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名將蒙哥馬利:初戰告捷(下)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

然而,蒙哥馬利的對手隆美爾卻並不鎮靜。當時,隆美爾不僅疲勞不堪,而且有病。他的醫務顧問曾向最高統帥部報告說:隆美爾患有胃潰瘍和鼻病,血液循環也不好,不宜再擔任指揮職務了。隆美爾本人也建議讓古德里安來替換他,但遭到拒絕。

實際上,在哈勒法戰役之前和戰役期間,隆美爾的身心都不是處於最佳狀態。拜爾萊因將軍回憶說,隆美爾曾對他的醫務顧問說:「教授,我昨天作出的進攻決定是我一生中最困難的決定。其結果要麼是我們在俄國的德軍能夠抵達格羅茲尼,而我們在非洲能夠抵達蘇伊士運河,要麼是……」 蒙哥馬利判斷隆美爾可能在8月25日晚發動攻擊,但隆美爾當夜並未攻擊,第二天也無行動。

到27日,蒙哥馬利根據最新情報,判斷德軍的攻擊將在兩夜之後。隆美爾的進攻延期,使第8集團軍有了較充裕的時間進行戰前訓練演習,進一步增強了戰勝敵人的信心。 8月31日晚,蒙哥馬利像往常一樣,到了時間就上床。當隆美爾在半夜後發動進攻時,他早已睡著了。德·甘岡決定叫醒蒙哥馬利,把消息告訴他。蒙哥馬利答了一句「好極了,不能再好了。」馬上又睡著了。 事情完全像蒙哥馬利預料的那樣發生了。簡直可以說,在阿拉姆哈勒法山戰役的最初幾個小時內,隆美爾就打輸了。

實際上,英國空軍在8月30日黃昏就開始出動,用「威靈頓」轟炸機轟炸了隆美爾的裝甲車停車場。當非洲軍團在地雷場奮力開闢通道的時候,他們發現地雷場比預計的要寬得多,複雜得多。第一個通道直到8月31日凌晨4點30分才開闢出來。早上8點,隆美爾接到報告說,進展仍然十分緩慢。第21裝甲師的馮·傅斯麥將軍被地雷炸死,而非洲軍團指揮官涅林也因受傷而不能指揮。 拜爾萊因接管了涅林的指揮,並和隆美爾一起決定繼續進攻,企圖在夜間迅速向東猛衝。

其結果是德軍坦克縱隊在雷場中進展緩慢而英軍第8集團軍和空軍則已完全做好準備:坦克已開到戰鬥位置待命,炮兵也已做好開炮的準備。由於坦克在鬆軟的窪地上行進非常浪費汽油,隆美爾採取了一個折衷方案,命令他的裝甲部隊向北作預定的左包抄運動。這樣德軍坦克就朝著英軍第22裝甲旅的隱蔽著的坦克開過來了。

第22裝甲旅旅長羅伯茨准將後來寫道: 「它們開上來了,排成令人難忘的陣勢……現在它們全都向左轉了,面對著我們,開始慢慢地推進……我用無線電預先通知了各部隊,在敵人的坦克進入1000碼距離以前不允許射擊。不久它們就進入這個距離了。幾秒鐘後,C·L·Y的坦克突然開火,激戰隨之而起。你一旦處於戰鬥當中,就很難判斷時間,似乎只過了幾分鐘,C·L·Y的所有『格蘭特』式坦克都開火了。德軍的新式75毫米炮坦克給我們造成了很大傷亡。敵人的坦克也遭到了重創,停止了前進。但情況仍然嚴重,我們的防禦陣地被打開了一個大缺口。

我立即命令蘇格蘭龍騎兵第2團盡快離開他們的陣地來堵這個缺口。這時,敵人的坦克又開始慢慢前進,已經開到了離步兵旅的反坦克炮很近的地方。當德軍坦克進入幾百碼距離以內時,反坦克炮仍然保持沉默,接著突然開火,敵人遭到重大傷亡。但由於寡不敵眾,一些反坦克炮被敵人的坦克碾碎了。

我請求炮兵緊急支援,炮兵立刻就向敵坦克開炮。由於炮兵的威力,加上敵人已受到嚴重傷亡,進攻被擋住了……」 隆美爾迫於燃料短缺,在那天傍晚就停止使用坦克了。這樣』非洲軍團就在皇家空軍的照明彈和炸彈以及第13軍炮兵的轟擊下停止了活動。翌日,敵人進行了一些零星的攻擊,但遠不如31日那樣猛烈。6時40分,敵第15裝甲師對阿拉姆哈勒法山脊進行了短時間衝擊。7時5分和8時30分,又分別進行了兩次小規模的局部攻擊。在此期間,敵人還與第8裝甲旅進行了一次劇烈交戰。霍羅克斯牢記著蒙哥馬利不允許第13軍的坦克從事近戰的指示,在損失了幾輛坦克後就把第8裝甲旅撤回了。

