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著名音樂家師曠

容欣
font print 人氣: 3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17日訊】師曠,名曠,字子野,晉國著名音樂家,主樂大師(今山西洪洞)人(當時地位最高的音樂家名字前常冠以“師”字)。大約生活時期在公元前572-532年,晉悼公、晉平公執政時期。師曠生而無目,故自稱盲臣,又稱瞑臣。為晉大夫,亦稱晉野。是當時著名的大音樂家,以“師曠之聰”聞名於後世。他還是位傑出政治活動家和博古通今的學者,時人稱其“多聞”。

傳說師曠鼓琴,通乎神明。“玉羊,白鵲翱翔,墜投。”按古人說法,以五羊白鵲為“玉音協和,聲教昌明”的瑞征,師曠能贏得此譽,足見其技藝不凡。師曠音樂知識非常豐富,他不僅擅長彈琴,還通曉南北方的民歌和樂器調律,並善用琴聲表現自然界的音響,描繪飛鳥飛行的優美姿態和鳴叫。

師曠雖為樂官,但他不同於一般樂工,他認為音樂是通過各地風謠的交流傳播德行的,應該使音樂傳播的教化無處不到,使德行傳播得既廣且遠,用詩來詠唱它,用禮來節制它,才能使遠近各處無不歸化。師曠對音樂的體悟同樣體現在其對政治的見解,師曠曾向晉國國君提出了許多治國主張,有一次,晉平公感嘆師曠生來就眼瞎,飽受昏暗之苦,師曠則言天下有五種昏暗,其一是君王不知臣子行賄博名,百姓受冤無處伸;其二是君王用人不當;其三是君王不辨賢愚;其四是君主窮兵黷武;其五是君王不知民計安生。

當衛獻公因暴虐而被國人趕跑時,晉悼公認為民眾太過份,師曠則認為,百姓是國家之本,同國君一樣,都是上天的子民。國君的主要責任是代天養民,而決不能“肆於民上,以從其淫”,否則,便是“棄天地之性”。至於如何對待使“百姓絕望”的君主,師曠曰:“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匱神乏祀,百姓絕望,社稷無主,將安用之,弗去何為。”就是說可以趕走那些殘暴的國君。晉悼公聽了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又問起治國之道,師曠答:“惟仁義為奉。”簡言之為“仁義”二字。

政治上,師曠主張為政清明,德法並重。國君應“清淨無為”,“務在博愛”,同時,還應借助法令來維護統治,“法令不行”,則“吏民不正”。在用人方面,他主張對德才兼備者應委以國家重任。如果“忠臣不用,用臣不忠,下才處高,不肖臨賢”,就會埋下亂政的隱患。經濟上,師曠主張富國強民,民富才能政平。“空虛府庫”將導致“國貧民罷,上下不和”的局面。統治方法上,師曠主張“廣開耳目,以察民情”,使百姓冤屈有處申訴。

他還提出“不固溺於流俗,不拘繫於左右”的積極主張。認為國君應“廓然遠見,卓然獨立”這樣才能避免失誤,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師曠的治國宏論是他政治理想的反映,其見地精闢之至。悼、平二世,君主賢明,政平民阜,能重振文襄霸業,師曠起了很大作用。師曠還隨平公多次出征討伐,並曾代表晉國出使周朝。魯季武子說:“晉有趙孟以為大夫,有伯瑕以為佐,有史趙、師曠而咨度焉,有叔向、女齊以師保其君,其朝多君子,其庸可□乎!”明示師曠可與趙孟、叔向等著名政治家齊名。

