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端人口:中国,是地下这帮鼠族撑起来的(2)

作者:派屈克‧圣保罗(法国)
北京天际线在中央商务区。(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788
【字号】    
   标签: tags: , ,

续前文

脚下的悲惨世界

每一次,只要大家带着那么点幸灾乐祸,跟聚龙花园内的非中国居民交头接耳,说在他们舒适的公寓底下有个如痳疯般的悲惨世界,怀疑效应便会再度被强化,而这让我感到说不出的不自在。

“你说的‘老鼠’在哪?我们怎么从来没见过?”
一个法国邻居语带嘲弄地发问。

“这些人从哪里来的?他们在地底干嘛?靠什么过活?那里有厨房、有浴室吗?”
另一个人连珠炮似地追问。

另外有一个已经移民的法国女人,住在另一栋都是外国人的大楼里,声称我正在筹备一场团体“奇幻”之旅,地点就是我社区的地下室,好让大家见识隐藏版的北京。我大吃一惊,只好硬装出幽默口吻,尴尬地笑着附议:
“没错,而且我会负责准备一袋袋花生好让你们喂食,保证跟在动物园一样好玩。”

一个单纯的电梯按钮,便将我们的平常世界与“活死人”的天地隔开来,我们在上头重现西式享受,虽然有意无意混了点中国风。聚龙社区这条龙的光彩早已不复从前。

这里是中国房仲业者所谓的“豪宅”,有着一九七○年代巴黎郊区社会住宅一切优雅特质。“老鼠”住所的入口在第七栋大楼,这一栋的三楼驻有绿色和平北京办公室、一些外国媒体以及一个投资俱乐部。

电梯的按钮带着访客向下,门开往一个廊厅,地面的白瓷砖脏到看不出原本的颜色,灯光惨淡,还不时能听到“霹啪”的爆裂声响,一头斜放着一张布满灰尘的老旧黑色沙发,上面堆满纸箱。这里乍看之下没有任何异样,感觉不到人的痕迹,不过再走几步后,就可以发现隐蔽角落到处拉起绳子,上面晒着袜子、内裤、衬衫和长裤。便服里夹杂着成套制服,有清洁阿姨的蓝色或灰色制服、工人的蓝工作服、服务生的,可说中国大城市里廉价劳工的职业样本几乎一应俱全。

水泥地的阴暗宿舍挤了四十个工人,上下铺铁床一排接着一排。靠近墙壁另一侧由工人体育馆的一间夜店(里面出入的都是北京富家子弟)承租,住了店里十五个清洁女工,摆了床以后空间所剩无几。走廊底,则是附近一家餐厅的十人员工宿舍。

市中心地面房子的租金昂贵,但只能住得靠近工作地点才能免于舟车劳顿、撑得住爆肝的工时,种种考量驱使他们接受这样的生活条件。一股甜腻而令人作呕的芳香剂气味,随着我们靠近盥洗室越来越浓。

公共卫浴区入口通道只有一个,全部的房客共用两个洗手台,里头缺乏照明,中间仅隔着一片简陋的板子;女生这一侧有四间独立的洗手间,男生则有四个小便斗和三个蹲式厕所,臭气冲天。这里没有淋浴间也没有热水,洗澡得自己想办法,这七十名房客每个人都有一只塑胶脸盆,里面装着厕所水龙头接出来的水。

一转弯,有人挡住了我们的去路。

“怎么,你们迷路啦!我还是第一次在这儿碰到楼上的房客。”
郑元昭惊呼。他是打杂的,负责捡纸屑、垃圾以及大楼出入口的清洁维护。
“这儿没有任何中国住户会来就算了……没想到我遇到的还是个老外呢!”

这个来自湖北的老头子相当有意思,只要在聚龙社区遇到老外,总是不忘热情喊一声你好。相较于北京人的作风,他显得可爱许多。我们刚搬到北京那个月,还拿捏不准我们在此地大人稠的都会里的定位,而他那亲切的笑容在某种程度上像一股安慰的力量。我于是对他解释起来。

“我正在写一本书,要谈住在北京地下室的人。”
我边说边祈祷他别被吓跑。根据以往经验,在中国若这么直白说明来意,十之八九都会吃闭门羹。我接着说:
“我没想到聚龙社区的地下室也有人住。我只是跑下来,就发现了这里,简直活像个迷宫。这个地方真的很神奇,你们的更衣室都在这里吗?”