9月2日,隆美爾開始了第一階段的撤退,並在3日加快了撤退速度。迫使隆美爾撤退的重要原因是沙漠空軍轟炸了隆美爾用以發動攻擊的後方基地托布魯克,使他得到補給的可能性消失了。缺乏汽油意味著他無力重新發動攻擊。但蒙哥馬利拒絕了一切要求坦克發起進攻的請求,並且實際上禁止霍羅克斯繼續追擊敵人和佔領希邁馬特高地。他說,要讓隆美爾保留下那裡的觀察哨,以便德軍能夠看到英軍準備下一個大戰役時將要採取的各種欺騙措施。

到9月7日,非洲軍團已在英軍原來的地雷場及其後方站穩了腳跟,於是蒙哥馬利下令停止這次戰役。 在這次戰役中,德軍損失了約2900人和49輛坦克及裝甲車輛;英軍損失了1700餘人和67輛坦克,其中13輛「格蘭特」式坦克尚可修復。但英軍掌握了戰場主動權。

第8集團軍司令部充滿了興奮與喜悅的氣氛。但對蒙哥馬利而言,這種興奮的頂峰則是羅斯福總統的特使溫德爾·威爾基的光臨。蒙哥馬利親自陪同威爾基到前方地區視察。正當盟軍在挪威、法國、希臘、遠東等戰場遭受挫折之時,能向美國總統特使展示德國軍團大撤退的景象確是一個令人自豪的時刻。 有時人們批評蒙哥馬利在隆美爾撤退之後沒有命令第8集團軍進行追擊,而失去了消滅非洲軍團的大好機會。然而,應當看到,當時存在著許多起抵消作用的因素。首先是心理因素。蒙哥馬利在他的第一個戰役中需要一個乾淨利落的勝利。

這種心理再加上他天生的小心謹慎,促使他避免冒險。他不願意讓他的裝甲部隊像過去那樣亂七八糟地撞上隆美爾著名的防坦克屏護隊。其次,他認為第8集團軍的訓練狀況還不夠好。 第132旅和第50皇家坦克團在截斷敵軍退路時所遭受的嚴重傷亡,便說明了這一點。

此外,多爾曼一史密斯在他7月間寫的備忘錄中評論說:「在第8集團軍中,沒有一支部隊受過充分的進攻作戰訓練。」而奧金萊克本人則在7月底用電報向倫敦報告說:「他預計他的集團軍在9月中旬以前不能進行進攻作戰,需要進行相當大的改編和新的訓練。」

再次,蒙哥馬利決心在阿拉曼徹底打敗隆美爾,但他準備等到確有把握時才動手,而不願意倉促行事。 實際上,英軍不追擊才是最令隆美爾傷腦筋的事。由於他既缺乏汽油,又無制空權,便只有誘使英軍離開陣地,才能實施有效打擊。英軍不追擊,使他的計劃落空,氣得他大罵英軍為「豬仔」,說他們膽小怕事,不敢進攻。由此可見蒙哥馬利不准追擊的命令是正確的。

在奧金萊克可能遭受失敗的地方,蒙哥馬利卻獲得了成功,這不能不說明他具有高超的指揮藝術。總起來看,蒙哥馬利在這次戰役中的指揮特點主要表現在:一、他擺脫了英軍沙漠作戰的傳統,在戰役前對坦克進行了正確的部署,在戰役中對坦克實施了嚴格的控制;二、他認識到了制空權的重要性,主動與空軍合作,使陸軍與空軍為同一計劃同心協力,緊密配合,在整個戰役中牢牢掌握了制空權;三、他大量使用火炮作為對敵人實施猛烈轟炸的一種補充手段,給敵人造成更大傷亡。

在沙漠空軍的協助下,蒙哥馬利在阿拉姆哈勒法山著實教訓了隆美爾一頓,並使他對此教訓銘記終生:「誰要是被迫同完全掌握了制空權的敵人作戰,即使他擁有最新式武器,也將像原始人同現代歐洲軍隊對陣一樣,處境十分艱難而絕無勝利的可能。」 阿拉姆哈勒法山這一戰是蒙哥馬利在一定作戰條件下進行防禦戰的典範,是阿拉曼進攻戰役的必要準備。沒有阿拉姆哈勒法戰役,阿拉曼戰役可能不會那麼成功。儘管阿拉姆哈勒法山之戰只是一次成功的防禦作戰,但其意義不可低估。隆美爾當時的作戰參謀馮·梅倫廷就在《坦克戰》一書中把阿拉姆哈勒法山之戰描述為「沙漠戰爭的轉折點,是各個前線一系列敗仗中的第一個敗仗,預示了德國的戰敗」。

