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認識穴道按摩 足陽明胃經

林貴

人氣: 825
【字號】    
   標籤: tags:

本專欄從經絡循行去了解針灸治病,為什麼胃痛針足部的穴位、腰痛針腳的穴位,卻取得很好的療效。甚至於左病治右,右病治左,這些疑問在讀者了解了經絡循行後,便能一目瞭然,豁然開通。

現在我們介紹,足陽明胃經之循行:

足陽明胃經經脈,從鼻的兩旁開始,上行而左右相交於鼻根部,到內眼角與足太陽膀胱經晴明穴相交會,向下沿鼻柱外側,進入上齒中,回出來挾口兩旁,環繞嘴唇,在頦唇溝承漿穴處左右相交,退回來沿下頷骨後下緣到大迎穴處,沿著下頷角的頰車穴向上行至耳前,穿過顳頷關節,經過足少陽膽經的客主人穴(即上關穴),沿著鬢髮邊際到額前;下行的一支,從大迎穴前方,向下到喉結旁的人迎穴,沿著喉嚨,進入鎖骨上窩,深入體腔,下行穿過膈肌,歸屬於胃,聯絡脾;外行的主幹,從鎖骨上窩向下循行於胸腹部,經過乳中(即乳頭處),挾臍兩旁到達腹股溝中央的氣衝處,腹內一條支脈,從胃下口幽門部起始,向下沿腹腔內到達腹股溝中央的氣街處和主幹相會合,向下經過大腿前面髀關穴、到達隆起的伏免穴,向下入臏骨,沿著脛骨前外緣,到足背上,進入中趾內側縫。另有一支脈,在膝下三寸分出,向下到中趾外側縫。從脛骨外緣下行的主幹,在足背部又分出一條支脈,進入大趾內側端。

足陽明胃經循行所經的部位,有45個穴位,左、右共有90個穴位:
頭維穴、下關穴、頰車穴、承泣穴、四白穴、巨穴、地倉穴、大迎穴、人迎穴、水突穴、氣捨穴、缺盆穴、氣戶穴、庫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不容穴、承滿穴、梁門穴、關門穴、太乙穴、滑肉門穴、天樞穴、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歸來穴、氣衝穴、髀關穴、伏兔穴、陰市穴、梁丘穴、犢鼻穴、足三里,上巨虛,條口穴、下巨虛穴、豐隆穴、解谿穴、衝陽穴、陷谷穴、內庭穴、厲兌穴。

足陽明胃經循行的時辰為:早上7時至9時。

《內經》云:「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又云:「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胃經多氣多血。胃者,脾之腑。」

張介賓曰:「胃之上口名曰賁門,飲食之精氣,從此上輸於脾肺,宣布於諸脈;胃之下口,即小腸之上口,名曰幽門。」

足陽明胃經本經有了異常就表現為下列病症:溲溲顫抖發冷、喜歡伸腰、屢屢呵欠、顏面暗黑。病發時,就厭惡別人和火光,聽到木器聲音就惕惕驚慌、心要跳動,獨自關閉房門,遮塞窗戶而睡。嚴重的則可能登高而歌、不穿衣服就走。胸膈部響、腹部脹滿。這還可發為小腿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本經所屬俞穴亦能主治有關「血」方面所發生的病症:躁狂、瘧疾、溫熱病、自汗出、鼻塞流涕或出血、口喎、唇生瘡疹、頸部腫、喉嚨痛、大腹水腫、膝關節腫痛;沿著胸前、乳部、氣街(氣衝穴部)、腹股溝部、大腿前、小腿外側,足背上均痛,足中趾不能運用。凡屬於氣盛有餘的症狀,則身體前部(面)都發熱,有餘的症狀表現在胃部,則消化強而容易飢餓、小便顏色黃。屬於氣虛不足的症狀,則身體前面都發冷、寒顫,胃部寒冷則感到脹滿。

足陽明胃經經脈循行從頭走到足,歷經頭面、頸、胸、心、肺、肝、胃、腸、下肢等部位,《經》言:「經脈所過,主治所及。」這就是經絡循行所起的遠治作用。根據經絡的標本、根結的理論來了解,標是指頭身部,是經脈擴散的區域;本是指四肢部,是經氣匯聚的重心;根是指四肢末端的井穴、是經氣循行會合的根源;結是指軀幹部的有關部位,是經氣循行流注的歸結。

下面我們介紹五俞穴。《經》言:「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五臟六腑「井滎俞原經合」所主之病為:「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洩。」其中原穴為氣留止之處。陽經經長,多一原穴、則俞穴專司原氣之俞注,原穴專司原氣之留止;陰經無原穴、則以俞為原,乃一穴兼領俞穴與原穴之兩種功能也。

足陽明胃經的五俞穴、在五行分屬金的「厲兌穴」是井穴主治心下滿,「內庭穴」五行屬水是滎穴主治身熱,「陷谷穴」五行屬木是俞穴主治體重節痛,「解谿穴」五行屬火是經穴主喘咳寒熱,「足三里穴」五行屬土是合穴主治逆氣而洩。足陽經有原穴、足陽明胃經之原穴為「衝陽穴」。《難經》第六十六難云:「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原穴既為原氣在經脈中留止之處,故較其他井滎俞經合等穴之功能,尤顯重要。

五俞穴皆位於四肢肘膝以下,是臨床上常用的穴道。讀者如能善用按摩、指壓、推拿、拍擊……這些穴位,用於自我保健,對於做好防病、防疫,每天實施,可刺激、強化自身健康,增強免疫功能及防病的能力。◇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