老郑对我竖起大拇指。
“好、好、好,这主题好。所有人一提起北京啊,都围着它辉煌的历史打转,玻璃塔、财富、名车,可没人关心我们在地底下怎么生活。”

“所以您住在这儿吗?方不方便带我参观一下?”

“等等, 这是我老婆。”老郑转头向她介绍:
“这位先生是法国很有名的大作家。”

不管有意或无心,他并不在乎我的文学造诣大抵就是报章杂志的文章等级而已。

“他要写住在地下室的人的事,想知道我们是怎么生活的。”

他的太太刘舒真,跟老郑一起负责打扫我们大楼的出入口,听了,脸色微微一变,我可以感觉到我的出现让她有所顾虑。最后,他们带我往厨房去。

晚餐时间快到了,尽管住在地底深坑,中国人对人际关系依然不含糊。走廊尽头的右边,一道厚重金属铁网门后便是车库。那里灯火通明、洁净无瑕,停著有钱老板的豪华名车,宾士、奥迪或保时捷。左边一道阴暗的水泥楼梯,B2的房客可以从这里走到位于B1的厨房。

狭小通道走到底,就是沿着停车场而建的四间厨房,名车的排气管以及排出的毒气取代通风系统。这些上了年纪的夫妇受雇于聚龙管委会,主要负责清洁维护,各自有个角落可放私人物品、准备三餐。当时正值中国黄历新年,吃的是传统菜色:饺子。这食物唯一的变化就是内馅,包猪肉、红萝卜或猪肉、菠菜。

“我们有客人啦!他可是法国很有名的大作家。”
老郑介绍道,他刻意营造出某种神秘感,一方面对我们有利,另方面也提升了他个人形象。不管他们的社会地位为何,中国人就吃这一套。

老郑每个月领一千八百元人民币,他也承认,其实他们可以住在原本的村子(在黄冈市,离武汉不远)继续种田养活自己,当然会拮据点,但日子还过得下去。只是加上两个儿子,一个二十六岁,一个二十七岁,可就没办法了。

实际上他们两个儿子都有工作且经济独立:一个在武汉做美发;另一个有机械工程学位,在云南工作,负责维修检测工地那些巨大的推土机。不过两个儿子都还未婚,于是这对老夫妇才会到北京来,每天劳碌为他们筹措聘金。

依照中国的传统,男方要送女方一栋房子、金银首饰以及聘金,或是一辆车。若不能提供足够的物质保障,是结不了婚的。

“在黄冈,我们得替女方买一栋房子加上聘金二十万人民币。”老郑咒骂着:“我们中国啊!根本不是娶老婆,是在买老婆。”

他们夫妻俩已经存了一点钱,但是还得再工作好长一段时间才能凑到四十万人民币,替兄弟俩各买一栋房子。老郑面容憔悴,有明显的黑眼圈,说到他其实受不了在城里过着像老鼠一样的生活,因为他在家乡有一栋大房子,乡下空气好得很。

“一开始,在这房间里我根本没法呼吸,而且闻着那股臭味老是让我头痛。我老婆也没好到哪里去。但是对她来说,打扫社区的工作比在田里干活来得轻松。”

他的太太尽力维持她的优雅。头发编成一根长长的辫子,白色开襟上衣外面罩着一件中式剪裁盘扣短外套。她的气色相当好,根本看不出她竟住在地底。老郑则是一头蓬松乱发,天天都穿着同一条破旧的裤子、军人迷彩衬衫。他们原本充满向往来到北京,现在面对着污染和悲惨的生活条件,早已失了心情、也没钱去参观“紫禁城”,遑论“长城”或“天坛”这些他们说好非去不可的地方。

“到哪儿都要门票,对我们来说太贵了,结果我们只去了天安门广场。北京不像我想的那么好,空气太糟了,因为有污染。而且北京人瞧不起我们这些乡下人,他们没啥教养,到处乱丢烟蒂、在公共场所吐痰。北京菜也不怎么样。老实说,我们村子里的人还比较文明。”老郑说。