齊國當時很強盛,齊景公也曾向師曠問政,師曠提出“君必惠民”的主張。

師曠稟性剛烈,正道直行,他嫻於辭令,卻從不趨炎附勢,具有不畏權勢的正直品格。晉平公晚年,驕泰奢侈,貪慾無足,師曠多次力諫。

一次,晉平公同群臣飲酒時喟然長嘆,“莫樂為人君,惟其言莫之違”。師曠侍坐於旁,認為這不像“君人者”所言,竟操琴向平公撞去。沒有仗義死節的氣概,何以敢如此“犯君”。平公晚年,宮室滋侈,大興土木,愈加荒淫無道,晉國霸業日衰,以致“民聞公命,如逃寇仇”。在晉平公淫奢無度之時,師曠仍敢犯顏直諫,確實需要些勇氣。《說苑》載,平公三次出門打獵,自認為有“霸王之主出”的祥兆,而師曠則認為,這是在自欺欺人。晉平公惱怒異常,“異日,置酒祁之台,使郎中馬章布蒺藜於階上”,喚師曠解履拾階而上,師曠忍著痛,仰天長嘆。從肉中生出蟲子要吃肉,水中生出蠢蟲要蝕木。假如自己要與奴僕為伍,那是自找倒霉。廟堂之上,絕不是生蒺藜的地方。現在出現了這種情形,他預言:“君將死也。”由於師曠守上不阿的高尚品格和對百姓疾苦的體察和悲憫,師曠在當時深受諸侯及民眾敬重。

中國古人講“天人合一”,師曠在藝術上的傑出造詣和政治上的清明主張和其“窮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修為是有直接關係的。

──轉自《明慧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談樂不可能不涉及禮,樂是德之音,禮規範著人的思想行為。音樂的內容內涵是主要的,技能是次要的,演奏者的道德修養是首要的。自古以來的傑出音樂家都有較高的修養。如春秋時的師曠,不僅音樂造詣高深,而且品行高潔,被後人尊為“樂聖”。
  •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童年代表著一段充滿夢想和希望的單純時光。過去幾個世紀中,許多藝術家都試圖重現這種心境,但沒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兒時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譯: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憶的鋼琴短曲組成的套曲。
  • 馬克斯·布魯赫並不是第一個受到蘇格蘭憂鬱美感而有所啟發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和海頓早在他之前編寫了數首蘇格蘭民歌,而門德爾松則由此創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島序曲》以及他的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
  • 數不清的故事,流轉在四弦之間。在這嶄新的世紀,請您來聽一首新的琵琶曲,將可蕩滌萬世愁情。
  • 神韻音樂除了中西合璧的獨特配器、交響樂團的特殊編制,以及傳遞純善純美的正向精神外,在本集節目中,指揮陳纓還將為我們揭示另一個特點。它是什麼呢?
  • 中國傳統的宇宙觀與古希臘神話有許多相似之處,天國與人間雖相距遙遠,卻又在關鍵時刻是相通的。曲子伊始,伴隨著大鑼聲響,看那滿天眾神,雲集在仙氣繚繞、金碧輝煌的天庭之上。創世主的法音在天宇中迴響,木管與豎琴的下行音型,描繪著眾神佛隨主層層下走入凡塵之壯闊景象。他們在人間開創了璀璨的文明,奠定了道德與文化之黃金時期。溫婉的弦樂彷彿仕女們爾雅靈動的舞姿,振奮的鼓聲猶如男子們蒼勁的步伐,讚頌著神傳文化在人世的輝煌!
  • 第一樂章(非常熱情的快板)充滿力量和柔美,同時有著強烈的音樂對比與強度。在曲式結構上,他遵循了古典奏鳴曲式,而其中很多的創新手法也為後來的音樂流派奠定了基礎。音樂開始立即進入的小提琴獨奏、提前寫好而非即興演奏的華彩,以及樂章間的緊密連接以致觀眾幾乎無法鼓掌⋯⋯這些對於當時的觀眾都是很新奇的體驗。
  • 第一樂章,時而高潮迭起,時而如夢似幻,極具張力的色彩變化,猶如置身一場冒險,遊歷神祕與狂喜,盡覽沉鬱與柔情,以那超然的心境,一睹絢爛的終局。此曲充滿了布拉姆斯的創作巧思,那扣人心弦的曲風與別具一格的意境,使其成為音樂長河中獨樹一幟的經典作品。
  • 這首完成於1877年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是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專門為大提琴和交響樂團所作。在當時的音樂界,音樂家們的品味早已從古典時期對精緻和規範的追求轉為浪漫時期對激情和戲劇性的渴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