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孩子快樂學習(5)拓展成功視野

拓展自己與孩子的成功視野
文/Andrew Martin 譯/ 陳昭如
font print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另一個能有建立孩子生活中更多成功經驗的方法,就是擴大對成功的定義。在我與學生相處的經驗中,我發現許多學生都是因為對成功抱持過於狹隘的定義,以及自認怎麼樣才算是成功,反而自絕於成功之外。這對他們的學習動機造成很致命的傷害。當學生自認毫無成功機會時自然會更懶得嘗試。而增強學習動機很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至少要有一些成功的機會。

廣闊的成功視野,是指一個人以有所進步、發展技巧、熟練、學習新知、瞭解新事物、解決問題、以及最重要的,表現個人最佳成績來定義成功。這種全方位的成功是任何一個學生都能達到的。當成功看來並非可望而不可及時,學生會有動機去努力達成目標。當然,拿到最高分也是一種成功,但有太多學生只用這個角度來定義成功了。當學生以如此狹隘的眼光來看待成功時—事實上有許多學生如此—通常只會很快讓自己與成功無緣。

為什麼學生會抱持如此狹隘、如此容易讓自己被擊敗的觀點來看待成功呢?因為他們只看到出現在媒體上那些頂尖人物的成就,是如何吸引了眾人目光,接受大家的恭維。每年到了年終,他們只愛看那五十個成績最好的學生笑得十分開懷的模樣登在報紙頭版的照片。他們始終定睛於講臺上那個最優秀的學生,而對其它那些今年有最佳表現的學生則是視若無睹。

學生被這樣的資訊給洗腦了。他們以為只有成為人上人、成為全班第一名、打敗其它人、比其它人懂得多、或是表現得最棒才算是成功。當他們用這種角度看待成功,通常很快便會淪為一個「失敗者」—-再也沒有比這個字更恰當的形容了。因為,永遠只有少數幾個人能成為頂尖人物。他們將因見識淺短而很快地自絕於成功之外,幾乎註定與成功無緣。

我們對成功的看法,應該是能增加成功的機會,但這種看法並不是那麼地唾手可得,或是無法讓孩子竭盡全力去獲取成功。研究顯示,挑戰能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然而這種挑戰並不致於困難到無法克服,讓孩子連試都不願意試。正如我在討論切割法時所提到的,我們不是要製造另一座高山讓孩子去爬,或者得推著孩子拼命往前走。成功有許多的標準,像是:

●表現個人最佳成績
●比上次表現得更好
●發展與使用新技巧
●學習新事物
●熟練地應付困難
●解決問題
●瞭解新知
●比以前更努力

有多少學生會肯定自己在這些方面的表現呢?顯然不多。通常能肯定自己上述表現的學生有比較強烈的學習動機,比較愛上學念書,也比較有自信。這是因為他們對成功有較為開闊的思考,也做得到,最後更常嘗到成功的果實。這些成功的經驗會促使他們願意花力氣念書,對學習更有興趣,而且也更樂觀。

不過最重要的是,我不曾發現學生完全無法做到上述幾點。任何一個學生都有可能進步,發展新技能、瞭解新事物、達到個人最佳成績。因此,任何學生都有可能成功。我的意思並不是要讓學生覺得成功很容易,事實上成功一點也不簡單。但若是從學習動機的角度而言,仍有其可能性。

有很多父母、學生及老師都很擔心這種說法,因為這種說法並不重視分數,而他們認為若是學生不重視分數,就不會有學習動機。事實上這種說法並不正確。根據我個人及其它人的研究發現,若只把焦點放在分數,反而會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們無法專心於手邊的課業。當他們越在意分數、或是越把焦點放在別人怎麼看他們時,就越無法在考試時回答適當的答案。尤有甚者,當學生越把焦點放在分數,以及回答會獲得什麼樣的評價時,他們會變得越來越焦慮,反而無法對問題做出適當的回應。

反之,若是學生將焦點放在表現發個人最佳成績、解決問題、或發展新技巧,反而能得到更好的成績。因為他們把注意力與精力都集中在如何應付困難了。以下這個事實應該不會讓你太驚訝:若是學生把焦點集中在手邊正在進行的課業,把它做得很好,經過深思熟慮後好好回答問題,可能會表現得更棒。很諷刺的是,若是孩子越不把焦點放在分數上面,成績反而可能會更好!