對英國來說,阿拉姆哈勒法山之戰的勝利是北非沙漠傳回的第一個捷報,它預示著第8集團軍將從勝利走向更大勝利。戰役結束後,蒙哥馬利寫信給英國的友人說:「我與隆美爾的初次交鋒是饒有興味的。我幸好還有時間收拾這個攤子,進行籌劃,因而毫無困難地把他解決了。我感到我在這場球賽中贏得了第一輪,這一輪是他發的球。下次該輪到我發球了,現在的比分是一比零。」正是:首戰告捷信心增,準備再戰定乾坤。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章分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習近平不斷強調要完成統一大業、中共上百架軍機同時擾台的今天,台灣對全球局勢的重要性這個問題,講述得最透徹的,可能還是70年前麥克阿瑟將軍對美國國會說的那句有名的證詞:「失去台灣,就失去太平洋」。
  • 1947年,美國空軍飛行員查理斯·埃爾伍德·耶格爾創造了歷史,成為第一個在水準飛行中打破音障的人。其勝利激發出了一本書和一部電影,而這位獲獎無數飛行員的職業生涯則騰飛了70年。
  • (左:Tyler Kaufman/Getty Images,右:JOHN MACDOUGALL/Getty Images,大紀元合成)
    二戰英雄德斯蒙德·道斯是個拒絕打仗、連武器也不肯帶的士兵。道斯在1942年4月應徵入伍,但他拒絕拿武器,因而被看作一個「良心拒服兵役者」。儘管如此,他卻因沖繩戰役的鋼鋸嶺一戰獲得美國最高軍事勳章,在那裡,他救下了75人的生命。
  • 4日在台灣漢光演習中不幸罹難的空軍少校飛官吳彥霆,現在他的親友們正為安置英雄遺體而選擇塔位。日前,飛官妻子與親友一同赴新店碧潭空軍烈士公墓,行至忠靈塔時吳妻擲銅板詢問丈夫「老公你想住在這邊嗎?」並淚崩表示:「我會永遠跟你在一起!」
  • 曾任美國特種作戰司令的海軍上將威廉‧麥克雷文(William H. McRaven)4月份剛出版新作──《整理床鋪:小事成就大事,甚至整個世界》。線上書店亞馬遜將它評為道德類最佳著作之一。他傳達了一個簡單到令人吃驚的成功理念:成功從早起摺棉被開始。來看看他是如何激勵人們成功的。
  • 1941年11月17日,布魯克接替迪爾擔任帝國參謀總長,佩吉特接替布魯克擔任國內武裝力量總司令,蒙哥馬利接替佩吉特擔任東南軍區司令。
  • 澳紐軍團日(ANZAC Day)是澳洲最重要的軍人紀念活動,在眾多遊行的隊伍中,一位佩戴戰爭勳章的穿著西裝的華人走在有二戰著名Catalina飛機橫幅的方陣前,顯得格外引人注目,他叫Thomas Cheong,曾參加過二戰時的空軍,今年已經92歲,依舊精神矍鑠,走完遊行全程。
  • 在上個世紀20年代末一直到40年代初,蘇聯一直擔心會同日本之間發生戰爭,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想辦法把戰禍轉嫁給別的國家。在當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共)臨時中央政府的積極配合下,及日本國內左翼勢力對日本政策的影響,日本暫時將進攻的目標從蘇聯轉移到中國。這一改變,將中華民族拖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 急如星火盧溝橋事變後,由中共潛伏在國民黨內的紅色代理人張治中引發中日之間的全面戰爭,把中國推入無邊的戰禍之中。
  • 翼軍總司令張發奎張發奎是自信的,他相信武力萬能。他認為中國只要有十個八個像他這樣的第4軍的「鐵軍」,就能與列強爭雄。確實,1927年是輝煌的。6月,蔣介石指揮的國民革命軍到達河南。張發奎的第4軍在漯河南岸與東北軍隔河對峙,鐵橋上機槍密佈。張發奎下令以連為單位挺身衝鋒,一個連一個連的兵士冒著彈雨踏著屍體奮勇向前,前仆後繼的人浪衝鋒使守軍驚心動魄,竟丟了武器倉皇後退。漯河一戰,第 4軍威名遠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