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美術

巴洛克藝術(二)卡拉瓦喬

作者:Arnaud HU
font print 人氣: 1161
【字號】    

談到文藝復興三傑中的米開朗基羅,很自然地讓人聯想到另一位名字中也帶有「Michelangelo」(米開朗基羅)這幾個字母的意大利著名藝術家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年),為了便於區別二人,人們將他稱作「卡拉瓦喬」。

如果說米開朗基羅在文藝復興時期前瞻性的創作出具有巴洛克風格雛形的作品,那麼卡拉瓦喬對巴洛克繪畫體系的形成以及對後世繪畫潮流的影響可謂舉足輕重。這位光影處理大師出色地運用了著名的《明暗對照法》(意大利語:Chiaroscuro 法語:Clair-obscur),對其後的大批藝術家諸如倫勃朗、德·拉·圖爾等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文藝復興以來的藝術家們往往強調作品的均勻、靜雅之美,在用光上亦是如此,很多中長調、高調的作品給人以光線平和的觀感。而卡拉瓦喬藉助運動或姿態變化的人物,以誇張而集中的光照方式,將主要光線集中於主體人物身上而讓畫面其它部分籠罩在較暗的氛圍中,以濃厚的明暗對比手法在畫面中盈造出一種強烈的舞台劇氣氛,同時在油畫技巧上將來自於提香時代的深底上坦培拉提白技法予以簡化和發揚。

雖然從整體上講巴洛克藝術作為一種反宗教改革藝術而出現,講究豪華、燦爛的效果,但卡拉瓦喬的畫卻不是如此,或許緣於人生經歷,或許出自於對聖經的理解,他認為「聖徒們本來就是凡人」,因此他畫中的聖徒們更像生活中平凡的人,平凡的人們在底色深沉的歷史舞台上表演著一齣齣神聖的戲劇。

卡拉瓦喬的代表作之一《聖馬太殉教》很好地展現了這些特點,這是他為羅馬的法蘭西聖路易教堂(Church of St. Louis of the French)中康塔列里禮拜堂(Contarelli Chapel)的一面牆上所作的第二幅關於聖徒馬太的故事畫。

在畫中,聖馬太倒在祭壇的台階上,他略為欠身,右手被赤身持劍的暴徒抓住,但聖馬太卻毫不畏懼地直視凶手。作者透過昏暗的房間,安排光線直射在這兩個充滿動勢的主體人物身上。這種用光手法把觀者的注意力更集中地引向主題。周圍眾人驚恐地四散逃離,包括畫面左邊那個將手中之劍作為裝飾品的世家子弟,都沒有膽量去援救聖馬太。右上方,天使向聖馬太的右手伸出一根棕櫚枝──這是傳統繪畫中基督徒殉難的象徵。天使的軀幹、殺手的頭、身,以及左下角人物的腰、臂,由強烈的明暗對照構成了一條從右上到左下的趨勢線,與此相對應的左邊世家子弟的帽冠、後方回頭張望的人臉、殺手的肩膀和胳膊、聖馬太伸出的手臂和頭肩,包括右下角的人物甚至其後突出的布料走勢,也形成了一根自左上到右下的斜線,這兩根線所結合而成的正X形構圖讓這種帶有戲劇色彩的宗教故事畫,在卡拉瓦喬筆下散發出全新的光彩,在當時的藝術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待續)#

(點閱【巴洛克藝術】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魯本斯眾多的學生中,安特衛普的雅各•約爾丹斯(Jacob Jordaens, 1593 - 1678年)很好的繼承了魯本斯的巴洛克風格,同時結合自己的特色成名於世。
  • 華麗誇張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簡單的情節、即興對白和戶外表演,是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又譯藝術喜劇)的核心特徵。其幽默劇情常圍繞著年輕戀人的種種考驗。演員們不受台詞限制,可以根據觀眾的反應調整表演。這些喜劇常含有對時政的諷喻和接地氣的幽默,可以巧妙避開查禁。這種意大利民間戲劇形式也成了18世紀洛可可(Rococo)藝術運動的理想題材。
  • 冬天多少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沉悶些,有些人覺得天空烏雲密布缺少陽光令人提不起勁來。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算在最昏暗的日子裡也有色彩。最近我坐在一家咖啡館裡望向天空,當天刮風下雨天色昏暗,天空不再出現彩虹,反倒像是大理石般帶點細微的灰色、藍色甚至紫色。
  • 意大利偉大的藝術寶藏之一是位於帕多瓦(Padua)的斯克羅維尼小禮拜堂(Scrovegni Chapel)。是什麼讓小小的斯克羅維尼神妙不凡,且意義重大?
  • 丁托列托在自己畫室的牆壁上寫有這樣的座右銘,作為靈感之源的提醒:「米開朗基羅的造型與提香的色彩」(Il disegno di Michelangelo ed il colorito di Tiziano)。《創造動物》這幅畫是向兩位大師致敬之作:丁托列托動態地描繪了神體,並滿懷愉悅地讚美自然界。此畫如今收藏在威尼斯學院美術館(Gallerie dell'Accademia)。
  • 美國作家史丹利‧霍洛維茨(Stanley Horowitz)寫道:「冬天就像蝕刻版畫,春天是水彩畫,夏天像油畫,而秋天是綜合四季的馬賽克(鑲嵌畫)。」幾世紀以來,詩人與作家用筆歌頌四季,而畫家用色彩使之流傳千古。
  • 聚會宴飲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期。在古希臘,有一種稱為「會飲」(symposium)的特殊宴會,是當時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隨後,宴飲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十分盛行,並以不同的形式傳承至今。
  • 早在1855年,也就是多雷(Gustave Doré)二十三歲時就計畫為但丁《神曲》著手繪製插圖。他的藝術才能大多體現在為文學作品創作插圖上。除了神曲之外,他還為其它文學名著製作精美的插圖,如《聖經》、《失樂園》、《唐吉柯德》等等,而神曲插圖的面世,即被大眾認為文學結合視覺藝術的一大傑作。
  • 法國藝術家路易-利奧波德‧布瓦伊(Louis-Léopold Boilly)擅長畫肖像,他畫了大約5,000幅小幅肖像畫,有專家認為這樣的數量算少。布瓦伊繪畫技巧精湛,加上他的聰明睿智,創作令人賞心悅目的錯視畫(trompe l’oeil,欺瞞眼睛,譯註:一種逼真到能騙過人眼的作畫技巧);有時也創作挖苦人的諷刺畫(scathing caricatures),當中有許多是自畫像。
  • 仙子仙女和他們豐富的傳說故事,久遠以來就讓世人著迷,對英國人來說尤其如此。在維多利亞時代(1830至1900年代),仙子畫(fairy picture或fairy painting,又稱童話畫/精靈畫)成為獨特的藝術流派。這種對童話的迷戀始於19世紀中葉,很大程度上是受社會變革所推動的。面對科學進步和工業化發展,人們在自然世界之外,對於靈性世界的興趣也與日俱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