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风云》第11集 商鞅变法(2)

商鞅徙木立信 诛杀立威

章天亮《笑谈风云》最新剧照。(新唐人)

font print 人气: 234
【字号】    
   标签: tags: , , ,

(旁白)卫鞅通过一个孝公的近臣宦官得到了四次觐见孝公的机会,先以帝王之道游说孝公,最后以富国强兵之道赢得了孝公的欢心。卫鞅提出耕战之术,通过开垦田地、以军功赐爵、更改户籍制度、制定严刑酷法等,改变秦国的法律。任何对当前制度的变革都将触及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是政治与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因此而困难重重。卫鞅为推行自己的主张,又是怎么做的呢?

秦孝公把卫鞅封为左庶长,在秦国的20级爵位中,这是第10级,相当于一个中级武官。卫鞅要变法,他首先要搞定的就是秦孝公,如果孝公不同意,什么法律都不可能实行、也不可能推出来。所以在卫鞅提出变法之后,在秦孝公前面,他和大夫甘龙、杜挚这两个人搞了一次御前辩论。

卫鞅在这次辩论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他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他的意思就是,治理国家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如果对治理国家有利,不一定非得去遵循古道,比如说成汤和周武,他们没有遵循原来的礼仪,但是他们成了王,夏桀和商纣没有改变他们的礼仪,可是他们却亡了国。所以说,想改变礼仪的人无可厚非,追寻古道的人也并不值得那样的赞赏。当时秦孝公听了之后说,有道理,于是就决定按照商鞅讲的去做。

其实我说商鞅在偷换概念。确实我们知道,夏、商、周这三个朝代的“礼”是不一样的。孔子不是讲过吗,“夏礼吾能言之”、“殷礼吾能言之”,然后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的意思是说,夏朝、商朝和周朝的礼节,确实是不一样。但是我们知道“礼”呢,它只是一种形式,但是它的道德内涵是不变的,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可能“礼”的表面现象有所改变,这是非常自然的,但是里边的道德内涵不能变。夏桀与商纣确实没有改变夏和商的礼,但是由于夏桀跟商纣是道德破产了君王,这才是他们亡国的原因。所以卫鞅抓住了礼的表面,却抛弃了礼的道德实质。他用这样一种偷换概念的方式说服了秦孝公。

在说服了秦孝公之后,卫鞅就开始变法了。虽然得到了国君的同意,但是他还面临着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反对,一个是老百姓,另一个就是秦国的贵族。那么卫鞅怎么去应对老百姓的反应呢?他一共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叫做徙木立信;第二件事叫做钳民之口;第三件事叫做诛杀立威。

卫鞅在制定了法律之后,并没有把法律马上公布出来,他首先要搞一个事件自我炒作一下。他就在当时秦国的都城南门外立了一根木竿儿,当时秦国的都城在栎阳,他贴了一个告示说,如果谁能够把这根木竿儿,从南门拿到北门,就给予十金的赏赐。

那个时候的“金”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金子。战国时候,银并不是做一种流通的货币,而真正的金就是咱们现在说的黄金,当时还很难冶炼,当时的金指的是铜。所谓十金就是十斤黄铜。但是你要知道那个时候,十金是非常大的一笔钱。当时的十金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呢?我们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但是根据《汉书‧食货志》的一些数据记载,我推算,大概能够相当于一个五口之家生活几年的生活费,就这么多的钱。只不过是把一个木竿儿从一个地方搬到另外一个地方而已。而且你知道,那个时候的城都很小,可能也就是方圆几公里,直接穿城走过去,也就是几百米。

告示贴出去之后,就有很多人看,没有人动。这么简单一件事情,给这么重的赏赐,大家都觉得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卫鞅听说没有人动,是吧?卫鞅说,好,改。把十金改为五十金。后来就有一个人站出来了,说秦国从来没有这么重的赏赐,但是总会赏一点儿吧,我来搬一搬试试。他就把这根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当时卫鞅就在北门等着,看见木头搬过来了,卫鞅对这个人说,你是一个良民。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这一下子整个都城都轰动了。

