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穎:群眾感謝逯軍背後的不幽默邏輯

曾穎

標籤: ,

【大紀元7月10日訊】2009年7月6日《中國青年報》報導,備受關注的鄭州規劃局副局長逯軍「為誰說話事件」又有最新進展,在接受媒體調查的時候,當地失地上訪的老百姓不無幽默地說:「我們最應該感謝的人就是逯軍!」此語一出,引起一片熱議。

何以老百姓會「感謝」這位身處輿論漩渦中,被媒體質疑被網絡熱罵,被同仁笑話,腸子都要悔青了的逯副局長呢?這句看似幽默的話語背後,似乎有著一個不太幽默的邏輯——因為他的那句著名語言,而使村民們長達兩年的未果維權,有了貌似可能解決的希望。這又一次印證了一句老話:處理問題的速度,與事件所引起的關注度成正比。越受媒體關注的事件,處理速度越快力度越大。

這個邏輯在現實中有太多的印證版本。鄭州經適房土地建別墅事件中村民們漫長而無望的維權等待,因他們面對的開發商「不是一般的人」而屢試不靈,村民們的種種努力,甚至有點像對天吐口水或拿頭撞牆,除了讓自己遭遇不舒服甚至痛苦的結果之外,便再沒有別的用處。試想,如果沒有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那一段近乎於偶然的採訪和報導,他們也許正像別的地方的一些村民那樣,還以皮球的姿勢滾動在各有關部門之間,他們甚至根本不會被媒體關注,因為新聞的最重要元素,就是由頭。

所謂由頭,其實就是為什麼必須做這條新聞的理由。它一定是最及時最新鮮最稀缺最可遇不可求的,而像違法佔地強制拆遷跳樓討薪沒有錢醫病之類,算是大路貨,如果沒有極其特殊的理由,媒體是不會關注,而將其排斥在聚光燈之外。

當然,新聞自有新聞規律,我們不會笨到要求媒體天天如蹩足電視劇那樣給我們天天放簡單重複的新聞,我們當然還是希望看到一些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事情。我們應該警惕,在追求新奇的過程中,逐漸麻木了人文情懷悲憫之心。同時要警惕,同樣一件事情,在聚光燈之下和聚光燈之外,處理速度和結果完全不一樣的局面。我們需要建立的,是一套完全沒有特例和彈性的法制規範程序,使媒體回歸到報導客觀事件本身,而非成為改變事件進程的主要因素。規則如橡皮筋,在媒體關注中與關注外,尺度完全不一樣,對法治社會建設,也是一種傷害,其程度,不亞於權力和其它因素對規則的影響。

但遺憾的是,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社會中,比比皆是。在我做社會新聞的那些年裡,曾親眼看過一些讓人痛心的案例:一群民工,幫人打工半年拿不到工資,找了一大堆部門甚至上演過跳樓場面,並屢屢向媒體打報料求助熱線,皆因沒有由頭,而被拒絕。後因有高人指點,讓他們跑到公共廁所裡打地鋪煮飯,並號稱將在此地過新年。時近年關,頓有新聞由頭,於是電視台連篇累播,報紙齊頭並進,成為焦點新聞,有關部門頓時出面,找出老闆,半天之內就拿到工資。當時民工們對廁所的感情,想來和鄭州那些「感謝逯軍」的村民一樣,有多少辛酸有多少無奈又有多少哭笑不得?

正是因為某些職能部門的選擇性發揮作用,同樣一件事情,報導與不報導與否,處理結果完全兩樣,確實令人擔憂。最近幾天網上流傳一段視頻,是深圳電視台記者拍攝的記者到一派出所取被扣車輛,在亮身份前所遇到的推諉嘴臉和亮明身份後的勤政愛民表情,確實讓人不寒而慄。

當然,那些覺得輿論還算一回事,至少還想為自己留點臉面,被一曝光之後想著亡羊補牢的機關和個人,至少還算恥感尚存有藥可救。而那些根本不將媒體的鏡頭及其背後的大眾關注當一回事的,被曝光之後仍然我行我素強硬到底的人,連基本恥感也沒有。他們不算多數,但也不可說是少數。要讓他們能有所動,可能需要的就不只是媒體的力量了。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滕彪:為逯軍喝采——替黨說真話
【時事漫畫】逯軍有罪
【熱點互動】「替誰說話」道破中共潛規則
劉在中:可別扔了寶貝疙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