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見到別人的善處,要急起直追,好像害怕趕不上似的,見到別人的不善處要遠遠避開,就像用手去試探熱湯,惟恐避開不夠快似的。』我看過這種人,也聽過這種話。『避世隱居以成全我的心志,出仕行義以達成仁道的理想。』我聽過這種話,卻沒有見過這種人。」
魏公子叫無忌,是戰國時代魏安厘王的異母弟弟。魏安厘王即位後,便封魏公子為信陵君。魏公子為人仁愛,對待賢士謙恭有禮,因此來歸附他門下的食客有三千人。那時各國諸侯因魏公子賢德,連續十幾年都不敢發兵侵犯魏國。
在家中父母如果從不鞭打孩子,孩子的頑劣叛逆就無法禁止;國家如果沒有刑罰,百姓間的相互衝突就無法禁止;天子如果不行討伐,諸侯間的暴力相爭就無法禁止。所以家庭、國家及天子規定的一些必要的懲處是不能廢止的,但要技巧的運用。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孫周是晉襄公的曾孫,孫談之子,因受到當時在位的晉厲公排斥,於是就到周王室,侍奉單襄公並任職他的家臣。孫周為人忠實,做事重義理,雖然避走他鄉,但還是心繫著晉國的一切。如果聽到晉國不好的消息,他就會感到哀傷;如果聽到晉國有喜慶的好消息,他也會跟著高興。
子貢說:「君子也有討厭的事嗎?」孔子說:「有討厭的事。討厭稱讚別人罪過的人,討厭品格低下而譭謗居上位的人,討厭果斷勇敢卻固執不明理而阻礙難行的人。」孔子說:「賜,你也有討厭的事嗎?」子貢說:「討厭竊取別人的而自以為聰明的人,討厭不謙恭而自以為勇敢的人,討厭揭發、攻擊別人的隱私或缺點而自以為正直的人。」
韓非是戰國七雄之一韓國的貴公子,曾與李斯同拜在荀子門下,當時國力較弱的韓國飽受強鄰秦國的威脅,隨時都有亡國之虞。韓非屢次上書獻策給韓王,卻無法受重用,於是將抱負寫成《韓非子》一書,此書集法家思想於大成。
孔子說:「學生們為什麼不學《詩》呢?學《詩》可以有啟發、鼓舞、感染的作用;可以從各國的風俗、政治社會實況瞭解政教得失;可以群居相切磋且和而不流;可以出怨氣而舒暢,且反映民生疾苦,使上位者心生戒惕而修明政教。近的可用來侍奉父母,遠的可用來侍奉君主;還可以記住許多鳥獸草木的名字。」
孔子說:「人(或生命)先天具有的純真本性,互相之間是接近的,而後天習染積久養成的習性,卻是互相之間差異甚大。」
春秋時代,有一次晉國國君晉平公坐船游河玩樂,說:「要如何才能尋得賢士,和他們共享這美好時光,宜人景色啊!」划船的船夫盍胥聽到後,跪下回答說: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想前往。子路說:「以前我聽先生說過:「親自做壞事的人那裡,君子是不去的。」現在佛肸佔據中牟邑反叛趙簡子,你卻要去,這是為什麼?」孔子說:「是的,我有說過這樣的話。但是人們不也說:為人處事不應受到外在環境影響而改變自己的意志;人們不也說:本質極好就不會受惡劣環境影響。我難道只是個苦葫蘆嗎?怎能像苦葫蘆那樣,只懸掛在那裡而不讓人吃呢?」
陽貨說:「懷有才德卻聽任國家陷於混亂狀態,這可以說是仁嗎?」孔子回答說:「不可以。」陽貨說:「有意出仕施展抱負,卻屢次錯失機會,這可以說是智嗎?」孔子回答說:「不可以。」陽貨說:「時光流逝,時間不等待我們啊!」孔子說:「好吧,我將要出仕從政了。」
孔子說:「由呀,你聽過六種美德和六種弊病了嗎?」子路回答說:「沒有。」孔子說:「坐下,我告訴你。愛好仁德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被人愚弄;愛好智能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放縱不受拘束;愛好誠信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遭受傷害;愛好正直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急切、偏激;愛好勇敢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亂;愛好剛強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傲慢自大。」
孔子到武城,看到子游以禮樂教化人民。孔子微笑著說:「這樣的小地方,哪裡需要以這麼雅正的禮樂教化呢?」子游回答說:「以前我聽先生說過:「君子學習正道 (以禮樂教化使人民歸順正道)就能愛人,小人學習正道就容易役使。」孔子說:「學生們,言偃說的對!我剛才只是開開玩笑罷了。」
孔子說:「可以和人格卑陋的人一起侍奉君主嗎?他還沒取得官位時,總擔心得不到;已經取得官位後,又擔心失去;如果他擔心失掉官位的話,那他就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了。」
慈祥的母親手裡拿著針和線,為離家遠遊的孩子縫製征衣。在出發遠行前一針一針細密的縫,生怕他久久無法歸來,誰能說子女像小草般微小的孝心,可以報答慈母像春天陽光普照般的深恩呢?
