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

作者:天成
font print 人气: 148
【字号】    
   标签: tags: ,

风微日暖草萋萋,
重五捉蟾时节宜。
石下窜逃泥穴躲,
一年最是恐慌时。

注:“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这是北京的一句方言,此外,北方还有“蛤蟆蝌蚪躲端午”等民谚。蟾蜍,也叫癞蛤蟆,众所周知,其宽头、大嘴,肚子大而扁,全身疙疙瘩瘩的,还能分泌毒液。其中有一种叫黑眶蟾蜍的,它的眼睛周围有一圈突起的黑色,就像带着一副黑眶眼镜……

那为什么说“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或“蛤蟆蝌蚪躲端午”呢?
在古代,五月被认为是“毒月”,端午要驱“五毒”,“五毒”指蝎子、蛇、蜈蚣、 壁虎、蟾蜍。

“避五毒”古老的习俗是采药,民间在五月五日这天便有捉蛤蟆制药的习俗。《吴趋风土录》:“端午日,药市收癞虾蟆,刺取其沫,谓之‘蟾酥’。为修合丹丸之用。 率以万计。人家小儿女之未痘者,以水蓄洋虾蟆五个到七个,俟其吐沫,过午取水, 煎汤浴之。令痘疮稀。”

还有,据《长安客话》记载“太医院例于端午日差官至南海子捕蛤蟆,挤酥以合药, 制紫金锭。某张大其事,备鼓吹旗旛,喧阗以往。或嘲之以诗曰:‘抖擞威风出凤城 ,喧喧鼓吹拥霓旌。穿林披莽如虓虎,捉得虾蟆剜眼睛。’”感觉起来场面还挺壮大 的。

又《帝京景物略》中记:五日,南太医院官,旗物鼓吹,赴南海子捉虾蟆,取蟾酥也 。其法:针枣叶,刺蟾之眉间,浆射叶上,以蔽人目。不令伤也。

可见,古代端午日捕蛤蟆的习俗不只在民间流行,连禁内也是很重视的。

中医学上讲,蟾蜍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蟾酥、干蟾皮、蟾衣、蟾头、蟾舌、蟾肝、蟾胆等均为药材,具有解毒、止痛、开窍等多种功效。据说端午这天的蛤蟆鼓气最足、毒性最大,更具药效,所以在古代便有了端午日捕蛤蟆的习俗。而为躲避捉捕,蛤蟆这天便四处躲藏。这天真可说是蛤蟆的“劫难日”了。

现在,江苏、河南等某些地区,仍延续着这种习俗。逮住蛤蟆后,把锭墨塞进癞蛤蟆嘴里,悬挂起来风干,用以治疗痈肿疮毒等,据说是很有效的。

那么,又是一年端午将至,有此风俗的地区,人们准备好去捉蛤蟆了吗?捉住后,采去蟾酥,杀之,晒干,便可制成“干蟾”,以作药用。这也是有利于人民的。@*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