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饰主义(八)﹕布隆吉诺(下)

郑英男、周锦佩
font print 人气: 156
【字号】    
   标签: tags: , , ,

作品评析:

《卸下圣体》 (Deposition of Christ) 1542~1545年,油彩‧画板,268 x 173 cm
贝桑松美术馆,贝桑松(Besancon),法国

 这幅画原是要作为维吉奥宫埃利诺小教堂的祭坛画,但后来被科西莫一世赠与格兰维勒红衣主教。此画构图十分严谨,布隆吉诺使用了精准平衡的对称手法,来配置人物姿态与彼此之间的关系。画面上方飞动的小天使抬着耶稣受难的象征物——十字架,说明了救赎任务的完成。中间下方则是哀恸的圣母以膝托住耶稣赤裸的身躯,左下方的约翰(St.John The Evangelist)扶着耶稣的头;右下方抹大拉的玛丽亚支着耶稣的腿,背景与圣母长袍的天蓝色传递出“静定”与“内省”的呼吁;耶稣苍白的身容则呈现出他的“纯真”与为世人牺牲所带来的“净化、再生”的力量。以圣母与耶稣为轴心,两边的人物在对称中又带有性别、年龄、容貌姿态上的互补与异动,有的人交谈议论;有的人默祷哀悼;也有左右张望神情突兀的…,交织出戏剧性带有矫揉特质的动态布局,与文艺复兴时期其他以“圣殇”(Pieta)为主题的作品相较,明显地少了一份人性中惯有的热情或温暖;多了一份冷峻疏离的静谧气氛。


《卸下圣体》 (Deposition of Christ) 1542~1545年 油彩‧画板 268 x 173 cm 贝桑松美术馆,贝桑松(Besançon),法国

《艾莲诺拉小教堂祭坛画》 (Altarpiece in the Chapel of Eleonora) 1540~1545年,湿壁画,490 x 385 cm,艾莲诺拉小教堂,佛罗伦斯﹝Florence﹞,意大利


《艾莲诺拉小教堂祭坛画》 (Altarpiece in the Chapel of Eleonora) 1540~1545年 湿壁画 490 x 385 cm 艾莲诺拉小教堂,佛罗伦斯﹝Florence﹞,意大利

“四”这个数字隐含了宇宙的秩序与尺度:风向与方位、基本元素(风、水、火、土:四根)、月亮由盈而虚的周期数字、季节的数字、柏拉图《理想国》帝迈欧篇中–火的四面体之组成数字、伊甸园中的人类男性祖先亚当(Adam)之名的数字,也是古希腊著名的建筑师维特鲁威所言:“人的数字—因为人的双手往身体两侧伸直后,宽度与身高相符,一个理想正方形的底与高于焉具备了。”

“四”更是道德完美的数字,代表“忠诚”一如“正方形”象征道德操守坚定的人。“十字架”可视为“正方形的对角线”是永生的保证。

这件穹顶装饰画的中心展现了天堂崇高光洁的意象,分成“四个部分”,是“柏拉图哲学”影响基督教信仰的明证,也是作者对完美人格的诠释。边缘由花卉和水果装饰,从中分割开来,一起汇聚到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位一体”的十字核心。四个部分分别阐述了四种“柏拉图哲学”的美德,自12点钟方向顺时针起分别描绘:穿着灰袍的教士阿西西的圣方济(St.Francesca)象征“节德”(sofros,unh)—克己、节制与苦行、持“剑”的天使长圣米歇尔(St.Michele)象征“勇德”(andrei,a)—勇敢、无惧与降魔、福音书作者与佛罗伦斯的守护神圣约翰(St.John The Evangelist)与“鹰”象征“智德”(sofi,a)—聪明、犀利与睿智、圣杰若姆(St.Jerome)与“狮子”象征“义德”
(dikaiosu, nh)—正直、忏悔与忠贞。

《卢克雷齐娅‧潘恰蒂奇的肖像》 (Portrait of Lucrezia Panciatichi) 1540年, 油彩‧画板
102 x 85 cm,乌菲兹美术馆,佛罗伦斯,意大利


《卢克雷齐娅‧潘恰蒂奇的肖像》 (Portrait of Lucrezia Panciatichi) 1540年 油彩‧画板 102 x 85 cm 乌菲兹美术馆,佛罗伦斯(Florence),意大利

