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傳染病介紹:流行性斑疹傷寒

台灣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人氣: 14
【字號】    
   標籤: tags:

認識疾病

(一)疾病概述(Disease description)
  流行性斑疹傷寒又稱人蝨型斑疹傷寒,是一種立克次體引起的疾病,有不同的先期徵兆,通常是突發的,並有頭痛、畏寒、虛脫、發燒和全身疼痛的現象。若無特殊治療,此病的致死率依年齡上升而由10%至40%。輕度感染可能無出疹現象,特別是在小孩子及先前曾免疫過而具部分保護力的成人。在第一次受侵襲之數年後,此病可能復發(稱為Brill-Zinsser症),此時症狀較溫和,併發症較少,不需有蝨子媒介,致死率也較低。

(二)傳染原(Infectious agent)
  Rickettsia prowazekii。

(三)流行病學(Epidemiology)
  在生活較不衛生且受蝨子侵襲的寒冷地區易發生。歷史上曾記載為戰爭和饑荒的伴隨物。地區性的傳染中心曾發生於墨西哥山區、美洲中部和南部、中非和亞洲的一些國家。
  美國上一次的爆發流行是在1921年。在美國,這種立克次體以人畜共同傳染病的形式存在飛鼠(Glaucomys volans)身上,由血清學的證據顯示至少曾有33人可能是經由飛鼠身上的跳蚤而感染。這些人大部分是在東海岸各州,但有2人在印地安納州,而加州、伊利諾州、俄亥俄州、田納西州和西維吉尼亞州則各有1人。台灣地區於光復後未曾有報告病列。

(四)傳染窩(Reservoir)
  人是傳染窩,且在二次流行期之間維持感染。

(五)傳染方式(Mode of transmission)
  體蝨(Pediculus humanus)因吸食流行性斑疹傷寒病患急性期之血而受感染。再發性之流行性斑疹傷寒(Brill-Zinsser)病人會感染蝨子,並在受蝨子侵襲的地區如同傳染中心般的引發新的流行。受感染的蝨子會排出立克次體於糞便中,且常於吸血時排出,人是經由揉擠蝨糞或壓擠蝨子由叮咬之傷口處而感染,也有因吸入蝨糞而導致感染的少數例子。

(六)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
  1~2週,通常為12天。

七)可傳染期(Period of communicability)
  不會直接由人傳染給人。人在發燒期或溫度回復正常後2~3天內傳給蝨子,蝨子在吸血2~6天後會由糞中排出立克次體而傳遞,若蝨體被壓擠破碎則傳染期會提早。蝨子約在感染2週內死亡,但立克次體可在死亡的蝨子中存活數週。

(八)感受性及抵抗力(Susceptibility and resistance)
  感受性是非特異性的,感染後抵抗力可維持甚久。

(九)病例定義(Case definition):
  符合可能病例定義或確診病例定義必須通報。
1、臨床病例定義:
  猝發性,頭痛、畏寒、虛脫、發燒、全身疼痛現象、第5至6天軀幹出現斑點。
2、可能病例定義:
(1)符合臨床病例定義,或
(2)患者未符合臨床病例定義,但醫師高度懷疑,且患者與確定病例有流行病學上相關。
3、確診病例定義:
(1)可能病例經實驗室檢驗確認,或
(2)符合臨床病例定義且與確定病例具有流行病學上相關。
4、通報期限:24小時內通報。

預防保健
1、戴防護手套或利用粉末噴灑器將殘留性殺蟲粉施用於適合體蝨孳生的處所及衣服上。
2、多洗澡和換洗衣服,並改善居住條件。
3、住於高危險地區的居民,應勤洗頭髮,將床單、被套等寢具用水煮沸殺滅蝨體及蝨卵等防護措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