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中的劝善名句(3)

图为清 沈宗骞《竹林听泉图》。(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80
【字号】    
   标签: tags: , , ,

(接上文)

17、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梁书》)
【译文】立人之道,在于仁与义。

18、安贫乐道,恬于进趣。(《后汉书》)
【译文】处于贫困境地,仍乐于坚持守道;尽心于理想追求,乐在道中。

1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后汉书》)
【译文】博学广闻又坚持自己的志向,深切了解未悟之事并随时思考自己能及之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20、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史记》)
【译文】说话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果敢决断,已经承诺过的必定要实现,以示诚信。

21、质于天地,信若丹青,我无彼欺,尔无我诈。(《旧五代史》)
【译文】效法天地之质朴无私,诚信如丹青始终不渝,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互不欺诈。

2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译文】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以真心诚意去做事,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2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译文】原指桃李虽然不言,然其花果芬芳能吸引许多人到树下,以至于树下走出了一条小路。比喻为人品德高尚,严于律己,自然会感化他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24、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晋书》)
【译文】我怎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呢!表现出为人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不事权贵的高风亮节。

(待续)

──转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孝节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传统四字道德准则。忠、孝是中国古代社会道德的价值观,与做人应坚守的“节”,与人类应遵循之行为标准“义”一起,成为主流社会观念文化。
  • 发源于中国本土的道家文化素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之说。从古印度传来的佛教,同样认为有施必有报,且提出了一个轮回的概念,也就把这种感应现象在时间上延伸为三生果报,在空间上扩展至六道轮回。所以在儒释道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因果报应之事迹,不仅是广见于佛经道藏之中,历代的稗官野史、坊间杂记、笔记小说,也都在老生常谈着这些果报不虚的故事。
  • 4月25日,尼泊尔发生7.8级强震,至今已造成7366人死亡。继4月25日强震以后,又持续发生了两次7级以上的地震。地震系列的连锁反应,也已造成上万人受害。面对灾难在瞬间造成的生命伤亡,迫使人敬畏自然的力量。近年,看看时事新闻,全球的天灾人祸从地震、海啸、雾霾、飓风到沙尘暴、枪击案等等,各种灾难密集频繁的发生,让人目不暇接。面对防不胜防的无常世界,如何能躲避灾难的伤害,也是现代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如果借鉴古人的智慧,或许可以另辟蹊径,找到解决之道。
  • 本来想凑凑最近的热闹,说说那个老掉牙的马克思和他对世界的百年荼毒,谁想没拉住思绪,脑中一下蹦出了马尔克斯和他的《百年孤独》。
  • 历史走到了一个关键时刻。中共的列车正急速驶向悬崖,许多人因为留恋中共狼窟里的荣耀而忘记了危险。
  • 忠孝节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传统四字道德准则。忠、孝是中国古代社会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与做人应坚守的“节”,与人类应遵循之行为标准“义”一起,成为主流社会观念文化。
  • 绿色为间色(闲色),黄色为正色。现在把黄色当成了陪衬,绿色当成了主色,这显然有违古代圣人留下来的礼制,看过去也很不协调。
  •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是宋代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他是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进士,曾在府县中任职多年,后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官职。欧阳修晚年,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以太子少师衔致仕。
  •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 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 “大历史观”这并不是一个宣传的口号,而是我们试图从整体上看待五千年的历史,并探索和发现贯穿于这五千年历史中的密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