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家的水彩畫藝

【水彩行家】龐均先生的水彩畫

粱丹卉
font print 人氣: 117
【字號】    
   標籤: tags:

我們常會有這種疑問:以單純的油畫材質作為終生繪畫手段的油畫家,是否也運用水彩作畫?是曾經用過?偶爾為之?或是時常使用?它們的水彩畫作又會是怎樣的面貌?和油畫作品相似,還是具有完全不同的趣味?對題材的選擇是否有差異?他們對水彩的觀點如何?通常油畫家或多或少的都會運用水彩作畫,只是他們對水彩的喜愛程度、材料運用的嫻熟程度及對於水彩的觀點各有不同。

龐均先生於一九三六年出生於上海。父母皆是油畫家。入學杭州美術學院及北京中央美術學院。一九八0年遷住香港,八七年定居台灣,並任教於國立台灣藝術學院。多年來不斷從事油畫創作與教學,著有「油畫技法哲學」一書。九四年更在台灣省立美術館舉辦油畫展,展出近百件作品。從他的油畫作品中,我們見到深厚紮實的功力。油彩或薄或厚,總是恰如其分的表達出空間、體積、質感、光線與色彩。用筆則是瀟灑處自在而強勁有力,細膩處又精緻婉約令人嘆為觀止。然而這麼厚重沉穩的油畫作品轉換成水彩時又是如何的面貌?紮實的描寫功夫與平穩的構圖依然,色彩的淡雅也一如油畫中灰色調沉著。所不同的,是發揮了水彩的特性:用色的透明輕快、筆觸的揮灑自如,以及速寫式的留白、不求畫面的完整性、技法的運用上,是溼畫法與乾畫法結合。先平塗,等乾後局部重疊的方式為主。
在此處我們見到龐先生的六幅水彩作品。圖一:「北京胡同: 廿四間房」為十八歲作品,曾入選大陸首屆水彩畫展,並因此被推薦進入專業創作機構。用色筆乾乾淨俐落,表現著和煦的陽光、斑駁的石牆、木桿,狹窄幽長的巷道空間及兩個孩童的嬉戲。


圖二 龐均 天津街道 1979年 47.2X39.6cm

圖二:「天津街道」是一九七九年所作。簡潔明快的平塗、重疊、留白與細勁的線條,舖陳出整潔的街道、高樓、公車,以及交錯懸吊的電車纜線。


圖三 龐均 橋頭 1979年 47.2X39.6cm (不透明水彩)

圖三的「橋頭」則是用不透明水彩,著色由深至淺有如油畫一般表現出鋼鐵的厚重堅實。兩圖對照比較,頗富於趣味。


圖四 龐均 康乃馨 1984年 37.5X56cm

圖四的「康乃馨」作於一九八四,通幅清雅怡人,由淺疊深肯定的筆觸,透露出一份自信與穩健。九一年作的人物:「拉吉」(圖五)用筆爽快亮無遲疑,尤其是人物的面部,不著良跡的表現出肌膚的細緻與凹凸。圖六:「後院」,作者以多次重疊,交織出紅磚牆前面的繁複的枝葉與光影變化。


圖五 龐均 拉吉(RACHEL) 1991年 45.8X38.5cm


圖六 龐均 後院 1991年 45.8X38.5cm

龐先生曾說:「雖然油畫創作四十餘年,水彩仍然是我心中之最愛。水彩如同音樂中的即興曲、小夜曲,必須具備技巧而甜美、輕鬆又動人。……水彩的經驗,能給油畫技法的生動帶來靈感。……」他認為畫水彩與油畫同樣需要靈氣,不能靠某種程式經營出來。又認為水彩畫應當保有水彩的特性:水份感、透明感、絕不用白、輕快活潑而生動引人。一個油畫家不會畫水彩,在他看來是種缺憾。他個人是以水彩起家,但因好紙難求而逐漸轉向油畫。近年來偶而作水彩,是當他想尋求一份輕鬆時,或者是當他要作速寫,以收集資料時。
龐均先生對他的水彩作品頗為珍惜。平日收藏著,不懸掛也不輕易參展,以免作品受光變質。此次能得龐先生提供幻燈片,是眾讀者的福氣,更期盼能忍痛讓作品「曝光」,作一次展出,即使是一個短短的展期,也能讓喜愛水彩及龐先生作品的觀眾一飽眼福。

(本文摘自1995第七期《水彩雜誌》春季號)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因水彩之含膠量較高,因此可以用較多水稀釋渲染,若將不透明水彩如水彩般稀釋薄塗,因含膠量較低,附著力不夠,畫面會剝落,故不透明水彩是為了平塗均勻與遮蓋性強,比水彩較厚塗的目的而設計的,而為了使用中更容易控制掌握故甘油含量也較多,少量的填充物加入不透明水彩中,造成了它的高遮蓋力,但若加大量的填充物於色粉中,則就成了低廉之廣告顏料或小學生用顏色,遮蓋力平塗性反而不如透明水彩,畫面也會更厚,彩度較低;不過一般而言,廣告顏料不會採用耐久性的原料調配。
  • 本幅取材自英國較為偏僻的西海岸地區,強烈對比的意念是畫面的主題,巨大的岩崖是恆久的,瞬間的幻影是翻騰滾動的雲彩,代表死亡的船骸與充滿生命力的鵲鳥,動盪喧嘩不休的海濤,和安靜祥和的沙灘……:在構圖布局上處處用心,畫面中激盪著對大自然和生命的調歌和讚嘆。
  • 大天鵝,正是青海湖夏季的嬌客。潔白的羽毛,喙部黑色而局部艷黃,是非常入畫的鳥類。至少在兩百年前,歐洲已有畫家畫過它的插圖(生物畫),畫裡的池沼、苔原,不止一次打動我。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畫重要的題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體現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畫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稱「湖州派」。對後世墨竹發展影響極大。他的表弟蘇軾亦曾為其寫過許多首題畫詩。今天我們就從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圖》來看看,這幅畫為何讓人過目難忘?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 霍爾班以肖像畫聞名於後世,但如同所有的文藝復興畫家,霍爾班是以宗教題材開始他的職業生涯的。霍爾班在巴賽爾的主要作品是宗教畫,這些早期作品顯示出來自丟勒、格呂內瓦爾德和巴爾登格里恩(Hans Baldung Grien)等德國畫家的影響。
  • 菲利普‧利皮(Fra Filippo Lippi)的作品《女子與窗扉邊的男子肖像》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和整個歐洲藝術的里程碑。在意大利肖像畫領域裡,它擁有好幾個第一:第一幅意大利雙人肖像畫、第一幅描繪室內場景的肖像人物,也是第一幅背景是風景的繪畫風格。
  • 揚‧范‧海瑟姆(Jan van Huysum)是位出了名的神祕隱居型藝術家(1682─1749年),也是公認18世紀最傑出的荷蘭靜物花卉畫家。他的作品因想像力豐富、具奢華感、色彩飽滿、紋理細緻,以及高度細緻的寫實而倍受尊崇。這些成就的關鍵在於揚‧范‧海瑟姆謹慎且不怕麻煩地在畫布上一層又一層地塗上薄釉彩的技巧。儘管許多人試圖模仿,但同時代的畫家都沒有辦法做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