  这幅肖像画是“矫饰主义”的经典之作。作画之时,布隆吉诺克服了他的老师彭托莫(Pontormo)的影响,尽管画中人物表情和脸部形象有明显的理想化倾向(注1),但是却有一种栩栩如生的真实感。画中的女子是富商(Bartolomeo Panciatichi)的妻子,端坐在高背椅上,绾起的精致发髻,奢侈豪华的珍珠项链,腰际的宝石,突显了她的雍容华贵,身躯微向左倾,左手扶着椅把右手按住膝上的书本,长形拘谨的脸蛋,清晰的轮廓线条,一双犀利严峻充满自信的大眼,穿着代表了“活跃”、“热情”与“欲望”的鲜红色与象征“王族”、“奢侈”、“财富”的深紫衣袖缎面质感的华服,领口金色纱纺的纹饰与画面的亮眼色泽相辉映,两肩的蓬袖有着繁复的皱褶效果,人物散发着冷漠与深不可测的性格,布隆吉诺的绘画常表现出笔法逼真,钜细靡遗的特色;以平滑色块处理的光线既简洁又具有金属效果的冷冽感。用象征深层潜藏欲望的黑色背景来衬托出画中女子艳丽高贵与优雅中透着傲慢的形象。

《圣家族》 (Holy Family) 1534~1540年, 油彩‧画板, 124.5 x 99.5 cm
艺术史博物馆,维也纳(Vienna),奥地利


《圣家族》 (Holy Family) 1534~1540年 油彩‧画板 124.5 x 99.5 cm 艺术史博物馆,维也纳(Vienna),奥地利

  这幅画以其古典的风格和优美的人物而倍感动人。画面的结构是以三角形为基础,描绘出圣母玛丽亚、圣婴耶稣和圣约翰的姿态。耶稣双手抓着象征圣灵与永恒之爱的乳鸽在圣母左侧,右下方的圣约翰(John the Baptist),脸部侧转向耶稣,伸出的手中握着一颗象征神秘知识或复活与再生力量的石榴。在手扶圣经的圣母玛丽亚两侧,对称地安排了圣安娜和圣约瑟,他们用慈爱的目光看着小耶稣–目光透着超龄的睿智与成熟,带着哲学家式的冷眼静观。

背景也展示了丘陵和城堡的自然风光,配合前景的人物,整幅画虽呈现出完美精致的布局与安详古典的风格,使人联想起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但却没有米开朗基罗英雄般的恢弘热情;反而强烈地散放出一股抽离人性后的冷凝超俗、不可侵犯的特质。@*

