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相思子不是中藥紅豆

人氣: 13
【字號】    
   標籤: tags:

相傳漢代閩越國有一男子被強征戍邊,其妻終日望歸。後來同去戍邊者都回來了,惟有其夫未返。妻思念更切,終日立於村前道口樹下,朝盼暮望,哭斷柔腸,泣血而死。後來樹上忽結莢果,其籽半紅半黑,晶瑩鮮豔,人們視為貞妻的血淚凝成,稱為「紅豆」,又叫「相思子」。

唐朝詩人王維有首膾炙人口的詠情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借物抒情表達相思,委婉含蓄,成為千古傳誦的名詩。但王維所說的「紅豆」是指豆科植物「相思子」的種子,而中藥「紅豆」是指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乾燥成熟種子,也稱「赤小豆」。

赤小豆,又名紅豆、紅小豆、赤豆、朱豆,為豆科一年生半纏繞草本植物赤小豆的成熟種子,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夏秋莢果成熟時採收,曬乾,收集種子備用。中醫認為,赤豆性味甘、酸、平,歸心、脾、小腸經,有健脾益氣、利水除濕、解毒排膿之功。本品甘能補脾,性善下行而利水,為滋養性食療佳品,對脾虛濕盛、水腫脹滿、肢體重困等,療效甚佳。《神農本草經》言其「消熱毒癰腫,散惡血不盡,煩滿,治水腫及肌脹滿」。《食療本草》言其「甚治腳氣及大腹水腫,散氣,去關節煩熱,令人心孔開,止小便數」。

需要注意的是:赤小豆來源有二,功效應用大致相同,赤小豆偏涼,藥用力優;赤豆甘平略偏於補,多當食物。現在二者已混用。豆科植物相思子的種子,俗稱「紅豆」,辛、苦、平,有大毒,與赤小豆不可混用,以免中毒。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