郑元昭和刘舒真,他们两人在聚龙花园的月薪加起来是三千人民币,加上老郑的退休金一千八百元,一个月共有四千八百人民币,看来还要工作好多年才行。但是,他们都隐约觉得在聚龙的日子不多了。

“管委会很快就会把我们给遣散的。”
刘舒真对我们说,她有着纯朴之人才有的聪慧眼神,甘于命运的安排。

“他们雇用老人负责清洁维护,是因为这比雇用年轻人来得便宜,况且他们安排的住宿环境很差。要是我们不满意,他们就会叫我们滚蛋,因为他们很清楚退休的人很难找工作。不过我们年纪也不能太大,或是在这里待太久,因为他们担心我们要是生病或出什么意外,还得帮忙付医药费。”

这些民工通常没有健康保险,而雇主有道义责任帮他们付医药费。老郑夫妇打算被遣散后回到他们的村子,他太太可以继续种田,他则会试着到工厂找份差事。

“说起来,到时就算在我这个年纪很难找到工作,好像也不是什么坏事”。
老郑这么想着。
“因为在这儿,我们的自由都被他们剥夺了。”

中国能够带给他两个儿子更好的未来吗?

“这要看他们造化。”
他谨慎地回答。
“今天,在中国一切都有可能。中央的决策是好的,即便地方上有太多贪腐的公务员。但是政府应该更加保护穷人,因为有钱的人越来越有钱,穷人越来越穷。”◇(节录完)

——节录自《低端人口》/ 联经出版公司

【作者简介】
派屈克‧圣保罗(Patrick Saint-Paul)
2013年起任法国《费加洛报》驻中国特派记者。曾前往狮子山共和国(相关报导获得2000年Jean Marin战地记者奖)、利比亚、苏丹、象牙海岸、伊拉克、阿富汗、德国、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低端人口:中国,是地下这帮鼠族撑起来的》是他的第一本书。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正文书局”在1972年出版了我的第一本小说“母亲的画像”,两年后,接着出版我的第一本散文“萱草集”,可以说,日后能成为作家,处女作的出版是最直接的支撑。
  • 堂屋地面生出了一层青苔,黏土结成鱼鳞。陈年的门槛不足以隔住门外院坝的生荒气,只是阻碍了奶奶折叠成铁板桥的身形。
  • 一张泛黄的欠条记录了这段分手:协定上说明妈妈补偿给爸爸一万五千元,现给了五千,尚欠一万。
  • 清早走猪人和他的猪总算来到,母猪配种后安静下来,被顺利赶回了圈栏。配种的钱去坎下邻居家没借到,只好欠着。邻居家早上刚买了两床走村的货郎推销的棉絮,花掉了一百六十块钱。
  • 我知道,是来自于家乡的挂念,一直牵绊着老袁,让他没办法自由飞翔,许下如地藏王菩萨的愿望。穷人不清,他就不能平静。
  • 大年初四,吴琼瑶在家因为胆道癌过世。前年秋天,我在鹤山村的石拱桥头见到夫妻二人时,赶集归来的龚兆元背负着一个挎篮,腐烂的腰间无法约束皮带,半吊着一根裤腰带。吴琼瑶的情形看起来要好一些,但从内部开始的摧毁更为急剧。
  • 中国大约有六百万尘肺病人,每年死亡人数是其他工伤死亡总数的三倍。这是土地上一道巨大的裂隙。弥缝社会肌体的针线,却像是有意放过了这里。
  • 在人潮中,他只是心满意足地回头看一眼台中火车站,直觉着它一定会一直屹立在那里,直到他孙子一辈之人,也会像他这样凝望着它。
  • 屋子里一片阒疾,唯有年迈的父亲在与他隔着堂屋的房里气息咻咻的微弱咳嗽声打破沉寂。每天早晨,王龙听见的头一个声响便是父亲的咳嗽声,而他往往静静躺卧聆听,直到咳嗽声愈趋愈近,父亲房门上的铰链咿呀作响时,他才挪动身躯。
  • 若以呼吸比喻,军人和医生的呼吸之道大不相同,同时身为军人和医生则需要两者兼备:一个肺供军人呼吸,一个肺为医生效力。这种呼吸之道独特又奇异,由两类大异其趣的DNA纠结混合而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