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端人口:中國,是地下這幫鼠族撐起來的(2)

作者:派屈克‧聖保羅(法國)
北京天際線在中央商務區。(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788
【字號】    
   標籤: tags: , ,

續前文

腳下的悲慘世界

每一次,只要大家帶著那麼點幸災樂禍,跟聚龍花園內的非中國居民交頭接耳,說在他們舒適的公寓底下有個如痲瘋般的悲慘世界,懷疑效應便會再度被強化,而這讓我感到說不出的不自在。

「你說的『老鼠』在哪?我們怎麼從來沒見過?」
一個法國鄰居語帶嘲弄地發問。

「這些人從哪裡來的?他們在地底幹嘛?靠什麼過活?那裡有廚房、有浴室嗎?」
另一個人連珠炮似地追問。

另外有一個已經移民的法國女人,住在另一棟都是外國人的大樓裡,聲稱我正在籌備一場團體「奇幻」之旅,地點就是我社區的地下室,好讓大家見識隱藏版的北京。我大吃一驚,只好硬裝出幽默口吻,尷尬地笑著附議:
「沒錯,而且我會負責準備一袋袋花生好讓你們餵食,保證跟在動物園一樣好玩。」

一個單純的電梯按鈕,便將我們的平常世界與「活死人」的天地隔開來,我們在上頭重現西式享受,雖然有意無意混了點中國風。聚龍社區這條龍的光彩早已不復從前。

這裡是中國房仲業者所謂的「豪宅」,有著一九七○年代巴黎郊區社會住宅一切優雅特質。「老鼠」住所的入口在第七棟大樓,這一棟的三樓駐有綠色和平北京辦公室、一些外國媒體以及一個投資俱樂部。

電梯的按鈕帶著訪客向下,門開往一個廊廳,地面的白瓷磚髒到看不出原本的顏色,燈光慘澹,還不時能聽到「霹啪」的爆裂聲響,一頭斜放著一張布滿灰塵的老舊黑色沙發,上面堆滿紙箱。這裡乍看之下沒有任何異樣,感覺不到人的痕跡,不過再走幾步後,就可以發現隱蔽角落到處拉起繩子,上面曬著襪子、內褲、襯衫和長褲。便服裡夾雜著成套制服,有清潔阿姨的藍色或灰色制服、工人的藍工作服、服務生的,可說中國大城市裡廉價勞工的職業樣本幾乎一應俱全。

水泥地的陰暗宿舍擠了四十個工人,上下鋪鐵床一排接著一排。靠近牆壁另一側由工人體育館的一間夜店(裡面出入的都是北京富家子弟)承租,住了店裡十五個清潔女工,擺了床以後空間所剩無幾。走廊底,則是附近一家餐廳的十人員工宿舍。

市中心地面房子的租金昂貴,但只能住得靠近工作地點才能免於舟車勞頓、撐得住爆肝的工時,種種考量驅使他們接受這樣的生活條件。一股甜膩而令人作嘔的芳香劑氣味,隨著我們靠近盥洗室越來越濃。

公共衛浴區入口通道只有一個,全部的房客共用兩個洗手台,裡頭缺乏照明,中間僅隔著一片簡陋的板子;女生這一側有四間獨立的洗手間,男生則有四個小便斗和三個蹲式廁所,臭氣沖天。這裡沒有淋浴間也沒有熱水,洗澡得自己想辦法,這七十名房客每個人都有一只塑膠臉盆,裡面裝著廁所水龍頭接出來的水。

一轉彎,有人擋住了我們的去路。

「怎麼,你們迷路啦!我還是第一次在這兒碰到樓上的房客。」
鄭元昭驚呼。他是打雜的,負責撿紙屑、垃圾以及大樓出入口的清潔維護。
「這兒沒有任何中國住戶會來就算了……沒想到我遇到的還是個老外呢!」

這個來自湖北的老頭子相當有意思,只要在聚龍社區遇到老外,總是不忘熱情喊一聲你好。相較於北京人的作風,他顯得可愛許多。我們剛搬到北京那個月,還拿捏不準我們在此地大人稠的都會裡的定位,而他那親切的笑容在某種程度上像一股安慰的力量。我於是對他解釋起來。

「我正在寫一本書,要談住在北京地下室的人。」
我邊說邊祈禱他別被嚇跑。根據以往經驗,在中國若這麼直白說明來意,十之八九都會吃閉門羹。我接著說:
「我沒想到聚龍社區的地下室也有人住。我只是跑下來,就發現了這裡,簡直活像個迷宮。這個地方真的很神奇,你們的更衣室都在這裡嗎?」

