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長期積壓:懷孕隱形殺手 減壓從「心」起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8月6日訊】(大記者林翰文、林節綜合編譯報導) 人們時時刻刻承受著各種壓力、包括生活、家庭、工作、結婚生子……等。當壓力來臨時,人體本能地會釋放出適度的壓力荷爾蒙幫助你做出適當的反應。然而許多研究報告指出,長期的壓力則會導致有害健康的毛病,例如心血管疾病、慢性身心症、造成肥胖的代謝症候群、免疫能力降低、甚至形成惡性腫瘤。

現代社會緊張忙碌、節奏急促,長期累積的工作和生活壓力,使得夫妻難以受精懷孕的問題時有所聞。在傳宗接代觀念較濃厚的華人族群中,不孕症製造上下兩代間緊張氣氛,同時也是許多夫婦心中的痛。動物學者透過研究其他哺乳動物來瞭解高度壓力如何抑制生殖力。而懂得如何舒解壓力已成了不孕夫妻當務之急的重要課題。

動物研究顯示高度壓力抑制生殖力

倫敦大學動物學者克裡斯‧福克斯 (Chris Faulkes)在七月份「歐洲人類生殖和胚胎學協會」(the European Society of Human Reproduction and Embryology)年度會議上表示,大多數哺乳動物大腦中控管壓力和生殖力的部位是緊密相關的。他藉由觀察鼴鼠的行為瞭解高壓如何削弱人類的生殖力。

鼴鼠中鼠后是唯一繁殖後代的雌性,帶領部屬挖掘洞穴是牠一生的使命。研究發現在鼠后的高壓統治下,雄鼠的精蟲數大為減少,而其他雌鼠的排卵週期停止。除了交配期外,鼠后甚至會抑制雄鼠睪丸素濃度進而控制其生殖能力。

英國劍橋大學動物學部門科學家楊(Young)也曾於2006年八月初《美國國家科學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發表類似的研究報告──海島貓鼬的生殖力在高壓下同樣會降低。在雌性領導者生產前一個月,牠會對其他雌性發動升高且持續性的暴力攻擊。科學家在受攻擊的雌海貓身上發現高濃度的壓力荷爾蒙。受害者對引起交配慾望荷爾蒙的感受性降低;懷孕的海貓甚至會因此流產。科學家解釋道,這種對同性的攻擊性行為,除了宣示其統御地位外,目的在抑制其他雌海貓生產,以防止有其他年幼海貓和其子爭奪食物和照料資源。

雞生蛋 蛋生雞:壓力和不孕互為因果

有許多報告指出人體不孕和壓力間的關聯性:壓力影響精蟲的數量、品質和活動力、卵子的成熟和延遲排放,進而引發不孕。

營養健康專家廉.羅培滋(Len Lopez)解釋,生殖力受到抑制、不孕和流產等現象乃懷孕所需的黃體激素(progesterone)不足所致。一般壓力狀態下,腎上腺會產生皮質醇(cortisol)和腎上腺素(adrenaline)等壓力荷爾蒙,這是人體正常的生化反應。由於腎上腺需要黃體激素才能製造皮質醇,如果長久處於高度壓力的備戰狀態,額外的黃體激素則被用來製造更多的壓力荷爾蒙,致使黃體激素匱乏而無法發揮作用幫助懷孕。

積累的長期壓力會造成不孕,許多渴望擁有小孩的不孕夫妻對於無法扮演父母的角色深感自己有瑕疵或自我人生是失敗的,致使不孕問題引來更多的壓力,造成不孕和壓力互為因果,加重其相互間的影響程度。

不孕治療對身、心、靈的損耗不貲

儘管現在的醫療為治療不孕症帶來一線希望,然而夫婦雙方得投注巨大的金錢、時間和心力,更有甚者,有些人在歷經多次療程仍不能獲得成功。一位接受不孕療程婦女寫道:「這種身體、心理、和靈魂所遭受的錐心刺痛與等待的煎熬,並非任何傷害帶來的痛苦所能比擬的。」也曾有研究顯示,這類婦女所承受的沮喪和所顯現的憂鬱遠勝於接受癌症療法的患者。

雖然有愈來愈多的夫妻尋求醫療行為以治療不孕,然而有研究顯示壓力會影響受孕的治療成效。傑克‧玻溫(Jacky Boivin)博士和龍‧史密特(Lone Schmidt)2005年針對接受不孕治療的800對丹麥配偶研究時發現:不孕引起伴侶間的諸多壓力對妻子能否成功受孕影響至鉅。由於壓力對治療的成效扮演著關鍵因素,許多醫生也鼓勵夫婦雙方得懂得釋放壓力。

抗壓治本之道

羅培滋強調對症下藥治療得「針對病因,而非針對病症。」(treat the cause, not the symptoms)所以想要順利懷有健康的下一代,不妨先設法減壓。

心理影響生理是眾所皆知的事實。哪些方法可以幫助妳從「心」減壓?
*傾聽柔和的音樂以放鬆心情。
*從事適度的運動以釋放壓力。
*瑜珈、打坐或祈禱有助於減緩壓力並穩定情緒。
*尋求能給予支持力量的朋友以降低孤立感,向其傾訴並宣洩心中積壓。
*不要輕忽配偶彼此間的支持力量:夫妻一起面對並調適生活與工作的壓力、傾聽對方的想法、培養共同的興趣。
*建議夫妻雙方不妨放下身邊所有事,輕輕鬆鬆地去渡個假,舒解積累的壓力。不少生活實例顯示,經年不孕的夫妻在開心渡假後意外地獲知懷孕喜訊。
*醫生建議減少咖啡因攝取量、戒煙並確保擁有充份的睡眠。
*儘量放慢生活步調。

資料來源︰生活科學網(LiveScience)、cbn.com、WebMD Medical News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