保羅的故事
保羅的成績總是低空飛過,但他的實力顯然不止於此。他並不悲觀,但的確沒什麼自信,而且不相信自己能表現得更好。基本上,他的自信心不至於跌到谷底,但並無法激發他發揮應有的實力。父母對保羅的表現感到很失望,因此保羅的自信心也為之大受影響。他從不認真做功課或考試,表現也都只是平平而已。

保羅讀高二那年,學校開了進階班的地理課。地理是保羅最喜歡的科目,對他來說,為了進進階般而多花點時間念地理,似乎是個不錯的主意。不幸的是,他的地理成績並沒有很快進步到能進入進階班。雖然保羅非常失望,但他馬上決定一定要努力進入進階班。他的第一個機會,就是即將來臨的一次考試。他生平第一次跑去問老師該如何準備考試題目,認真聆聽老師每一堂課的授課內容,勤作筆記,甚至在考試前還模擬試題作答。但在做了這麼多努力後,他還是沒把握是否準備充分,不過至少他給了自己打從進高中以來,最好的一次成功的機會。後來他的考試成績還算可以,雖然不是特別好,但比以前要好多了,也讓他離進階班更近了一點了。這次小小的進步,讓他更有信心面對下次的地理評估測驗。

評估測驗是要交一篇報告。保羅再向老師請教自己該做些什麼,以及可以到圖書館借什麼參考書來看。保羅老師非常樂意在學生正式交報告前,替他們看看初稿寫得如何,而保羅也充分利用了這個機會。如此一來,他知道自己報告裡陳述的論點並不平衡,最後也沒有根據報告中的觀念做出結論,而且還重覆使用了同樣的字眼。他重新修正了初稿,再把報告交了出去,得到了很好的成績。這無疑又讓他距離進階班更近了一步。

最後保羅終於進入了進階班。若是他不懂怎麼把課業切割成許多小部分,每次只完成一個部分,並視完成每一部分就是一次成功,充分把握最好機會的話,是不可能進入進階班的。不久前,保羅對成功的定義與態度是與他人互相競爭,然而開竅了之後,他在各方面都變得更有自信,所以表現就更好了。最重要的是,保羅一開始並不是那麼有自信,可是當他有過幾次小小的成功經驗後,讓他更有信心能面對下一回合的挑戰。透過良好的表現,保羅逐漸建立起自信心,讓他進入成功的循環中,這不只激發了他的學習動機,也讓他在面對偶爾出現的自我懷疑及壓力時,也能表現出學習彈性。

在此我要說明的是,上述的觀點不是在替平庸之才找藉口。因為就算是對優秀的學生及經常鼓勵孩子的父母,我也是這麼建議的。不要一心想著成為全班第一名,並不意味著不要求孩子表現出最好的一面。無論如何,讓孩子表現出個人最佳成績、而不是一味地跟別人比較,才是最重要的。我希望孩子能發揮最大的潛力,這跟要求他們成為「班上最好」是很不同的。當優異與否是以個人的能力為評估標準、而不是與其它學生比較時,成功將會變得唾手可得。當成功變成唾手可得之物時,學生會更有學習動機以獲致成功。

在結束如何建立孩子成功經驗這個議題之前,我想再次強調的是,成功經驗能在生活中建立孩子強而有力的自信基礎。若是生活中沒有成功經驗(不論是多麼微小的成功),就會越來越難改變孩子的負面思考。切割法及拓展成功視野,是兩帖非常有效幫助孩子邁向成功的良方。

摘自:《激勵孩子快樂學習》 新手父母出版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學習動機是存在於你的孩子體內、能驅動他們更努力嘗試,更有效率地讀書,獲致長足進步,在課業上表現出其潛力的一種能量。
  • 自信心有很多種說法,像是自尊心、自我觀念、自我效力等等。自信心是學生對對自己的理解能力有多少把握及信賴度,或是能做好功課、能坦然面對挑戰以發揮實力的能力。積極自信的學生通常有比較好的表現,能有信心應付困難的課業,擁有樂觀的思考,願意更努力嘗試,並享受快樂的學校生活。


  • 根據我的研究發現,學生非常需要認為自己是有價值,覺得自己是還不錯的人。覺得自己不錯是種本能的需要,學生自然也不例外,而且他們會在任何地方證明自己的價值。這也是為什麼家庭與學校對學生建立價值與自信那麼重要。若是學生無法在家庭與學校建立自己的價值,很自然就會往別的地方發展。像是花很多時間玩電腦遊戲、跟朋友胡搞一通、打電話聊天、在購物中心閒晃、溜滑板、或常常在娛樂區玩耍。


  • 在我的研究當中,我注意到一個很普遍的問題,那就是學生慣於將學校的功課、作業、考試視為一座高山:它們有如數量多到不行、有如排山倒海般而來、令人氣餒到了極點的苦差事,困難到不知該從何著手。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