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傳染病介紹:急性病毒性B型肝炎

台灣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認識疾病
(一)疾病確認
發病通常是隱伏的,伴隨著厭食,隱約的腹部不適、噁心、嘔吐;有時會有關節痛和出疹,通常隨後會發生黃疸。可能沒有發燒或只是輕微發燒。疾病的嚴重度可從僅能靠血清檢驗才能測出之無症狀感染,到會引發致命情況的猛爆性肝炎。B型肝炎住院病患之致死率為1%,40歲以上年齡層之致死率稍高些。在北美地區,成人持續性的無症狀B型肝炎帶原率0.5%;臺灣成人帶原率則達15%~20%,但因於1984年7月自幼兒起實施B型肝炎預防注射計畫,故兒童B型肝炎帶原率下降至1.7%。80%之肝細胞癌與B型肝炎病毒感染有關,這些極可能在成人時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或是原發性肝細胞癌。

診斷通常依賴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確定。B型肝炎表面抗原於臨床症狀發生前的數週即可於血清檢驗出,並可持續存在至臨床症狀出現後數天,甚至數個月;對於慢性肝炎患者,B型肝炎表面抗原持續存在,B型肝炎核心(Core)抗體(Anti-HBc)則於發病之時出現,並可持續長久。IgM Anti-HBc則於急性感染期測出高濃度,通常在6個月內會消失,這個檢驗可有效檢測出急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

(二)致病因子
B型肝炎病毒,42nm大之雙股去氧核醣核酸(DNA)病毒;由27 nm大小之核心(HBcAg),外包以一層脂蛋白外套,此外套包含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以免疫反應來分,B型肝炎病毒可分為幾種不同的次型,它們之間有共同的決定因素「a」和兩對次決定因素「d」或「y」,及「r」或「w」,因此B型肝炎病毒,可分為四種次型,即adr、adw、ayr、ayw。B型肝炎病毒的次型與地理分布有關,例如,中國人所感染的B型肝炎病毒多半是ad型,而ay型則約在5%左右;南方人主要是adw型,北方人則有不少是adr型,臺灣則以adw為主。對某種次型的保護力也可抵禦其他次型的B型肝炎病毒。另一與B型肝炎有關的抗原,e抗原(HBeAg )為一種可溶解的蛋白質,是B型肝炎病毒核心新陳代謝的次成分。

在B型肝炎病毒內尚存有去氧核醣核酸聚合(DNA polymerase),在細胞內以反轉錄複製表現。一般以B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核心抗體(Anti-HBc)及e抗體(Anti-HBe)來分別表示對應於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及e抗原(HBeAg)之抗體。血清內e抗原的存在表示病患具有高傳染力,因此相對的,血清內出現e抗體表示感染力較低;若母親在生產時為e抗原陽性(即血清中可檢測出e抗原),則其新生兒約為95%會感染B型肝炎,且其中85%亦成為帶原者。

(三)發生情形
全球性疾病;在亞洲及非洲地區,嬰兒及兒童期之感染非常普遍,在北美洲及歐洲,感染通常發生在青年時期後。
1、在臺灣因為孕婦約7.8%是e抗原陽性者,因此新生兒中每年會有6~8%左右之帶原者。接下繼續發生家庭內及後來家庭外之水平感染,因此40歲以上的人約有80%以上已感染。

2、受感染者年齡愈小,愈容易成為慢性帶原者,新生兒感染約90%會成為慢性帶原者,5歲以下幼兒感染,約25~50%會成為慢性帶原者;若成人感染則成為慢性帶原者之危險性約在5%以下。

3、在美國,成年人之表面抗體(Anti-HBs)陽性率為5%,表面抗原陽性率為0.5%。在已開發國家,B型肝炎病毒感染之高危險群體包括靜脈注射毒癮者,性伴侶多之異性戀者,同性戀者及需經常接觸血液、體液之醫療檢驗人員。

4、臺灣病例概況
臺灣於2004、2005、2006年分別通報380 、323及275例病例(共978例),確定病例分別有379、321及245例(共945例),每十萬人口確定病例數為1.67、1.41及1.08。2004~2006年確定病例之流行病學分布如下:
(1)性別:男性636例(67.3)、女性309例(32.7%)。
(2)年齡:

