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亡灵,哭望天涯(一)

——一个志愿者的灾区见闻
谭松
font print 人气: 5
【字号】    
   标签: tags:

那一天,天地是那样宁静安详,一如它逝去的无数个日夜。14点28分,刹那间,山崩地陷,从地底深处,张开一个看不见的血盆大口,吞噬了千万鲜活的生命。

在山摇地动的一瞬间,鲜活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在尘埃弥漫的坍塌前,烁目的财富是如此惨白。断桥、残梁、破瓦、废墟……呼喊、挣扎、哭泣、跪拜……

几天之后,我自重庆出发,从什邡到绵竹,从绵竹到绵阳,从绵阳到彭州,从彭州到北川,从北川到都江堰,踩过一片片残砖碎瓦,越过一道道断垣残壁,透过迷濛的泪眼,看到一朵朵如花生命的悲凉凋残……

什邡洛水,没有墓碑的新坟

洛水,位于什邡西北的一个乡镇,邻近山区,也邻近汶川地震中心。

道路已经实施了管制,外来者很可能被阻拦在外面。我一位朋友的朋友——什邡中学的王老师是洛水人,他带领我们东绕西绕进入了洛水。

我到达时,抢救生命的紧张与悲壮已经结束,部队在清理废墟,居民在帐蓬或自行搭建的棚房里开始新的生活。

王老师告诉我,地震发生的当天,他就赶回了洛水,亲眼目睹了大量的尸体和那一幕惨烈。他当时拍了很多照片,但是被公安强迫删除了。“我不删他们就要砸相机。”王老师说。

王老师告诉我,洛水镇伤亡最惨烈、受损最严重的是镇中心小学和中学。

我先来到小学。

小学在镇的边上,远远就看见坍塌的校舍。走进破损的校门,四下空无一人,废墟上散落着课本、书包、文具盒和残破的桌椅。洛水小学刚好垮塌了学生最多的四层教学楼,十几个班的学生大多没跑出来。镇上居民说,有一百多名学生遇难。

紧靠小学两旁,各有一间民房和一幢居民楼,居民楼屹立不倒,几乎完好无损。后得知那是修建于上世纪八十代的铁路职工宿舍。民房已被损坏,但里面还有人——一个老人。

我走近老人,问起小学的情况。老人说,教学楼垮得很快,转眼就垮了,但是,与它相连的办公楼没垮。当初办公楼和教学楼是同时修的,办公楼修好后据说是没钱了,教学楼停了一段时间的工。

“那房子修得太水了。”老人说。“修建时我就在旁边看,一是水泥孬,二是钢筋不合格。好高的房子,好大的跨度,用什么材料,根本没那么用。过了没多久,房子就有裂缝,地基有些下沉。地震时,轰的一声,像放黄烟,一下子就垮了,看不见了,你说有多结实?什么时候修的?记得是1993年,建筑商叫吴前志(音)。死了多少学生?抢救快结束时我问了一个当官的,他说有一百七、八。有的说不止,有200多。”

提到死去的学生,老人突然抽泣起来——他的孙女何莹也遇难了!

不过,何莹不是被小学的教学楼掩埋,而是被中学的教学楼埋葬。

“都是典型的‘豆腐渣’工程!”老人的儿子、何莹的父亲何均华愤愤地说。“房子垮下来,楼板都看不到一块完整的!就像农村那种窑灰渣房子,垮成一堆渣。太惨了,那些娃娃,多乖一个个,有的没了头,有的没得身子,有的没有手脚,操场上排了好几排……”

我希望去看看何莹遇难的地方,何均华红肿着双眼把我带到洛水中学。

中学大门紧闭,但旁边的围墙已垮,扑面而来是一大堆坍塌的断梁残板。这儿原来是一幢四层楼的教学楼,同洛水小学一样,也与办公楼相连。

何均华站在废墟旁说,初中的教学楼没垮,高三单独修的房子也没垮,只有高二、高三的这幢楼垮了。教学楼是十多年前修的,修好不久就出现裂缝,于是用磁砖来把裂缝遮掩。“我女儿还有几天就满18岁了,是高二、三班的学生。她一向很听话,也很爱读书,每次都早早赶到学校。地震时,她班上住校的同学还没来,她很快就跑到门口,但是,楼房垮得太快,一震就散。她离门外只差一米了,如果楼房能多支撑一、两秒钟……”

