一个人对他这样的行为大声或严厉斥责。他们对于阿俊的家里,有个喝醉酒会打孩子出气的爸爸,有所了解,所以多了ㄧ份理解与体谅。义工们边收拾着玩具,边对着孩子说:“你这样丢东西,会打伤别人。”阿俊还是停不住地摔东西。

义工们当然知道,可以大声喝斥阻止他,但是状况可能会更糟。糟的不只是他会更加愤怒和失控,还有他会更相信“比嗓门”与“比力气”,而不愿意跟人讲道理。

我走向前去,低下身子在阿俊耳边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有话想说却不知道怎么说。没关系,慢慢来,先把东西放下来。”这时阿俊手中的玩具正好甩在我的额头。阿俊因为这样而大笑,但我知道这不是恶意,只是他不知所措的反应。

“这样被东西打到真的很痛,请你先把东西放下来。”忍着痛,我试着把话说清楚。只看见阿俊嘴里嚷着“不要!不要!”就往门外冲去,留下一片满目疮痍。

我带着义工围坐下来,讨论刚刚发生的事情。我先说了刚刚在外头跟两兄妹“磨”的过程。义工们早已经能够相信孩子,也相信“以暴制暴”会带来的不良后果。但孩子反应与表现,让人灰心气馁时,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相信自己!对,就是相信自己。孩子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反映着过去被人对待的经验,这不会短期之内就有所改变。我们要改变自己都不容易了,何况是孩子。我们相信自己能真诚地关爱孩子,并了解自己也会有的情绪与冲突,以及经常会陷入不知如何是好的挣扎当中。这就是人本来的面貌啊!我们在想,下次义工们见到阿俊,都会耐心地对他说话。说的不是孩子早已经知道的道理,而是孩子少感受到的关怀与尊重。

说到这里,我们就像很有默契与共识ㄧ样,点头相视而笑。我们相信“时间”是站在我们这边,为孩子花时间下去“磨”,是绝对值得的!我们决定跟他“磨”到底,绝不放弃!(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很多妈妈问我,现在孩子精得很,挑战叛逆的语言一堆,连很小的孩子都会挑战权威,好难教!情绪就像一颗球,孩子丢出来,当爸妈的应该要适时转化这些脾气,千万不要用情绪硬碰硬,不然过一阵子你就会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 编者按:情感忽视会演变成情感虐待,但忽视与虐待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子关系是人生中的一门重要课题,这一篇章,让我们与《欠缺母爱的孩子,你的伤好了吗?》 一书的作者来探讨,如何在过与不及的情感中,取得应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绍了性别认同教育引起的争论和家长们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护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儿童心理学专家陈彦玲博士给出了一些建议。
  • 上篇我们讲了2个故事,2个孩子的父亲都因为“安全学校联盟计划”中所谓的“性别认同”而将孩子带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别认同”是什么?专家又是如何解读的呢?
  • 澳洲新州教育部编入公立学校学龄前教育课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无偏见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对幼教教师灌输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观念。而当幼儿园对儿童灌输这些观念时,却不需要得到家长的许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 关系攻击,是通过解除友谊、排挤和其它形式的社交排斥进行的威胁。父母们常常惊讶地发现,关系攻击可能会出现在三岁孩子的身上。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被朋友推开的经历可能完全令人费解,并在日托或幼儿园引发焦虑。
  • 这个故事是为了帮助一群8岁孩子,希望他们能再度相信这个世界的奇迹和美丽—在听到这个故事之前,他们很难摆脱在网路上看到、令人不安的恐怖图像。图像加上难以摆脱的深刻感受,让孩子们吓得睡不着—他们尖叫、流泪,也恐惧独处。
  • 这是忍受多年悲伤和失去后,得以成长的故事。故事历程和隐喻,对许多艰难情况和不同的年龄层来说,都有所帮助。
  • 《筑巢的鸟儿》 适合年龄:儿童。 应对状况:被迫离开家园。
  • 这是适合大孩子、青少年和成人的故事,目的是为了在2011年日本沿岸遭受海啸袭击后,为人们带来希望并协助加强复原能力。这篇故事也收录在东京书籍株式会社出版的《儿童心灵成长故事》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