(注1)追求贞洁般的理想形象是当时贵族艺文圈的流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文艺复兴时期以前,艺术作品的技法表现的并不成熟,学习古文明的基础后...
  • (中央社佛罗伦斯8日路透电)古物修复员利用紫外线光束,意外在佛罗伦斯圣十字教堂(Santa Croce)的佩鲁齐礼拜堂(Peruzzi Chapel),发现乔托(Giotto)壁画隐匿数百年的原始细节。
  • “矫饰主义”(Mannerism,中国大陆译为“风格主义”)一词源出于意大利语“Maniera”,原意为‘手法’,引申为艺术的‘风格’。而“矫饰主义”名词的正式出现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德国艺术史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ölfflin)便首先提出,形容意大利在十六世纪时,那些无法被归类的艺术作品。艺术史家们对此一名称有过许多的争论,后来泛指文艺复兴晚期(大约1550年-1580年),以佛罗伦斯、罗马、和曼图亚(Mantua)为中心发展出的一种艺术潮流。
  • 乔治.瓦萨利(Vasari)在其《艺术家列传》一书中表示:“‘风格主义’者以他们自己的理念、敏锐和角度来追求极致纯粹的“美的典范”,而不再满足于前人只专注于模仿不完美的现实世界。”只是“矫饰主义”种种隐晦的表现手法(神话的、象征的、寓言式的),往往制造了与观画者之间距离。十七世纪的理论家贝洛里(Bellori)在其《画家的生命》一书中则抨击“矫饰主义”为“以矫饰,而非真实为基础的狂想”,因而失去了与大自然和群众生命的真实接触,所以他们所谓的“风格”就容易被视为矫揉造作,难免遭人诟病与嫌恶。
  • 〔自由时报编译俞智敏/综合报导〕赶快把这个日期记下来:根据梵蒂冈研究人员指出,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大师达文西曾预测,世界会在西元四○○六年11月1日毁灭。
  • 彭托莫来自佛罗伦斯卡路契家族,其父也是画家,曾在吉兰达忧门下学艺。由于一家定居在佛罗伦斯西郊的古老城镇Pontormo,所以世人以地名称之。彭托莫为家中长子,年幼时父亲、母亲和祖父相继过世,由祖母教养。祖母过世后,他带着胞妹搬到佛罗伦斯,然而最后妹妹也于1517年死去。这些成长过程中的阴影可能造成他日后的孤僻性格。
  • 柯列乔﹝Antonio Correggio,或译为柯雷吉欧,本名Antonio Allegri,1489 ~ 1534年﹞,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Parma﹞51公里外的柯列乔镇﹝Correggio﹞,因此便以出生地为名。柯列乔的艺术学养早年受叔父Lorenzo和家乡一些画家的启蒙,后来拜访曼都瓦时,受到其宫廷文化和曼帖那的影响;而其成熟作品中,富于渐层变化的光影和用色,以及人物的甜美形象,也能找到达芬奇、吉奥乔尼和拉斐尔的影子;某些作品的人体表现又令人想到米开兰基罗。他承袭并综合了文艺复兴盛期各家的娴熟技法,在空间和动感的表现上又有所突破,有人将之归类为矫饰主义画家,也有认为他是巴洛可艺术的先驱。
  • 帕米贾尼诺原名Francesco Mazzola,因出生于帕尔马,人称为‘帕米贾尼诺’,意为‘帕尔马男孩’。父亲Filippo Mazzola也是画家,在他两岁时死于瘟疫。所以帕米贾尼诺自幼由同是画家的两位叔父Michele和Pier Ilario抚养长大,并随其步入艺术生涯。12岁时Francesco就曾经帮助完成了叔父承接的圣乔凡尼福音教堂的装饰,是意大利地区相当早熟且以笔触纤细优美着称的画家。早年推崇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与拉斐尔(Raphael),画风也受到柯列乔(Correggio)的影响。
  • 1531帕米贾尼诺从波隆纳回到帕尔马,接了一项Sta Maria della Steccata的壁画,却没有依约完成,结果进了监狱。据瓦萨利说,这是因为他迷上了《炼金术》的关系﹕‘他满脑子的炼金术……从一个敏感娴雅的人,变成一个满面风霜,邋遢不修边幅的野蛮人……’也有人认为帕米贾尼诺是基于科学兴趣而研究蚀刻铜版画,因而进入《炼金术》领域。帕米贾尼诺是继杜勒(Albrecht Durer,1471~1528)之后,同时创作“蚀刻版画”(注2)与“油画”(注3)的早期画家之一,他使用“蚀刻法”制作的艺术品也被广泛地复制为“版画”或“明暗木版画”(Chiaroscuro Woodcuts)。晚年的帕米贾尼诺有一种远离世俗,追求自我放逐的倾向,向往着灵修归隐的生活。晚期作品如《长颈圣母》(Madonna with the Long Neck)便充满了这类神秘的寓意。
  • 布隆吉诺是佛罗伦斯画家,诞生于一个屠户家庭,出身卑微,他是彭托莫(Pontormo)的弟子,受到彭托莫启蒙且师生情谊深厚,彭托莫是“矫饰主义”的先驱,而布隆季诺则是“矫饰主义”的发扬者,也是第二代“矫饰主义”的著名人物兼诗人。此外布隆季诺效法米开朗基罗的前缩技法,却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强烈风格。作品以绘制肖像为主,宗教画数量不多,师承彭托莫的神韵与品味,但笔触细腻精致,结构性强,偏爱冷色调,明晰简洁带着光泽具侵略性的色彩与锐利的轮廓线条,具有一种神奇的犀利感。他的笔下的人物大都极其冷峻,专注地追求一种超越时间与人性的典雅与拘谨,不带一丝感情,坚实严肃,表现出高不可攀的傲慢形象,这种疏离的气氛与文艺复兴盛期人物形象的亲和力,形成强烈的对比。整体画风充满谜样的色彩也和他的老师彭托莫那种强烈的感性大异其趣,也因此在佛罗伦斯的贵族圈广受好评,甚至担任托斯卡尼大公,美迪奇家族科西莫一世(Cosimo I de' Medici)的御用画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