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故事:濟公破扇濟貧

鄭念行
font print 人氣: 380
【字號】    
   標籤: tags: ,

宋朝時,杭州城內有個扇子巷,很是有名。名從何來?原來,濟公一把破扇濟貧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這個扇子巷,原來是條無名小巷,巷子裡住的全是貧民百姓。其中有一對老夫婦,都已年過花甲,以制扇、補扇、賣扇為生。年輕時,手藝精,肯出力,製出的扇子可以挑到集上去賣,日子還算活得下去。但是,現在年老體弱,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吃了上頓沒下頓,老倆口忍饑挨餓,眼看就要活不下去了。

這天,日過晌午,老倆口沒有下鍋的米,灶上冷冷清清。老太婆在屋裡炕上,迷迷糊糊睡著了,老頭子依著門框,坐在門坎上打盹。

這時,一個瘋瘋癲癲的和尚走到門前。向屋裡望了望,歎了一口氣;再看看坐在門坎上的老頭兒,心裡充滿了同情。和尚一抬手,看見自己手裡的扇子,忽然眼睛一亮,心裡便有了主意。

他用扇子撥了撥老頭肩膀。老人一驚,睜眼看見一個瘋和尚站在面前,便問:「師父有什麼事?」

「我要修扇子!」說著,把手裡的扇子向老頭一揚。

「好,好,請進屋!」老頭見有了生意,心裡高興,連忙向屋裡讓人。

濟公抬腳進屋,把扇子往案子上一扔:「快修啊,等一會兒我就來取!」說完,掉頭而去。

老頭拿起扇子一看,心裡犯了嘀咕:「這扇子破成這個樣子,骨不成骨,架不成架,吊兒郎當,怎麼修補。」正要向那和尚說明這個扇子太破,實在不好修。可是和尚已走遠了。修扇子老人歎了口氣,自言自語地說:「我這裡有的是新扇子,待會兒送給他一把新的算了。」

過了一個時辰,瘋和尚回來了。一進門便問:「扇子修好了嗎?」

「修好了。」老人遞過一把新扇子。

「哈哈,手藝不錯,補得像把新扇子!」瘋和尚滿意地說。

老人苦笑著,心裡悶聲的說:「本來就是一把新扇子麼!」

瘋和尚把一錠銀子放到案上,轉身跨出了門坎。回頭用扇子向門框上扇了扇,嘴裡還唸唸有詞地揚長而去。

老人追出門去,嘴裡不停地說:「謝謝師父!」回頭一看門上,不知什麼時候,自家的門上,新貼上了一副對聯:

上聯是:手藝精 心善福積
下聯是:扇子美 手勤財到

橫批:苦盡甜來

扇子老人的奇遇,一傳十,十傳百,人們爭先恐後來老人家門前看對聯,買扇子的人絡繹不絕。從此,老兩口的日子好過了!

無名巷從此就叫「扇子巷」。

不久,大家都醒悟過來,說:「這個瘋和尚就是濟公活佛,特來為老兩口扶貧解困的。」

正是:

貧苦老人有善心,
濟公和尚很同情,
略施小計去解困,
從此生意便興盛。
何謂佛濟有緣人?
此即一例細思忖!

(事據《高僧傳奇》)

(本文轉載自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釋迦牟尼佛時代,一天,波斯匿王來到釋迦牟尼佛的住處。他拖著肥胖的軀體,渾身大汗,向佛頂禮後,氣喘吁吁的退坐於一旁。釋迦牟尼佛看到後說:「大王,您的身體太胖了。」波斯匿王說道:「的確如此。身體過胖給我的日常生活帶來很多不便,也令我很煩惱」。
  • 在釋迦摩尼佛駐世時,一位年輕人來皈依,意欲出家。年輕人名叫摩頭羅瑟質。出家未久,就獲得應真,立刻修得阿羅漢果位,當出外乞討之時,幾乎想要什麼就有什麼。
  • 唐朝時有位法名釋常愍的僧人。他是山西并州人,自從剃髮出家後,就修煉佛教淨土宗的佛法,發願一定要去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因此總是精進不懈的念誦那一法門的佛號。後來他又到長安、洛陽一帶雲遊苦修,發願抄寫萬卷佛經,以傳佛法。後來經過艱苦的努力,他終於完成了萬卷佛經的抄寫。
  • 古印度時捨衛國的國王波斯匿,來到佛陀住處,至誠懇切的頂禮佛陀說:「尊貴的佛陀,弟子願以真誠的心,於城鎮的街道上,準備素宴敬奉佛陀及隨行眾人,讓國人能夠認識世尊!願一切眾生都能因世尊的慈悲德行,聽聞微妙的法要,而遠離邪魔蠱惑及一切惡法,不造作惡業,以此消除一切災難。」佛陀說:「真是有善根的國王啊!能夠用智慧治理國政,為人民種下未來的善因,並引導人民走向人生的正道。」
  • 淨撿是中國兩晉之交時期的一位尼姑,也是中國最早的尼姑。她本姓仲,名令儀,籍貫彭城,也就是今天的江蘇徐州。
  • 唐代太和年間,高陽人許文度,住在高陽郡。他由於苦熱患病,一病就是一個多月。一天躺在床上,他像是處於昏迷沉醉的狀態,過了好幾天,才醒過來。
  • 國畫
    唐朝時候,朝廷特意表彰了工部尚書邢曹進。他是一個於國於民,確有功德的人。
  • 只見那金剛像就挑起行李擔子隨他走了。寺中的僧人見此無不驚訝,這才知道自己平常看不起的瘋僧竟然是位有大神通的人。
  • 周武帝發出滅佛的命令,士兵們放火燒了很多寺廟,但唯獨這尊大石佛像,巍然屹立,絲毫未損..
  • 眾人又是一陣哄笑。慧能臉不紅,心不跳,從容自若地說:「三年後的今天,與眾位相會於此。」說完,拜別方丈和眾僧,收起三件隨身之物,出寺門下山去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