老鄭對我豎起大拇指。
「好、好、好,這主題好。所有人一提起北京啊,都圍著它輝煌的歷史打轉,玻璃塔、財富、名車,可沒人關心我們在地底下怎麼生活。」

「所以您住在這兒嗎?方不方便帶我參觀一下?」

「等等, 這是我老婆。」老鄭轉頭向她介紹:
「這位先生是法國很有名的大作家。」

不管有意或無心,他並不在乎我的文學造詣大抵就是報章雜誌的文章等級而已。

「他要寫住在地下室的人的事,想知道我們是怎麼生活的。」

他的太太劉舒真,跟老鄭一起負責打掃我們大樓的出入口,聽了,臉色微微一變,我可以感覺到我的出現讓她有所顧慮。最後,他們帶我往廚房去。

晚餐時間快到了,儘管住在地底深坑,中國人對人際關係依然不含糊。走廊盡頭的右邊,一道厚重金屬鐵網門後便是車庫。那裡燈火通明、潔淨無瑕,停著有錢老闆的豪華名車,賓士、奧迪或保時捷。左邊一道陰暗的水泥樓梯,B2的房客可以從這裡走到位於B1的廚房。

狹小通道走到底,就是沿著停車場而建的四間廚房,名車的排氣管以及排出的毒氣取代通風系統。這些上了年紀的夫婦受雇於聚龍管委會,主要負責清潔維護,各自有個角落可放私人物品、準備三餐。當時正值中國黃曆新年,吃的是傳統菜色:餃子。這食物唯一的變化就是內餡,包豬肉、紅蘿蔔或豬肉、菠菜。

「我們有客人啦!他可是法國很有名的大作家。」
老鄭介紹道,他刻意營造出某種神祕感,一方面對我們有利,另方面也提升了他個人形象。不管他們的社會地位為何,中國人就吃這一套。

老鄭每個月領一千八百元人民幣,他也承認,其實他們可以住在原本的村子(在黃岡市,離武漢不遠)繼續種田養活自己,當然會拮据點,但日子還過得下去。只是加上兩個兒子,一個二十六歲,一個二十七歲,可就沒辦法了。

實際上他們兩個兒子都有工作且經濟獨立:一個在武漢做美髮;另一個有機械工程學位,在雲南工作,負責維修檢測工地那些巨大的推土機。不過兩個兒子都還未婚,於是這對老夫婦才會到北京來,每天勞碌為他們籌措聘金。

依照中國的傳統,男方要送女方一棟房子、金銀首飾以及聘金,或是一輛車。若不能提供足夠的物質保障,是結不了婚的。

「在黃岡,我們得替女方買一棟房子加上聘金二十萬人民幣。」老鄭咒罵著:「我們中國啊!根本不是娶老婆,是在買老婆。」

他們夫妻倆已經存了一點錢,但是還得再工作好長一段時間才能湊到四十萬人民幣,替兄弟倆各買一棟房子。老鄭面容憔悴,有明顯的黑眼圈,說到他其實受不了在城裡過著像老鼠一樣的生活,因為他在家鄉有一棟大房子,鄉下空氣好得很。

「一開始,在這房間裡我根本沒法呼吸,而且聞著那股臭味老是讓我頭痛。我老婆也沒好到哪裡去。但是對她來說,打掃社區的工作比在田裡幹活來得輕鬆。」

他的太太盡力維持她的優雅。頭髮編成一根長長的辮子,白色開襟上衣外面罩著一件中式剪裁盤扣短外套。她的氣色相當好,根本看不出她竟住在地底。老鄭則是一頭蓬鬆亂髮,天天都穿著同一條破舊的褲子、軍人迷彩襯衫。他們原本充滿嚮往來到北京,現在面對著汙染和悲慘的生活條件,早已失了心情、也沒錢去參觀「紫禁城」,遑論「長城」或「天壇」這些他們說好非去不可的地方。

「到哪兒都要門票,對我們來說太貴了,結果我們只去了天安門廣場。北京不像我想的那麼好,空氣太糟了,因為有汙染。而且北京人瞧不起我們這些鄉下人,他們沒啥教養,到處亂丟菸蒂、在公共場所吐痰。北京菜也不怎麼樣。老實說,我們村子裡的人還比較文明。」老鄭說。

