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获赐碑篆的臣子 北宋贤相王曾为曾参转世

文/周晓辉
在王曾出生前的一天晚上,他的父亲梦见孔子对他说:“你对我的书籍如此礼敬,我将让曾参转生为你的儿子。” (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89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北宋时期,出了好多个青史留名的贤相,其中就包括仁宗时期的王曾。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境内)人,他的祖上来自汉朝至隋唐时的著名大族:太原王氏,其远祖可追溯到周朝王室。

关于王曾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轶事。他的父亲喜好读书,亦珍视文字书籍,因此每每见到破旧的文籍,一定好好整理收藏,就连只言片语都不敢丢弃。在王曾出生前的一天晚上,他梦见孔子对他说:“你对我的书籍如此礼敬,我将让曾参转生为你的儿子。”

曾参,孔子最为有名的弟子之一,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世称“曾子”。他最为人们熟知的是“吾日三省吾身”的修身之法和他杀彘教子的故事。978年,王曾出生后,他的父亲以“曾”作为其名字,以此暗示他的前世。

为人谦和 连中三元也不表功

王曾8岁时,父母双亡,由其叔父王宗元抚养成人。他为人聪慧又勤奋,曾拜同乡的张震为师,学业精进,以擅长作诗文闻名乡里。他年纪轻轻就在解试、省试中名列第一,咸平五年(1002年),24岁的王曾又在殿试中被皇帝点为状元,可以说是“连中三元”。金殿传胪后,王曾被授予将作监丞(官名)。

当时著名文学家杨亿见到王曾所作的赋后,也赞叹道:“这是辅佐帝王之才。”然而,王曾在向叔父报喜的信中却写道:“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积德,大人不必过喜。”

在王曾中状元返回家乡时,府官派人吹奏着乐器到城外迎接。王曾听说后,就悄悄换了衣服,骑了头小驴子从其它城门进城,直接去拜见府官。府官很吃惊,因为官吏还没有来报接到人。王曾答道:“我侥幸得了个状元,怎么敢惊动大人和父老乡亲前来迎接呢?您这样做是增加我的过失,所以,我瞒过欢迎的人群直接来拜见您。”府官赞叹说:“你称得上是个真正的状元啊!”

王曾谦和为人的品性由此可见。

在王曾中状元返回家乡时,府官派人吹奏着乐器到城外迎接。王曾听说后,就悄悄换了衣服,骑了头小驴子从其它城门进城。图为明 张路〈骑驴图〉。(公有领域)

仁爱君子 全人骨肉

史载,咸平年间,王曾去京都参加礼部举办的进士考试(即省试),在途中住宿的一家旅店中,听见附近有母女二人悲切的哭声。他遂向店主询问,得知她们是因为欠了四万官债,一时无法偿还,只得将女儿卖给一个商人。母女即将别离,且前途未卜,因此哭泣。

王曾心生同情,便对那位母亲说:“你的女儿可以卖给我,我以后仕途变动,可能会到处走,你们母女也可有机会见面。”他马上拿出银钱,让她退还给商人,并约定三天后来迎娶。

三天后,母女俩并不见王曾前来迎娶,便到旅店打听。店主告诉他们王曾早已经离开了。母女二人这才知晓她们遇见了一位心怀仁爱之心的君子。

忠正辅佐两代帝王 被誉为贤相

王曾在担任将作监丞后,升任济州通判,但很快被召回京城,时任宰相的寇准对其才华十分欣赏,授任他为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

景德元年(1004年),宋、辽“澶渊之盟”签订后,真宗派遣特使前往辽国,国书上称辽为北朝,宋自称南朝。王曾上书认为“称契丹的国号就足够了”,但因使者已经出发,没有办法更改了。

此事后,王曾迁任右正言、知制诰兼史馆修撰,可以直接向皇帝谏言。当时各地纷纷报来各种祥瑞之事,真宗询问王曾的看法。王曾说:“这是国家承平所致,希望陛下不要居功自骄,否则他日如果出现灾祸,就难免众人议论了。”

不过,真宗并未将王曾的话放在心上,反而因为接受符命,大建玉清昭应宫。符命,古代帝王受天命的象征,古人认为天降祥瑞于国君,使其有凭据治理国家。对于真宗之举,很多大臣不敢劝谏,但王曾却上陈五大害处,希望停建玉清昭应宫。

尽管真宗并未纳谏,但也没有惩处王曾,反而任命其为郎中之职,按照旧例掌管大理寺,并叮嘱道:“刑狱,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如今将以此职委屈你了。”真宗还赏赐给他银钱三十万两,王曾因此请求皇帝允许自己征召幕僚,并将其作为一项法令。

