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杰:鄉土中國的美麗與貧困

張耀杰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7月5日訊】2006年6月24日,筆者專程驅車來到河北省興隆縣,對惠黎基金會主辦的「國際城鄉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動」進行採訪,從中真切感受到了鄉土中國的美麗與貧困,以及惠黎基金會旨在改善鄉村教育環境的良苦用心。

 惠黎基金會(The Phelex Foundation)成立於1995年,是根據美國501(c)(3)非贏利組織法設立在馬薩諸塞州的慈善組織,其資金來源於全球各地私人、社團、公司的捐助及機構夥伴的合作。基金會旨在改善亞洲尤其是中國大陸的鄉村教育環境,幫助那些在經濟、社會地位或身體條件都處於不利地位的學齡兒童完成基礎教育。成立11年來,主要開展了三個方面的工作:1、惠黎可持續助學計劃( 1995年);2、惠黎鄉村教育研究會(2000年);3、國際青少年城鄉文化交流( 2003年)。

 2003年8月13日至18日,惠黎基金會董事、美國波士頓斯諾敦中學(Snowden international school)中文教師劉林女士,帶領來自美國波士頓和中國北京的青少年志願者,前往惠黎基金會助學項目支持學校湖北省谷城縣滴水小學,與該校師生開展互動式教學活動及由助學項目所生產的滴水綠茶的義賣活動。惠黎國際青少年城鄉文化交流活動由此發端。參加這次活動的周陀,在《滴水感想》中寫道:「今年本月十三號,惠黎基金會率領幾位北京城裡學生去見識滴水村的生活環境,其中之一就是我。我們順便也通過教課來幫助農村小孩子學習。我們教英文,音樂,電腦,和歷史。我負責教英文。通過教課,我也從農村小孩子學習了一些東西。我現在知道在農村生活的困難。比如說,三個人得睡一張床,對好多學生來說,走到學校需要走一個小時山路或水路。他們也沒有超級市場,吃的菜必須自己在家裡種。雖然他們生活如此困難,農村小孩子仍然認真學習,他們學英文的時候,大聲讀英文字母和詞。他們上課不打鬧,認真聽課,他們也努力把我在黑板上寫的字抄得整整齊齊,我覺得什麼地方都沒有這麼好的學生。」

 來自美國波士頓斯諾敦中學的周陶,也在《滴水感悟》中表示說:「滴水村可謂山清水秀,空氣新鮮,真是人間仙境。……滴水村小學學生們不但要走又長又艱苦的路上學,而且家裡平常也要付出每學期100多塊錢的學費。現在,有了滴水茶園,滴水村的孩子們已經有兩年都不用交學費了。滴水之行促使我以後要努力學習,好對得起我的良好的學習條件。我也想多多幫助世界上的貧困學生,好讓他們將來成才。」

 河北省興隆縣位於燕山腳下京、津、唐(山)、承(德)中心地帶,距北京150公里,是一個以滿族為主體的農耕縣,掩蔽在青山綠水的美麗風光之中的,卻是較為普遍的貧困落後。自2001年起,這個縣的車河堡中學、八卦嶺中學和職業高中,先後成為惠黎基金會助學項目支持學校。

  2006年6月23日,由劉林老師領隊的美國波士頓斯諾敦中學(Snowden international school)12名師生,會同來自北京、廣州的中國城市師生,乘車來到位於興隆縣城西郊的興隆職業高中,開展為期三天的文化交流活動。當記者抵達該校的惠黎基金會助學項目「黃汝斌/惠黎果樹盆栽基地」時,來自美中大都市的師生們,正在該校果樹園藝專業的師生們的認真指導下,親手製作果樹盆栽作品。美中學生並不熟練的雙語交流,並沒有影響他們之間切磋學習的熱情,一盆盆充滿藝術想像力的盆栽作品,逐一呈現在了人們面前。中午時分,美中師生離開基地時,美國男孩Breno De Lima興高采烈地使用略嫌生澀的中文,拍著胸脯向劉林老師報告說:「老師,我餓了!」令在場師生忍俊不禁。

