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传美术

巴洛克艺术(二)卡拉瓦乔

作者:Arnaud HU
font print 人气: 1161
【字号】    

谈到文艺复兴三杰中的米开朗基罗,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另一位名字中也带有“Michelangelo”(米开朗基罗)这几个字母的意大利著名艺术家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年),为了便于区别二人,人们将他称作“卡拉瓦乔”。

如果说米开朗基罗在文艺复兴时期前瞻性的创作出具有巴洛克风格雏形的作品,那么卡拉瓦乔对巴洛克绘画体系的形成以及对后世绘画潮流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这位光影处理大师出色地运用了著名的《明暗对照法》(意大利语:Chiaroscuro 法语:Clair-obscur),对其后的大批艺术家诸如伦勃朗、德·拉·图尔等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家们往往强调作品的均匀、静雅之美,在用光上亦是如此,很多中长调、高调的作品给人以光线平和的观感。而卡拉瓦乔借助运动或姿态变化的人物,以夸张而集中的光照方式,将主要光线集中于主体人物身上而让画面其它部分笼罩在较暗的氛围中,以浓厚的明暗对比手法在画面中盈造出一种强烈的舞台剧气氛,同时在油画技巧上将来自于提香时代的深底上坦培拉提白技法予以简化和发扬。

虽然从整体上讲巴洛克艺术作为一种反宗教改革艺术而出现,讲究豪华、灿烂的效果,但卡拉瓦乔的画却不是如此,或许缘于人生经历,或许出自于对圣经的理解,他认为“圣徒们本来就是凡人”,因此他画中的圣徒们更像生活中平凡的人,平凡的人们在底色深沉的历史舞台上表演着一出出神圣的戏剧。

卡拉瓦乔的代表作之一《圣马太殉教》很好地展现了这些特点,这是他为罗马的法兰西圣路易教堂(Church of St. Louis of the French)中康塔列里礼拜堂(Contarelli Chapel)的一面墙上所作的第二幅关于圣徒马太的故事画。

在画中,圣马太倒在祭坛的台阶上,他略为欠身,右手被赤身持剑的暴徒抓住,但圣马太却毫不畏惧地直视凶手。作者透过昏暗的房间,安排光线直射在这两个充满动势的主体人物身上。这种用光手法把观者的注意力更集中地引向主题。周围众人惊恐地四散逃离,包括画面左边那个将手中之剑作为装饰品的世家子弟,都没有胆量去援救圣马太。右上方,天使向圣马太的右手伸出一根棕榈枝──这是传统绘画中基督徒殉难的象征。天使的躯干、杀手的头、身,以及左下角人物的腰、臂,由强烈的明暗对照构成了一条从右上到左下的趋势线,与此相对应的左边世家子弟的帽冠、后方回头张望的人脸、杀手的肩膀和胳膊、圣马太伸出的手臂和头肩,包括右下角的人物甚至其后突出的布料走势,也形成了一根自左上到右下的斜线,这两根线所结合而成的正X形构图让这种带有戏剧色彩的宗教故事画,在卡拉瓦乔笔下散发出全新的光彩,在当时的艺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待续)#

(点阅【巴洛克艺术】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鲁本斯众多的学生中,安特卫普的雅各•约尔丹斯(Jacob Jordaens, 1593 - 1678年)很好的继承了鲁本斯的巴洛克风格,同时结合自己的特色成名于世。
  • 华丽夸张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简单的情节、即兴对白和户外表演,是即兴喜剧(Commedia dell’Arte,又译艺术喜剧)的核心特征。其幽默剧情常围绕着年轻恋人的种种考验。演员们不受台词限制,可以根据观众的反应调整表演。这些喜剧常含有对时政的讽喻和接地气的幽默,可以巧妙避开查禁。这种意大利民间戏剧形式也成了18世纪洛可可(Rococo)艺术运动的理想题材。
  • 冬天多少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沉闷些,有些人觉得天空乌云密布缺少阳光令人提不起劲来。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算在最昏暗的日子里也有色彩。最近我坐在一家咖啡馆里望向天空,当天刮风下雨天色昏暗,天空不再出现彩虹,反倒像是大理石般带点细微的灰色、蓝色甚至紫色。
  • 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宝藏之一是位于帕多瓦(Padua)的斯克罗维尼小礼拜堂(Scrovegni Chapel)。是什么让小小的斯克罗维尼神妙不凡,且意义重大?
  • 丁托列托在自己画室的墙壁上写有这样的座右铭,作为灵感之源的提醒:“米开朗基罗的造型与提香的色彩”(Il disegno di Michelangelo ed il colorito di Tiziano)。《创造动物》这幅画是向两位大师致敬之作:丁托列托动态地描绘了神体,并满怀愉悦地赞美自然界。此画如今收藏在威尼斯学院美术馆(Gallerie dell'Accademia)。
  • 美国作家史丹利‧霍洛维茨(Stanley Horowitz)写道:“冬天就像蚀刻版画,春天是水彩画,夏天像油画,而秋天是综合四季的马赛克(镶嵌画)。”几世纪以来,诗人与作家用笔歌颂四季,而画家用色彩使之流传千古。
  • 聚会宴饮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在古希腊,有一种称为“会饮”(symposium)的特殊宴会,是当时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随后,宴饮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十分盛行,并以不同的形式传承至今。
  • 早在1855年,也就是多雷(Gustave Doré)二十三岁时就计划为但丁《神曲》着手绘制插图。他的艺术才能大多体现在为文学作品创作插图上。除了神曲之外,他还为其它文学名著制作精美的插图,如《圣经》、《失乐园》、《唐吉柯德》等等,而神曲插图的面世,即被大众认为文学结合视觉艺术的一大杰作。
  • 法国艺术家路易-利奥波德‧布瓦伊(Louis-Léopold Boilly)擅长画肖像,他画了大约5,000幅小幅肖像画,有专家认为这样的数量算少。布瓦伊绘画技巧精湛,加上他的聪明睿智,创作令人赏心悦目的错视画(trompe l’oeil,欺瞒眼睛,译注:一种逼真到能骗过人眼的作画技巧);有时也创作挖苦人的讽刺画(scathing caricatures),当中有许多是自画像。
  • 仙子仙女和他们丰富的传说故事,久远以来就让世人着迷,对英国人来说尤其如此。在维多利亚时代(1830至1900年代),仙子画(fairy picture或fairy painting,又称童话画/精灵画)成为独特的艺术流派。这种对童话的迷恋始于19世纪中叶,很大程度上是受社会变革所推动的。面对科学进步和工业化发展,人们在自然世界之外,对于灵性世界的兴趣也与日俱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