鄭元昭和劉舒真,他們兩人在聚龍花園的月薪加起來是三千人民幣,加上老鄭的退休金一千八百元,一個月共有四千八百人民幣,看來還要工作好多年才行。但是,他們都隱約覺得在聚龍的日子不多了。

「管委會很快就會把我們給遣散的。」
劉舒真對我們說,她有著純樸之人才有的聰慧眼神,甘於命運的安排。

「他們雇用老人負責清潔維護,是因為這比雇用年輕人來得便宜,況且他們安排的住宿環境很差。要是我們不滿意,他們就會叫我們滾蛋,因為他們很清楚退休的人很難找工作。不過我們年紀也不能太大,或是在這裡待太久,因為他們擔心我們要是生病或出什麼意外,還得幫忙付醫藥費。」

這些民工通常沒有健康保險,而雇主有道義責任幫他們付醫藥費。老鄭夫婦打算被遣散後回到他們的村子,他太太可以繼續種田,他則會試著到工廠找份差事。

「說起來,到時就算在我這個年紀很難找到工作,好像也不是什麼壞事」。
老鄭這麼想著。
「因為在這兒,我們的自由都被他們剝奪了。」

中國能夠帶給他兩個兒子更好的未來嗎?

「這要看他們造化。」
他謹慎地回答。
「今天,在中國一切都有可能。中央的決策是好的,即便地方上有太多貪腐的公務員。但是政府應該更加保護窮人,因為有錢的人越來越有錢,窮人越來越窮。」◇(節錄完)

——節錄自《低端人口》/ 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簡介】
派屈克‧聖保羅(Patrick Saint-Paul)
2013年起任法國《費加洛報》駐中國特派記者。曾前往獅子山共和國(相關報導獲得2000年Jean Marin戰地記者獎)、利比亞、蘇丹、象牙海岸、伊拉克、阿富汗、德國、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低端人口:中國,是地下這幫鼠族撐起來的》是他的第一本書。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正文書局」在1972年出版了我的第一本小說「母親的畫像」,兩年後,接著出版我的第一本散文「萱草集」,可以說,日後能成為作家,處女作的出版是最直接的支撐。
  • 堂屋地面生出了一層青苔,黏土結成魚鱗。陳年的門檻不足以隔住門外院壩的生荒氣,只是阻礙了奶奶摺疊成鐵板橋的身形。
  • 一張泛黃的欠條記錄了這段分手:協定上說明媽媽補償給爸爸一萬五千元,現給了五千,尚欠一萬。
  • 清早走豬人和他的豬總算來到,母豬配種後安靜下來,被順利趕回了圈欄。配種的錢去坎下鄰居家沒借到,只好欠著。鄰居家早上剛買了兩床走村的貨郎推銷的棉絮,花掉了一百六十塊錢。
  • 我知道,是來自於家鄉的掛念,一直牽絆著老袁,讓他沒辦法自由飛翔,許下如地藏王菩薩的願望。窮人不清,他就不能平靜。
  • 大年初四,吳瓊瑤在家因為膽道癌過世。前年秋天,我在鶴山村的石拱橋頭見到夫妻二人時,趕集歸來的龔兆元背負著一個挎籃,腐爛的腰間無法約束皮帶,半吊著一根褲腰帶。吳瓊瑤的情形看起來要好一些,但從內部開始的摧毀更為急劇。
  • 中國大約有六百萬塵肺病人,每年死亡人數是其他工傷死亡總數的三倍。這是土地上一道巨大的裂隙。彌縫社會肌體的針線,卻像是有意放過了這裡。
  • 在人潮中,他只是心滿意足地回頭看一眼臺中火車站,直覺著它一定會一直屹立在那裡,直到他孫子一輩之人,也會像他這樣凝望著它。
  • 屋子裡一片闃疾,唯有年邁的父親在與他隔著堂屋的房裡氣息咻咻的微弱咳嗽聲打破沉寂。每天早晨,王龍聽見的頭一個聲響便是父親的咳嗽聲,而他往往靜靜躺臥聆聽,直到咳嗽聲愈趨愈近,父親房門上的鉸鏈咿呀作響時,他才挪動身軀。
  • 若以呼吸比喻,軍人和醫生的呼吸之道大不相同,同時身為軍人和醫生則需要兩者兼備:一個肺供軍人呼吸,一個肺為醫生效力。這種呼吸之道獨特又奇異,由兩類大異其趣的DNA糾結混合而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