子曰:「莫我知(1)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2)。下學(3)而上達(4),知我者其(5)天乎! 」 (《論語·憲問第十四》)
嘗有二雕(1),飛而爭肉,因以箭兩隻與晟(2),請射取之。晟馳往,遇雕相玃(3),遂一發雙貫(4)焉。攝圖喜,命諸子弟貴人皆相親友,冀暱(5)近之,以學彈射。《北史.卷二二.長孫道生列傳》
子張問怎麼做才能行。孔子說:「說話忠實誠信,行為篤厚敬慎。雖然到了四方未開化民族的國度也能行。說話不忠實誠信,行為不篤厚敬慎,雖然在自己的鄉里,能行得通嗎?站著,彷彿看到「言忠信,行篤敬」這幾個字顯現在面前,坐車,就好像看到這幾個字倚靠在車轅前端的橫木上,念茲在茲,這樣才能行。」
子路夜宿在石門,掌管城門開閉的人問:「你來自什麼地方?」子路說:「從孔子那裡來。」看門的人說:「是那個明知不可行,卻仍挺身去做的人嗎?」
「作法自斃」這句成語就是由此演變而來,是說立法的人因自己觸法而自害,即比喻自作自受。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原是比喻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將怎麼對待你。後來,人們將其簡化成「出爾反爾」這句成語,則用來比喻一個人的言行前後矛盾,反覆無常。
韓信是秦漢時淮陰人,起初在項羽手下當一個小官,項羽看不起他,不肯重用他。但是韓信卻是一個才略極高,又精通兵法的人,儘管他在年少的時候,曾受過胯下之辱,也曾向在河邊洗衣的婦人乞食過,但這些他都沒放在心上,也一點都不影響他的偉大志向。
顏淵問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用夏歷,乘殷朝的木質車子,戴周代的禮帽,奏舜時的樂舞,禁絕鄭國淫蕩的樂曲,遠離有口才但心術不正的人,鄭國的樂曲浮靡淫蕩,佞人危險。」
孔子說:「同流合污以媚於世,而被鄉人認為忠厚,實際上卻不能區分善惡、好壞、是非的老好人,就是敗壞道德的人。」
孔子說:「君子以義為本質,合乎禮節地實行,謙卑地表達出來,誠實無欺地達成目標。這就是君子啊!」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意思是說:光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迷惘,光思考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確定。以古代學習正統文化經典而言,一方面是要充實純正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自己的思想境界不如有些經典的思想內涵。
漢朝有一個叫楊惲的人,他的父親是漢昭帝時官封為丞相的楊敞,母親則是大史學家司馬遷的千金。且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養,在未成年之時就成了朝中要人,被封為平通侯。
道德、天地、忠恕似乎有所對應,忠恕大致指出合理對待天道、人群的方式。恕的另一層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將心比心,自己管好自己,避免言行結怨。
孔子說:「一位懷有大志和仁德的人,不會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德,只會不惜犧牲生命而成全仁德。」
孔子在衛國敲擊著磬,有一位肩背著草筐的人從孔子的門前經過,說:「這個擊磬的人真有心思啊!」過了一會兒又說:「真是鄙陋而頑固啊!既然沒人瞭解自己,那就顧好自己就好了。《詩經》說:水深就穿著衣服涉水過河,水淺就提起衣襟涉水過河。」孔子說:「說得真乾脆啊!沒什麼好質問他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