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文學:青苔不會消失(1)

作者:袁凌
font print 人氣: 30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青苔不會消失,只要世上還有最後一個窮人。十二則驚心動魄的靈魂故事,挖掘出中國社會底層的真實故事。

命運的門檻

堂屋地面生出了一層青苔,黏土結成魚鱗。陳年的門檻不足以隔住門外院壩的生荒氣,只是阻礙了奶奶摺疊成鐵板橋的身形。

奶奶的背已經從腰上完全塌下來,似乎被取去了脊椎,個頭比九歲的楊軒還低。門檻對於她近於天塹,卻不時還需提上半桶水。過檻的時候,她把水桶先放到地上,雙手舉起擱上門檻,再提起放到門檻裡邊。人隨後再扶著門檻翻過去。三個動作連為一體。灶屋的門檻無法逾越,奶奶人先越進去,水桶放在檻外,蹲在灶屋地上舀水上灶。

水管子接在門前,積水匯成一條小河,幾乎隔斷出入家門的道路。楊軒坐著一個小板凳,就著水管子洗菜,手指漸漸在大盆的冷水裡變得通紅。這是她放學後和奶奶的分工。

在這座湘西新晃縣侗族人家的木屋裡,僅有的祖孫兩人似乎並非真正的主角。堂屋地面橫亙著老鼠打出的蜿蜒壕溝,蜘蛛在殘存著「金爐不斷千秋火,玉盞常明萬歲燈」字跡的神龕張網。屋頂和臥房地板都在自顧腐朽,無聲地塌陷,眼前就要斷裂。下雨的天氣需要拿盆子在地上接水,室溫和潮氣同門外沒有區別。僅有的人氣保存在祖孫同睡的廂房,一床糾結破敗的棉絮底下。

家裡不肯安分的母豬成為星期六的主角。從下午開始,牠不斷地拱破圈欄,遊蕩到鄰居家的圈欄跟前和大門前面,固執地待著。楊軒和奶奶要把身量比自己大出很多的母豬趕回圈,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得不求助鄰居。

這頭母豬有一副成年的架子,膘肉卻消瘦到了極致,肋骨根根可數,似乎除了肚子,身上的皮都不夠用了。對比鄰居家圈欄裡的母豬,似乎不屬於一個物種。

兩家小豬的對比也有一種不真實感:鄰居家的晚生二十天,但已經長到一尺多長,個頭圓滾滾的,看起來隨時可以出手變錢;楊軒家近兩月的小豬個頭看起來卻像是奶豬,簇在一起就被墊草掩沒,牠們本來可能的身量被粗劣、缺乏的食物所束縛,完全消失不見了,就像本地小孩子的個頭。

母豬無法安寧的原因是發情,正在等待配種。說好了今天來的走豬人推遲了一天,造成了這種混亂。獸醫站的人工授精雖然及時,但價格高出公豬配種二十塊,還不能賒欠。楊家只能坐等走豬人前來,而因為沒有現錢,在走豬人心中自然排在了後面。

不僅豬食不足,祖孫兩人的口糧也成問題。木屋二樓最大的一口甕裡,白米已經挖見了底,只有另外兩口小罎子沒動。這些米是爺爺在世時存下的穀子打成的。「到明年夏天就吃完了。」楊軒用鄭重的語氣說,顯然是出自奶奶。在奶奶的臥房裡也沒有看到本地人家常常圍繞在床褥周圍的袋袋穀子。樓板上另有一堆生滿芽子的土豆,是為明年春天留的種子。此外是幾麻袋豬吃的玉米麵和穀糠,比人的口糧更為顯眼。

把缺少的口糧煮成熟食,弄到人和豬的嘴裡,是一件艱難的事。煮米有一口爸爸留下的電飯煲,楊軒只需要淘好米,熟練地按下開關。但上灶煮豬食和炒菜遠為複雜,並非她能對付的事。

發火是頭道工序。家裡缺少別家的引火細柴,前幾天下雨,從樹林拾來的松樹皮帶潮,奶奶佝在灶門口,抱著一根吹火筒,怎樣也無法弄燃,灌了滿灶的濃煙。這泥土灶臺是爺爺手裡打的,對於縮小了身形的奶奶和楊軒來說都太龐大了。但敞口的幾口大鍋對於豬的胃口卻是必需。

總算灶膛裡冒出了火苗,豬食微微地冒出了熱氣,這邊奶奶要炒人吃的菜。

站在地上的奶奶夠不著灶臺,需要一個小板凳,跪在上面,用一個長鍋鏟伸到大鐵鍋裡慢慢地炒,就像一個小孩在對付一件過於龐大的東西。實在支撐不了的時候,就由還不熟悉油、鹽、鹹、淡的楊軒上手。她站在與她身高持平的灶臺前,在奶奶的指點下,持長鏟一點點地翻動鍋裡的白菜蘿蔔葉。