由于种种原因,救援工作未能及时、更未能专业地展开,何莹直到第三天才被挖出来。她身上几乎没有受伤,身子也还是软的,只是口鼻里有很多泥沙,分析原因,她主要是窒息而死。

与教学楼紧紧相连的是办公楼。我挪开办公楼门道口的木板,进入“闲人免进”的校园。

校园的操场上,坐着几个人,我打听遇难学生的人数,他们避而不答。最后,一位保安模样的人低声说:“告诉你吧,已落实的有名有姓的是84个。”

洛水中学的教师宿舍、办公楼等都没有垮塌,只有与办公楼相连的教学楼垮了,同洛水小学一样,也是“粉碎性骨折”。

“粉碎性骨折”的废墟上也散落着大量的课本,课本上还写有学生的名字。一本署名“田甜”的高一课本《思想政治》上,用英文题写着:“Believe yourself and you can do best! Go for it !!”

一堆碎砖上,有几张学生的照片,我拾起一看,上面是几个聚会的同学,正对着镜头,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灿烂!

他们还在吗?!

我把照片放进笔记本,低垂着头逃离了何莹和84个生命戛然而止的校园。

出门后,忍不住回头望去,但见废墟的前面,校门的旁边,兀自立着一块没震倒的大宣传画——在双手捧着一株绿芽的画上,是红笔大书的标语:“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我渴望到何莹的坟上去看看。

沿着一条新劈出的洒满石灰的土路,何均华把我带到镇外一个山坡上的巨大“坟墓”前。说“坟墓”不准确,因为眼前既没有坟茔也没有墓碑。

但是,这儿埋葬着百余名地震遇难学生,他们成群躺在这新挖出的大坑里,就像他们仍在校园的群体里。

几乎每一位遇难者的位置上都立着一块砖头,砖头一半埋在黄土里,一半露在外面。“砖头墓碑”上没有名字,只有一个数字编号。何莹的编号是17,右边16号是邓秋月(17岁半),左边18号是刘述秋(18岁)。她们是何莹从小学到高中的同学,与何莹同时遇难。

“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把她的好朋友同她紧靠在一起。”何均华站在女儿的“砖头墓碑”前沙哑着声音说。“她们三人从小非常要好,一直同学……”

我俯首凝视何均华递给我的他女儿和同学好友的留言簿。那上面,有邓秋月填写的未来的最大理想:当著名工程师;有刘述秋最喜爱的动物:小狗。还有“好友留言”:无论是时间的距离,还是空间的距离,都无法隔断我们的视线。每天晚上,我们都在思念中相见。

留言簿里,几个女孩笑得那么灿烂、那么鲜活、那么些亮丽、那么单纯、那么美好。

脚下,是写着“16”、“17”、“18”数位的半截砖头,以及砖头下面永恒的沉寂。

四周很静,山风徐徐吹来,在洒满白色石灰的草丛中鸣鸣低鸣。

夕阳正缓缓西沉,血红的残光无声无息照在这“墓碑”林立的坟地上……

绵竹九龙,废墟上的坚韧

九龙镇,位于绵竹市西北,跑马山脚下,正好在川西平原和茶坪山脉的交汇处。同四公里外的遵道镇一样,这儿原本山青水秀风光旖旎。突来的灾难转眼间毁灭了跑马山下的田园风光和安详宁静。去九龙镇的路上,举目四望,满目疮痍,到处是村舍倒塌后残墙碎瓦的破败和凄荒。进入九龙镇,迎面是半截残存的楼房。楼房孤零零地立在瓦砾间,无声地向人们述说这儿曾经发生的惨烈。

镇上,受灾最重、人员伤亡最大的,又是学校。

绵竹,是这次地震灾难中人员伤亡仅次于北川的重灾区,其中,学校的损毁和学生的伤亡又是重中之重。五福镇、遵道镇、九龙镇、武都乡、金花镇、青平镇、天池乡……更不用说还有汉旺镇那闻名全国的东汽中学了。

九龙镇小学的三层楼房已完全变成一堆废墟,只有厕所和一间办公室幸存。该小学还办有幼儿班,因此,废墟上既散落着小学生的课本,也丢弃着幼稚园的玩具。

七、八个战士正在废墟上挖掘。地震已过去了8天,搜救工作已经结束,但是,头一天下午,在喷洒消毒药水时,不少人都听到瓦砾下传来小孩的声音。部队当即展开搜救,未果,第二天继续挖掘。电视台的也来了,希望拍到奇迹。但是,几个小时过去了,一无所获。