年齡 0-9歲 10-19歲 20-29歲 30-39歲 40-49歲 50-59歲 60-69歲 70歲以上
病例數 13 63 177 182 95 68 22 29

(3)月份:每月均有確定病例,並無明顯季節性。
(4)地區:確定病例有945例,其中以臺北縣228例(24.1%)較多,其次為臺北市207例(21.9%),桃園縣102例(10.8%),其他縣市約在1-50例之間。

(四)傳染窩
人類、黑猩猩有感受性(Susceptible),但自然界中之動物宿主則尚未確定。

(五)傳染方式
B型肝炎表面抗原可在體液及分泌液內被發現,但只有血液、精液及陰道分泌物顯示具感染性。當有e抗原或病毒DNA存在時,表示體內病毒濃度高具有高傳染力,經由受污染注射器、週產期感染及性行為皆有可能感染B型肝炎,輸入未經檢驗之血液及其製劑亦有可能感染。在東南亞國家及遠東地區,新生兒週產期感染是重要傳染途徑,尤其是經由B型肝炎表面抗原及e抗原兩項檢驗皆陽性母親於生產前後傳染給新生兒。另外,家庭接觸感染共用刮鬍刀、牙刷亦有可能感染B型肝炎。

(六)潛伏期
通常為45~180天,平均潛伏期為60~90天,潛伏期長短與感染的病毒量、傳染途徑及宿主本身因素有關。

(七)可傳染期
從出現第一個臨床症狀前數週到整個急性期,及慢性帶原期皆具傳染性,無症狀感染亦可引起慢性帶原,尤其慢性帶原者通常是發生在嬰兒期之感染。慢性帶原者的傳染力亦有差別,e抗原陽性帶原者傳染性強,而e抗體陽性帶原者則甚少以自然途徑感染他人;e抗原陽性者有可能轉變為e抗體陽性,e抗體陽性者則不太可能反轉為e抗原陽性。

(八)感受性及抵抗力
感受性為一般性的,通常症狀輕微,兒童感染常不發生黃疸,而嬰兒感染常無症狀出現,感染後若B型肝炎表面抗原消失且表面抗體出現,則表示此人已有保護性抵抗力。若表面抗原持續存在6個月則可認為已成為慢性感染,可稱為帶原者。

(九)病例定義
1、臨床病例:急性發作疾病伴隨有黃疸、血清氨基酸轉換酶值的升高。
2、實驗室診斷
(1)Anti-HBc IgM (核心抗體)檢驗陽性。
(2)HBsAg檢驗陽性(建議做)。
(3)Anti-HAV IgM檢驗陰性(建議做)。
3、確定病例:血清B型肝炎IgM Anti-HBc檢驗陽性且經醫師診斷為急性B型肝炎個案,需排除慢性肝炎急性發作者。

預防保健
(一)B型肝炎疫苗可有效預防B型肝炎病毒感染。臺灣為B型肝炎高感染地區,許多帶原者係在嬰兒時期即遭感染,因此我國推行B型肝炎預防注射實施計畫,凡新生兒、學齡前幼兒及國小新生皆可接受免費B型肝炎疫苗注射。
(二)孕婦需接受B型肝炎檢驗,若為e抗原陽性母親,其新生兒需在出生24小時內接受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注射乙劑,然後再按時接受疫苗注射。
(三)加強輸血檢驗,血袋需做B型肝炎表面抗原檢驗。
(四)對受血者做追蹤監視,包括每一位受血者其供血者之資料紀錄,以便能通知捐血中心(單位)那些供血者可能為帶原者。
(五)使用拋棄式注射針、筒,針灸之針,穿耳洞之針等需充分消毒滅菌。並鼓勵民眾不要刺青。
(六)e抗原陽性之帶原者需特別注意不要傳染他人,尤其是工作上常需接觸傷口之醫療人員及牙醫。在啟智教育班之兒童亦需格外注意,對未感染病毒之兒童需予預防注射。

治療照護
目前國內獲得核可上市之藥物有干擾素及Lamivudine,但這些藥物並不是對每一位B型肝炎患者均有效,其使用需經醫師診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