卫鞅实际上通过这样一件事情,给老百姓传递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资讯——法律是我制定的,不管法律听起来有多么地荒谬,但是我可以保证,我说话是算数的。这是他做的第一件事,叫徙木立信,通过搬一块木头,在老百姓心目中树立他的信用。

卫鞅做的第二件事,就是钳民之口。在法令颁布之后,就有一些人到卫鞅面前说,这个法令不好,这儿不好,那儿不好,是因为什么因为什么。还有一批人,到卫鞅的面前说,法令颁布的太好了,这儿怎么好,那儿怎么好。卫鞅说,不论是说好,还是说不好的人通通抓起来,发配到边疆去。

卫鞅管叫好的那些人叫做“媚令之民”,就是谄媚、讨好我;还有一部分说新法不好的人,叫“梗令之民”,“梗”就是阻止的意思,就是阻止法令的这些人。不管是媚令之民,还是梗令之民,卫鞅说都不是良民。

在卫鞅的眼中什么是良民呢?他通过钳民之口,传递了另外一个资讯——法律是我制订的,对于老百姓来说,你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按照我制定的法令去生活、去纳税、去服兵役,你们想那么多干什么?你管法令好还是不好,你照着做就行了。所以卫鞅呢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赤裸裸的去剥夺老百姓自由思考的能力和他们自由的言论,这是卫鞅做的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就是诛杀立威。卫鞅曾经亲自在渭河边处决囚徒,一日处决700余人,整个渭河的水全都红了,哭声遍野。在《资治通鉴》里边是这样写的,“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沦囚,渭水尽赤”。卫鞅杀的什么人?我们现在搞不太清楚,但是一定是抵触新法的人。那么卫鞅通过徙木立信、钳民之口、诛杀立威,就消除了民间对新法的评论和反抗,

(旁白)通过徙木立信钳民之口诛杀立威,卫鞅终于在民间推行了他的法令。但是他的变法遭到了来自秦国贵族,特别是太子的强烈抵制。那些议论新法的百姓,被卫鞅发配到了边疆,那么卫鞅又是怎么对待太子的呢?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卫鞅说,法令不能推行,是来自上位的人在阻碍我们,但是太子是国之储君,所以不能施加刑法,于是就处罚了太子的两个老师,一个叫公子虔,一个叫做公孙贾。通过这两件事情,连太子的老师都会被卫鞅处罚,所以大家都很害怕卫鞅。卫鞅也就确立了他的威信。

但是我们看到卫鞅是个狠人啊,而且做事不留余地。你怎么能去得罪太子呢?太子是国之储君,将来是要当国君的。太子如果恨上你,等他当了国君,那卫鞅岂不是死都没地方死了?但是卫鞅不考虑那么多,所以他就硬做了这样一件事。

卫鞅这几个雷霆手段一使,国内立刻就变得鸦雀无声。于是卫鞅开始推行他的新法。卫鞅变法一共两次,他一直到公元前340年跟魏国作战过程中得到了西河,然后才被秦孝公封到了商于之地,那个时候他才可以被称为商君。因为他原来姓卫嘛,他是从卫国来的,那么等他被封到商地之后,就可以指地为姓,叫做商君。那个时候,卫鞅才可以被称为商鞅。但是因为在史书上我们一直讲,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所以我们也不太区分了。我们以后有可能讲卫鞅、有可能讲商鞅,说的就是一个人。

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在讲商鞅变法之前,我们需要先讲一讲法家的思想。

我们知道,法家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这种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由于商鞅变法,法家思想帮助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最后实现了统一中原。也就是说,法家帮助秦国实现了统一,结束了东周列国长达500年的分裂和战乱。这是法家的第一个影响。

第二个影响,就是法家废分封、置郡县,把过去东周的那一套封建制度变成了一套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而且这一套政治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这是法家的第二个影响,改变了整个中国的政治制度或者说社会管理的方式。

第二个影响,尽管在汉代以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六经,使儒学取得了中国的官学地位,但是法家的影子一直还在。