(注:半个多月后,6月5日的黄昏,我第三次来到九龙,这时,这堆废墟上布满了花圈,花圈的中心贴着遇难学生的照片,两边的挽联上分别写着“爱子(女)XXX一路走好”和“爸爸妈妈永远爱你”。有的花圈前还供放着孩子生前喜欢的一些东西。在一个叫王X的可爱小男孩照片旁,放着一本书——《艾丽丝漫游奇境记》。废墟中间,一支红烛还在孤零零地发出凄冷的光,它的前面,是一个大大的花圈。花圈背靠着一堆断梁残砖。废墟上,悬挂着几条白底黑字的横幅,上面大书:“为死于危楼的孩子们申冤”、“孩子死不瞑目,生者怎能安心?”)

九龙镇小学的三至六年级在镇的另一头。这所学校垮塌得很独特,四层楼的教学楼全部垮塌,唯独教学楼中间的楼梯间挺立不倒。远远望去,残存的楼梯间孤零零地耸立在一片废墟上,它背映着灰濛濛的天空和阴沉沉的大山,给人一种强烈的悲壮和凄凉的视觉冲击。就是这幅画面,被绵竹市教育局配上重庆梁平那张受伤小学生的头像,做成了“救救孩子”的宣传手册封面。在楼梯间前,我见到了校长张永华和刚好在楼梯间捡回一条命的教师李永祥。他们告诉我,学校目前已落实的遇难学生有96人。

不过,九龙的政府办公楼没有垮塌,连一些村办公楼都完好无损。我在九龙镇双同村看到,那幢黄墙红瓦的村办公楼挺立在一片瓦砾旁,完完整整,连一条裂缝都没有。屋顶上那几个鲜红的大字“九龙双同村”光光灿灿,在四周满目的疮痍中,它显得那么坚实有力。

九龙镇没有大学,但却有一个大学生,一个非常优秀的大学生罹难。
他叫杨道俊,22岁,是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的四年级学生,还有一个多月他就毕业了。实际上,他已在湖北找到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这次从湖北回来,一是回校办事,二是探望母亲。他原定5月14日返湖北,但那一阵山摇地动让他永远留在了故乡。

他的家在镇外一公里远的一个大水塘附近,是单家独户。带路的村民介绍,地震发生时,杨道俊的父亲杨运海在贵州打工,杨道俊和母亲刘雁蓉在家同时遇难。村民还说,杨家很穷,杨运海很晚才结婚生子,他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三口之家,为这个家他倾注了全部心血。由于穷,请不起帮工,建房子时他独自一人一块一块地背石头,一担一担地挑土,房子从一间到两间,从两间到三间,儿子也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杨运海从贵州赶回来后,村民们怕他想不通寻短,几天几夜寸步不离地守着他,也不让他去看他的家和他妻儿的坟。

来到杨家坍塌的屋前,杨运海不在,我请带路的村民去找他,然后独自注视着这个被地震转眼间摧毁的家园。

在废墟的一个角落,我看见一个被砸烂的电脑和一堆散乱的书籍,其中有《园林工程制图》、《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盆景学》、《草坪学》、《园林生态学》等等。一张列印单引起我的注意,拾起一看,是杨道俊的成绩单:植物学,96;微积分,85;大学语文,95;园林美术,80……成绩单上共列出了58门课程的成绩。

22岁的杨道俊永远不再需要这堆书籍和这张成绩单了!

站在残破杂乱的断梁瓦砾上,抬眼望天,天空,灰濛濛的,十分寂静。

杨运海赶来了,虽然已52岁,但身体壮实,一看就是那种吃苦耐劳的农家汉子。

“我30岁才得了这个儿子,小学时老师说他成绩很好,我还不信,后来发现他确实喜欢读书,考试常常是班上第一名,我于是决心再穷再苦都要供他上大学。这几十年我没日没夜地干,主要就是为了他。花了多少钱?大学四年8万多,加上小学到高中,总共有20多万。刚熬出头,看到希望了,突然一切都没了,就那么几秒钟……

“地震时,他已经跑到了门口,我们是平房,跑出来很容易,他年轻人,反应快,本来可以逃出来。从后来挖出的他的姿势看,他是跑到门口时返身去看屋里的妈……”

杨运海讲述时很平静,我原以为他会十分悲伤,但他眼里没有一滴眼泪。旁边的村民说,杨运海哭了三天三夜,泪水已经流干了。

我给了他200元钱,告诉他,这是一个名叫甘露的四川美术学院的大学生托我带给灾民的。作为学生,她也不富裕,但她真心想为灾区尽一点力。

听了这话,在场的所有人都沉默不语。

离别时,杨运海说:“我不会垮下去,我要对得起所有关心我帮助我的人。我还不算老,也还有力气,我打算今后再找个老婆,一切重新再来!”

