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維陶藝創作

張桂維陶藝創作展 — 土「蝕」流 (3)

— 以水侵蝕喚醒土的生命
張桂維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

二. 無為而為 — 書法系列

此系列創作是將道家的『陰陽虛實』及『無為而為』的觀念以書法的線質美感形式運用到作品上,將水蝕的方法運用在這上面,讓水蝕的效果巧妙的且很自然的呈現凹與凸、陰與陽、虛與實及粗糙與平滑的對比關係,並表現出書法浮刻的線質美感,彷彿文字是從土裡浮現出來的。

在這一系列的創作中對於『無為而為』有二個層次的涵意,第一個層次是指書法「形」的無為而為,也就是指著重在書法的線條與整體佈局,純粹表現書法線條的流暢感與乾筆飛白的美感,並不強調所書寫的文字內容與意義。第二個層次是指「過程」的無為而為,或稱作自然無為,也就是前一章所提到的隨機藝術;就是在作品上書寫好文字之後,浸泡於水裡,也就是營造一個水蝕的條件,至於經過水的侵蝕之後,作品表面所呈現的文字或書法線條,是土在水中自然剝離的結果,不管文字是否清晰可見亦或是殘缺不全,只是忠實的呈現其結果。總結的說,就是順應「土」和「水」的自然本性去發展。

作品《墟》

張桂維《墟》,2006 43×11×58cm 熟料土盤築成形、浸泡水蝕再沖蝕 1230˚c 弱還原燒成

形式與技法說明:

此件作品形式源自於中國建築的城牆,加上石碑銘文的意象綜合構思而成,整體造型的各個邊界線各自有其方向性,且部分的邊角經水蝕剝落的程度不同,相對的面也都非平行而恃,統一中求變化,左上方的曲線水蝕紋理與右邊的透空方孔相互對應。整件作品是以熟料土盤築成形,而盤築成形的方式在經過水蝕,其接縫若沒控制好乾溼度或是接合處若沒反覆修整,很容易讓水急速滲透,造成開裂而失敗。因此,作品成功的機率相對地降低,作品的完成,需要時間與耐力的考驗。

張桂維《流逝》,2005 60×39×30cm 熟料土壓模成形、浸泡水蝕 1235˚c 中度還原燒成

創作理念說明:

每一個古蹟都是繁華落盡,人類文明的遺跡,在斑剝的城牆背後,隱藏著多少悲歡離合,繁華就如過眼雲煙,稍縱即逝,只剩歲月的刻痕留在殘破的牆上,供後人憑弔。作品左上方的書法線條,隱喻文化的傳承,而右邊的方孔則寓意人們想一探古蹟的神秘,以及想了解當時文明的一幕幕悲歡離合的感人故事。

作品《流逝》

形式與技法說明:

此作品的造形,有一個有趣的過程,筆者將整包陶土脫去塑膠袋放置於眼前,發現被包裹的一包土的表面也會留下塑膠袋的皺痕。筆者把眼前的一團土,當作一塊靜待雕塑的石頭,計畫著如何保留皺痕,開始拍打、拉扯及切割這團土,企圖塑造出流動的造形,當造形定調之後,翻製成二片石膏模,再以土片逐一壓貼於模型內。二片模的接合需要非常小心謹慎,否則經水浸泡很容易在接縫處裂開,則前功盡棄。

創作理念說明:

此件作品意圖借由流動的造形,隱喻時間流逝。後面那件作品表面書寫甲骨文,前面這件則書寫草書,中國文字的演變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章草、楷書、行書到今草歷經數千年,時光飛逝,但是文化在每個世代,都呈現不同的時代風格,文字亦因循時代的背景潮流而改變其字形,因此,文字是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與巴黎聖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樣,都是為了遏止社會主義公社的發展而建造,標誌著回歸宗教與傳統。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能成為精神生活和學習中心,以培養智慧、文化和修養等領域為宗旨。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涵蓋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圖書館、學校和醫院,還有西班牙王宮,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
  • 16、17世紀的袖珍肖像畫主要裝在吊墜的項鍊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禮物、愛情象徵或是紀念出生或死亡的紀念品。到了18世紀,袖珍畫因應珠寶而生,出現在項鍊垂飾或鑲嵌在戒指或手鐲中。期間許多來自歐洲的袖珍畫畫家來到美國為新共和國的公民作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袖珍畫的需求迅速增長,在美國市場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博物館研究古董盒子並不是看裡面是不是還裝有原來的東西或已空無一物。學術上打開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質、形狀、功能和美感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觀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們觀賞,想一探究竟。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在13、14世紀時,馬賽克創作是主流,而濕壁畫則被視為窮人的馬賽克。在羅馬特拉斯提弗列(Trastevere)的聖母大殿(St. Mary)中留下了卡瓦利尼的馬賽克作品,描繪的全部都是聖母瑪利亞以及對卡瓦利尼影響深遠的古典設計,這些是他職涯早期極力復興的藝術形式。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