楊軒上學的時候,奶奶往往放棄了炒菜,只是一點湯水或紅薯對付。

吃飯的時候,奶奶沒法上桌,坐著小板凳佝在地上。更多時候,她蹲到門檻旁的地上,飯碗擱在門檻上,這樣更方便些。吃飯吃到一半,她似乎會忘掉這件事,望著遠方出神,臉上是一絲像風霜凝結無從化開的笑容。楊軒則擎著有裂口的粗瓷碗,用力地往嘴裡扒著飯粒,似乎在努力吸收有限的營養與發育成人的機會。

吃完飯洗碗是楊軒的事,拿一塊絲瓜瓤子,踮腳夠著鍋底,洗一道清一道,涮鍋水一勺勺舀進旁邊的豬食鍋裡。

從引火到炒菜一直沒拉亮電燈。由於煮飯,祖孫兩人每月要用掉十幾塊電費,奶奶已經習慣了在儉省的黑暗中活動,似乎她在濃重煙熏中半閉的眼睛,並不耗費灶屋裡稀缺的光線。晚上臨睡,楊軒給奶奶擔水到沒開燈的廂房裡,兩人在黑暗裡洗腳。

正房鎖上了門,在年代深處發黑的木屋,遺留在完全的黑暗中。在父親留下的房間裡,被褥在返潮,似乎能摸出水;舊年的音響和電視失聲,失去了電器的性質;抽屜裡,媽媽的相片莫名失蹤,怎麼也翻找不到,只有一張陳年的結婚證,來自楊軒出生前的年代。

一副本地家常的火桶,供小孩子烤腳取暖,像家裡廢棄塌陷的火塘,只餘冰冷,楊軒平時只能去鄰居家火塘上蹭暖。風聲穿透了瓦簷和樓板,帶走依稀的體溫。

這座祖傳的古老木屋,屋頂下已沒有活氣,不適宜人棲息。◇#(末完,待續)

——節錄自《青苔不會消失》/ 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點閱青苔不會消失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楊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家與鄰居,有一塊共同用來栽植灌木花草與晾曬衣物的後院,幾天前竟飛來了一隻大型野鳥。首先發現的是妻,她興奮地跑進來告訴我這喜訊。她只會說,像以前在中山公園看到的、在地上啄食蚯蚓那種褐色的野鳥,很像「暗公鳥」(夜鷺類之通稱),不太怕人。
  • [法]雅克―路易‧大衛《蘇格拉底之死》,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18世紀的新古典主義哲學,呼喚復興古典時代的莊嚴、道德與理想。法國畫家雅克―路易‧大衛作為畫界的代表,其繪製於1787年的《蘇格拉底之死》(The Death of Socrates),以堅忍的主題成為完美的新古典主義宣言。英國著名出版家博伊德爾(John Boydell)在給同時代畫家雷諾茲爵士(Sir Joshua Reynolds)的信中,曾盛讚這幅畫作是自米開朗琪羅的西斯廷禮拜堂天頂壁畫和拉斐爾的梵蒂岡宮壁畫之後最偉大的作品。
  • 張愛玲,一九四〇年代竄起的文壇奇才;胡適,民國時代的文學改革先驅、知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兩人不但曾於一九五五年在紐約相見,而且,兩人的父祖輩還有很深的淵源。
  • 墨除了用來磨成墨汁寫字外,還有什麼功能嗎?它可以賞玩、饋贈、記事、宣教,甚至可以治病!
  • 很少人知道國父逝世時的住處──天春園,也是吳三桂和陳圓圓相遇(1643年)的地方。
  • 文字用來傳遞訊息和感情,因對象不同,目的不同,形式也各異。公文是公務人員彼此之間,或者和老百姓傳遞公共事務的訊息之用,因此,必須明確簡單,不含私人意見,也不帶感情因素。
  • 「長長短短的文字猶如戰火下的那一則則電報,一張張紙條,乃至大火餘燼下的一絲絲訊息,都是這兩個心地良善的孩子,在邪惡殘酷的戰爭之下,始終把持住那一念善所成就出來的奇蹟之光。」── 牧風(部落客)
  • 謠言流竄於巴黎的博物館中,散布的速度有如風中的圍巾,內容之精采也不下圍巾豔麗的色澤。館方正在考慮展示一顆特別的寶石,這件珍奇的珠寶比館中任何收藏都值錢。
  • 韋納八歲了,有天他在儲藏室後面的廢物堆尋寶,找到一大卷看起來像是線軸的東西。這件寶貝包括一個裹著電線的圓筒,圓筒夾在兩個木頭圓盤之間,上面冒出三條磨出鬚邊的電導線,其中一條的末端懸掛著一個小小的耳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