杨运海说这话时语气很坚定,态度也很认真。那一刻我很感动,在自然的灾难面前,人的生命非常脆弱,然而在垮塌的废墟上,人的意志十分坚韧。(未完待续)

(注:三年前采访地震灾区后写的文章,这篇文章已经在美国“人与人权”连载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是忠县城里“春华秋实”的人。“春华秋实”是我家大门上石刻的四个大字,因此人们都这样叫。我家是书香世家,民国时父亲当过开县等县的县长,主编过《忠县志》,在地方上很有声誉。父母做主,很早就将我许配给了天堑乡陶大老爷的儿子陶奎。陶大老爷叫陶华轩,是有名的乡绅,他有三个弟弟:陶吉轩、陶馥轩、陶南轩,都是满腹文章的人,陶吉轩还当过四川省参议员。当时陶奎刚从朝阳大学毕业不久,在磨子乡完小当校长,人很不错。
  • (大纪元记者方晓报导)汶川大地震3周年,5月10日至12日,每天数以万计的北川人回到老县城地震遗址,祭奠逝者。3年前“5.12”大地震灾区山崩地裂,满目疮痍。地震摧毁了灾民世代居住的家园,数万人被夺命。幸存者的心灵无不受重创。如今3年过去了,地震阴影依然在灾民心中挥之不去。受访者表示:“最怕独处和黑夜,毕竟有些事是无法从记忆中抹去的”。
  • 三年前,来自英国的外籍教师MattRyan,在“5.12”汶川大地震后,参与救灾行动,一共救了8个人。日前接受中国媒体专访时表示,“我不是英雄,我有救援技能和救援经验,有能力就该去帮助别人。”
  • 12日是中国汶川大地震3周年,当时受创最惨,罹难人数达1万2千人的北川县城,在上午举行了默哀追思会,至少有上万人参加。
  • 一向以敢言著称的广东《南方都市报》昨日(12日)发表题为《躺在时间的河流上怀念他们》的社论,哀悼三年前汶川地震死难者,同时以隐晦方式声援艺术家艾未未。文章网络版随后被删,但大陆网民仍广泛转载、传阅,并制成朗诵该文、加上配乐的短片在互联网上流传。
  • (大纪元记者李真香港报导)大陆汶川5.12地震3周年之际,港媒惊爆灾区政府滥用港府捐出的近百亿重建款,部分重建项目怀疑沦为豆腐渣工程,令香港各界感到震惊。有议员斥责中共当局草菅人命,贪污腐败,呼吁港府彻查。
  • (BBC中文网)四川5.12大地震已三周年。周年祭又让媒体关注川震。就像对待所有的历史大事件一样,记忆、忘却和表现成为贯穿所有活动的主轴。既然人们的记忆、忘却和表现都是有选择的,那么什么该被记住、什么当被忘却、现今如何再现历史就必然成为不同叙述的论争和争夺的对象。现在中国政府官方的大叙述突出的是“灾区感恩”的主题。
  • 5.12四川大地震三周年之际,总部位于纽约的中国基督徒民主党30多位成员5月11日(北京时间5月12日)在纽约曼哈顿举行新闻发布会,披露该团体一组成员历经2年多的512川震调查结果:导致四川受灾严重的因素不只是汶川地质上的地震,还有来自北川的地下核爆炸。该团体成员吁中共公开真相。还原事实,给百姓以知情权。本报记者根据发布会录音和该团体提供的五百多页调查报告,综合如下:
  • 《南方都市报》日前因发表哀悼川震三周年社论,同时以隐晦方式声援艺术家艾未未,在大陆网民仍广泛转载、传阅,但最新消息指,社论执笔者可能遭受禁止发文等处罚。
  • 因调查豆腐渣工程蒙冤入狱的中国四川维权人士黄琦于今天(6月10日)出狱。他表示,他将继续开展维权事业,关注弱势群体,同时,他感谢所有朋友们的关心和支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