宋真宗像(公有领域)

王曾的忠心、忠正也赢得了真宗的尊重。在他升任翰林学士后,真宗曾于晚上在承明殿召见王曾,并与他交谈许久。在他离去后,真宗派内侍告诉王曾道:“朕迫切地想见你,所以来不及更换朝服见爱卿,请爱卿不要以为朕慢待你。”

其后,王曾又掌管审刑院。宋代初至神宗时的审刑院负责复查大理寺所断案件,然后报告中书省,奏请皇帝决断,其地位高于大理寺和刑部。根据以往的规定,对于违背制书(指皇帝的命令)者,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都要被判罚服劳役两年,王曾则请求,只在皇帝亲自下诏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才予以判刑。

过了一阵儿,有人违背了制书,王曾就以过失论处。真宗不解地问:“按卿所说,这样就没有违反制书的人了。”王曾奏道:“天下之大,哪能人人都知道皇帝的诏令。如果如陛下所说,也不再有犯过失罪的人了。”真宗马上明白了王曾的用意,就听从了他的建议。

天禧元年(1017年)九月,因受宰相王钦若排挤陷害,王曾被罢为尚书礼部侍郎、判都省,次年离京前去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就职。后又调镇天雄军(今河北大名西北),至天禧四年(1020年)八月复任参知政事,迁任吏部侍郎兼太子宾客。

1022年,真宗病重,太子赵祯(即后来的宋仁宗)年幼,朝政由刘皇后决断。为了安抚朝廷内外,王曾悄悄对外戚钱惟演建议,加恩于太子,使太子安定,从而也使刘皇后安心。刘皇后听从了建议。

真宗驾崩后,王曾奉命入殿草拟遗诏,上书:“以明肃皇后辅立皇太子,权(代理之意)听断军国大事。”宰相丁谓让他去掉“权”字,王曾坚决不同意,认为皇帝年幼,太后临朝,已经是国家的不幸,用“权”则表明太后只是代理国政,随意增减,会导致朝廷动荡。在他的坚持下,“权”字没有去掉。

宋真宗后(刘太后)坐像轴(公有领域)

仁宗即位后,王曾迁任礼部尚书。当时群臣讨论刘太后临朝礼仪,王曾建议采取东汉旧例,即太后坐在皇帝的右手,垂帘奏事,但丁谓却只想皇帝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接见大臣,平时大事由太后召见辅臣决定,非大事则由权倾朝野的宦官雷允恭传奏给皇帝和太后。无疑,丁谓想独掌朝廷大权。

王曾对此表示反对,认为权力归属宦官,将是灾祸的开始,但丁谓却不听。不久后,雷允恭因“擅移陵穴”罪被处死,丁谓也由此获罪。从此以后两宫垂帘,辅臣上奏议事都依照王曾的建议。彼时真宗驾崩不久,丁谓获罪,朝廷内外一片混乱,王曾成为安定内外的重要大臣,史书上说他“正色独立,朝廷倚以为重”,因此被拜为中书侍郎兼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级官职)、集贤殿大学士、会灵观使。

王曾为人严谨持重,每次入朝觐见仁宗陈述事情的利害得失时,都详细并切中事理;他还选贤任用,许多人受他的推荐而被朝廷提拔,但却没有人知道是他推荐的。大臣范仲淹对他说:“公开地任用贤人名士是宰相的职责,您德高望重,惟缺这一点。”王曾答道:“作为执政大臣,把恩赏全揽到自己身上,那怨恨归谁呢?”范仲淹叹服,时人称他为贤相。他还特别厌恶侥幸受宠之人,他建议仁宗抑制投机钻营者而推崇踏实做事之人。

后来因与刘太后政见不合,王曾被贬到青州,后又担任彰信军节度使。在其治下,契丹使者来往此地,都收敛行径,不敢喧哗生事。老百姓都赞颂其政绩,并为他画像、立生祠以纪念。

1033年,刘太后崩,仁宗亲政,拜王曾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第二年,任王曾为枢密使、吏部尚书。1035年,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

王曾端厚持重,眉目如画。在朝廷时,进退有礼,而且寡言少笑,人们都不敢以私事向其请托。

图为清 陈士倌《圣帝明王善端录(宋元明).册.宋仁宗一》。(公有领域)
王曾为人严谨持重,每次入朝觐见仁宗陈述事情的利害得失时,都详细并切中事理。图为清 陈士倌《圣帝明王善端录(宋元明).册.宋仁宗一》。(公有领域)