 當天下午,美中師生把自己親手製作的盆栽作品擺在了興隆縣城的鬧市區,他們要通過義賣活動為職業高中的貧困學生募集學習費用。美中師生載歌載舞的藝術表演,吸引了當地居民的踴躍參與,在一場大雷雨到來之前,他們成功地賣出了大部分的盆栽作品。

 據興隆職業高中校長張明雲介紹:該校始建於1991年,有1531名全日制學生,其中85%來自農村,60%為滿族,半數左右學生來自貧困家庭,其中生活費不能自給的特困生200人,占學生總數的13%。這部分學生每年1600元人民幣($120)的學雜費和住宿費,主要靠學校減免學雜費和社會捐贈來解決,他們的生活費每人每天只有6元人民幣。2005年美國黃汝斌基金會通過惠黎基金會的介紹,出資16.9萬元在縣城北區籌建了「黃汝斌/惠黎果樹盆景基地」,惠黎基金會連續三年每年出資3.2萬元資助該校40名果樹園藝專業學生從事專業培訓。從第四年開始主要通過項目贏利來保障每年30名特困學生的可持續教育。

 2006年6月30日下午,「國際城鄉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動」圓滿結束。經過為期十天的交流學習,美中雙方學生的外語表達能力得到明顯提高,他們在互動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克服語言障礙和文化隔閡,既開發了各自的話語潛能、開闊了各自的文化視野,更提升了各自的人文情懷和精神境界。

 根據記者的觀察,美中學生的整體性差異,主要表現在美國學生更加單純自由、喜怒哀樂都形之於色,他們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每到一處都會提出許多可笑的問題,他們中的男孩子大都習慣於表現出尊重女性的紳士風度;而中國學生習慣於表現出較強的忍耐性、服從性和紀律性。就中國城鄉學生而言,鄉村學生整體上呈現出自然、樸實、友善、膽怯、內向、保守的特點,城市學生卻較為自信並且有較強的表現慾望。在記者看來,在信息時代的今天,讓全世界的青少年在寓教於樂的交流互動中健康成長,是惠黎國際城鄉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動最有價值的所在。

 另據惠黎基金會網站(http://www.phelex.com/cn/index.htm)介紹,該基金會自1995年開始,在中國大陸18個省區山清水秀的貧困落後地區,以鄉村中小學為運作單位建立了47個可持續生態環保型農業助學項目,直接救助了包括13個民族在內的13,688名學童,使他們接受或完成了基礎教育。隨著大部分助學項目進入收益期,其後續性的社會貢獻必將更加明顯地表現出來。然而,「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落實,帶來鄉村新出生人口的下降,適齡兒童入學人數減少,很多村落小學生少到幾人或十幾人。其二體制改革帶來政府職能部門和工作人員的精簡,很多鄉村在地理上相鄰的鄉鎮大多進行了合併。以上兩點帶來的結果是部分鄉村小學被取消或合併。惠黎基金會助學項目學校湖北谷城滴水小學、天柱山小學、西坪小學、劉坪小學,河北興隆車河堡中學,青海循化撒拉女中等學校先後被合併、取消。……鑒於中國農村,特別是貧困山區鄉村教育情況的變化,惠黎基金會助學活動擬將資助重點和支持力度轉向農村職業學校和職業學校的在校學生,特別是這些學校的貧困農村學生。」

 事實上,隨著因計劃生育所導致的學齡兒童的急驟減少,特別是政府當局在鄉鎮合併過程中採取行政強制手段,把極其有限的教育資源向城鎮集中,直接導致美麗而又貧困的中國偏遠山區的學齡兒童,更加普遍地被迫失學,鄉土中國的教育狀況既有明顯改善的地區,更為明顯惡化的地區。

──原載《民主中國》(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張耀杰:徐曉談「半生為人」
張耀杰:郭飛熊與太石村
張耀杰:從大邱莊到太石村
張耀杰:舉報人李文娟和趙岩的功與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