在战乱年代,军事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很多时候是要用兵家的东西,而法家只不过是把兵家的东西搬到了社会治理上。但是等到一个国家已经结束了战乱,那就不能够使全民总处于战争动员状态。这个时候应该是用儒家的王道来治理天下。连刘邦都知道,天下可以于马上得之,不能于马上治之。到那个时候,你必须要采用儒家的王道政治了。

那么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他一直仍然采用法家的手段,秦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以彻头彻尾的法家思想来治理的王朝,这也是为什么,它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一个王朝,只存在了15年的时间。因为它没有用儒家的那一套王道,或者用仁义的方法来统治国家。(待续)#

(《笑谈风云》是新唐人制作的视频版中国通史,目前已出版《东周列国》、《秦皇汉武》和《隋唐盛世》三部。第四部《两宋繁华》将于2018年年底出品,第五部《大明王朝》2019年面世。点播节目视频和音频,请访问《笑谈风云》官方网站 https://xtfy.ntdtv.com

责任编辑:毕卉

点阅【章天亮:笑谈风云】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儒家符合了道家“以正治国”的思想;兵家符合了道家“以奇用兵”的思想;法家则用尽诡诈和权谋用于外交和处理政务,是反道德的。在古人看来,做将军是有道德约束的。
  • 孙武给后代留下了被称为“兵书之祖”的孙子兵法。然而作为一位职业军事家,他对战争持有非常谨慎的态度,主张尽快结束战争并减少杀戮,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战争的最高境界。他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战争理论,但又说战场上的形势千变万化,必须据此来调整部署,“因敌变化而取胜者”才是用兵如神。
  • 吴国在孙武的指挥下,起倾国之兵六万人进攻楚国。此时的楚国已经是众叛亲离,领兵的囊瓦又是无能之辈。第一次遭遇战,楚国战败;第二次劫营,中了孙武的圈套...
  • 告示很快就被一个人揭下来了,这个人跟郑献公说,我不需要任何财宝,我也不需要一兵一卒,我手里边这个船桨就可以让吴国退兵。看来非常匪夷所思...
  • 申包胥和伍子胥之间有个约定,申包胥为全朋友之义,而没有抓捕伍子胥。他听任伍子胥灭掉楚国。但之后,他要为国尽忠,恢复楚国。他写了一封信警告伍子胥,虽然人的努力可以一时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绝不能逆天而行,否则最终要付出代价。那麽伍子胥会听从申包胥的劝告吗?
  • 他去访求东皋公和皇甫讷的下落。他要报恩嘛。结果东皋公和皇甫讷都已经不知所终,所以伍子胥在他们俩个住的地方再拜而去。到了濑水边,就是浣纱女自杀的地方,伍子胥拿出一千斤的黄金沉到水里。他说,女子泉下有知,要明白我当年曾经对你许下的诺言。所以伍子胥,他除了要报仇,还是要报恩的。
  • 叫了十个人轮班站在他所居住的宫庭庭院里。每当夫差经过庭院时,这些人就要大喊一句话,“夫差,你忘了越王勾践杀死了你的父亲吗?”夫差就要流着泪说,“唯,不敢忘!”“唯”的意思就是“是”。整整过了三年的时间,这个叫立庭之誓。
  • 伯嚭还说了一句话刺激他——“相国自行忠厚之事,而欲我王居刻薄之名,忠臣不如是”,说相国你自己做了这么一件忠厚的事情,让我们大王去居一个刻薄的名声,忠臣是不会这样做事的。他这句话一说,伍子胥被气得面如土色,恨恨离帐,转身就走了。
  • 勾践的大臣文种就向勾践献了“灭吴七策”。这七策包括“捐货币,以悦其君臣;贵籴粟,以虚其积聚;遗美女,以惑其心志;遗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遗之谀臣,以乱其谋;强其谏臣自杀,以弱其辅;积财练兵,以承其弊”。
  • 子贡这一次游说,改变了五个国家的命运。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彊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