预知死期  仁宗亲篆旌贤之碑

1038年冬,有大星坠落在王曾的住所,他的侍从左右惊恐地告诉他此事。王曾说:“一个月后就知道结果了。”一个月后,王曾在任上去世,享年61岁。仁宗为之辍朝两日,追赠侍中,谥号“文正”。

后来,皇祐年间,仁宗亲篆其碑曰“旌贤之碑”,后又改其乡为“旌贤乡”。大臣获得天子赐写的碑篆是从王曾开始的。仁宗去世后,其选择的将相配享太庙中,王曾排在第一位。

王曾之后的北宋另一位贤相富弼评价道:“公天性过人,辅以学,所作必精诣极挚,凡居官,率以仁闻,平生亡分毫失,谨厚庄重……居大位,不植私恩,孜孜推进人物,终身使勿知,或有谢者,必正容拒去,惟不引用亲属,有出上意者,亦奏嫌报罢……上尝亲署‘忠亮忠厚’四大字独赐公,用是益自感奋,勤劳王家,知无不为,人望素重……”诚如是也。@*#

参考资料:

《宋史‧列传第六十九》
《历史感应统纪》
《吹剑录外集》
《名臣碑传琬琰集》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华文化的川流中,“虚室生白”是中华文化的思想观之一,它出现在道家思想中,也被历代不同的人事物取用,历来受到重视未有间断,成了一种处世智慧。“虚室生白”出自何处?我们的先人怎样用生命去实践这种精神?
  • 王祐在家中庭院种了三棵槐树,树荫满庭,他对人说:“我的儿孙,必定有人贵为三公,这三棵槐树就是标示。”他对王旦满怀信心,说:“这孩子将来定会成为一位公正的相国。”后来他的话应验了,王旦果然贵为宋真宗一朝的贤相,受到真宗皇帝的倚重、敬爱。
  • 韩琦以芍药这花中宰相为祥瑞之兆,圆满了“四相簪花宴”。李固言芙蓉镜下状元及第,纱笼中人必能当上宰相。冥冥中皆有定数,命里有时自能水到渠成,命里无时也难以强求。
  • 名画《女史箴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留下的开卷画,也是“展示世界历史的100件文物”之一。这画如何表现人物画的传统精神?画史鼻祖顾恺之的绘画技艺如何精彩诠释宰相张华《女史箴》的鉴戒精神与内涵呢?
  • 在古代王朝,能够封侯拜相之人,基本都是很有才干的,按照佛家的因果报应说,也都是有很大福分的。北宋有这样一位名臣,一生历经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先后几度出任宰相,为相长达五十年之久,而且他终生笃信佛法,曾汇集十万人一起念佛。此外,他的高寿更是让人称奇,91岁时安然坐化,无疾而终。他的名字是文彦博。
  • 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有能人术士,或早早堪破天机,预知社会走向,或提前揭示个体命运,告知富贵祸福。而世人往往在历史走过后,才猛然发觉一切确实是早有安排,一切都是天定、命定,有些后悔也来不及了。
  • 人事命运,国事决策,诸如刘备称帝、吴蜀联盟、火烧赤壁、以及曹操、周瑜、关羽等人之死,上天均会垂现星相。神奇的观星术,为三国群雄的命运添上神秘色彩。《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根据星宿的对应,预测了哪些人物的命运?
  • 在中华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建立的辽国也曾辉煌过,而这与辽国皇帝仿汉制治国、推行中华文化密不可分。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开始,辽国就逐步实行汉化政策,尤其是契丹贵族们的汉化程度非常高。辽道宗曾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自然,在辽国的朝堂上,汉人朝臣也不在少数,而且能力出众者亦被重用,这其中就包括辅佐辽圣宗辽兴宗两朝、为相二十多年的张俭。
  • 古往今来,不仅是帝王的来历不凡,身居高位者同样如此,或是秉承天命下世,或是前世所积福报而致。本文的主人公、唐朝顺宗和宪宗时的宰相袁滋的前世就是修行的和尚。
  • 宋朝时的扬州盛产芍药,种类繁多,其中有一种花朵是上下为红色,中间有一圈黄蕊,因为很像身穿红色官袍、腰系金色腰带的宋朝官员,所以人们称之为“金缠腰”或“金带围”。根据宋朝官员的官服制度,只有宰相才有资格穿红色官袍、系金色腰带,因此,官员们都以能观赏到此花为升官的吉兆,坊间也认为若出现了“金带围”这种芍药,是当地要出宰相的预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