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解密维梅尔名画原貌 惊现藏在墙里的讯息

文/洛林·费里尔(LORRAINE FERRIER) 翻译/陈遇
窗边读信的少女, 维梅尔
约翰尼斯·维梅尔(Johannes Vermeer,又译杨·维梅尔)的作品《窗边读信的少女》(Girl Reading a Letter at an Open Window),约1659年。正在德国德勒斯登历代大师画廊(Old Masters Picture Gallery)的工作室接受修复。(Jürgen Lange/SKD博物馆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2778
【字号】    
   标签: tags: , , ,

一位年轻少女站在敞开的窗户前,全神贯注地读着一封信。在画面前景的桌子上,一只盛着水果的盘子看似倒了,几颗水果掉到一条鲜艳又充满编织图案的“地毯”上。或许,这名女子匆匆地放下水果盘,只为了想赶快读这封信。

亦或者,这幅画《窗边读信的少女》(Girl Reading a Letter at an Open Window)的作者,也就是荷兰著名的画家约翰尼斯·维梅尔(Johannes Vermeer,又译杨·维梅尔)画上了这条地毯和水果盘,即为了将观众拉入画中情境。就如他在画面右边加入的大片绿色天鹅绒帘幕,同样也是为了引导我们进入画里。帘幕的绿色和少女衣服的绿色相互衬托。

窗边读信的少女, 维梅尔
约翰尼斯·维梅尔的作品《窗边读信的少女》,约1659年。油彩、画布,82.8 x 64.4公分。(Klut/Estel/SKD博物馆提供)

除了显眼的红色和绿色外,画面整体看起来相当中性。大量空白的背景让我们感觉到这位女孩的孤单,更加凸显她对信件内容的关切。

近350多年以来,无数游客走访德国德勒斯登的历代大师画廊(Old Masters Picture Gallery)后见到了这幅名画,观赏后的心得也大略如此。不过,最新的研究却发现,这幅画的场景和它在1659年刚离开维梅尔画室时的样貌并不相同。确实,长久以来这幅画的作者和内容困扰了无数专家。

一份大礼

这幅画自1742年就列入了历代大师画廊的收藏。同年,萨克森选王侯暨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三世(Augustus III)从巴黎的卡里尼昂亲王(Prince Carignan)购买了三十幅画作,而《窗边读信的少女》则是这批交易附赠的大礼。

当时的维梅尔在荷兰之外较不为人所知,因此人们误以为这幅画是林布兰(Rembrandt,或译伦勃朗)的作品。从那之后,又先后有人以为这幅画是林布兰画派的成员所做,又或是林布兰的学徒所绘,甚至有人还以为是和维梅尔同样在台夫特(Delft)工作的彼得·德·霍赫(Pieter de Hooch)所做。尽管多年来有部分艺术学者相信这幅画就是维梅尔的作品,却仍不被多数人认同;直到了一百多年后的1860年代,才正式认定《窗边读信的少女》是维梅尔的作品。

躲在墙里的天使

1979年,一项X光片扫描结果显示,维梅尔原先在画面右上角画上了一个天使丘比特的轮廓。丘比特右手持着弓箭,左手高举起来。这种丘比特形像的构图在维梅尔的其他三幅室内画中也可以看到,像是在伦敦国家美术馆的《站在小键琴前的女子》(A Young Woman Standing at a Virginal)。根据该博物馆网站,这种丘比特画风源自于1608年一本书籍的插画,象征忠贞不渝的爱。

多年来,各界普遍认为是维梅尔自己将《窗边读信的少女》背景墙上的丘比特涂掉的,因此也没有尝试过清掉盖在上面的颜料。

直到了2017年,当这幅画送去维护保养时,在一次颜料层分析中,工作人员意外发现描绘邱比特的颜料和盖在上面的墙壁颜料年代相距数十年之久。因此,不可能是维梅尔自己将丘比特抹掉的。这时,修复工作人员才意识到他们可以刮掉上面的颜料涂层,找到维梅尔原始的构图。现在普遍认为是由于品味和流行改变,以致后人将丘比特盖掉了。

窗边读信的少女, 维梅尔
约翰尼斯·维梅尔的作品《窗边读信的少女》,约1659年。摄于2019年5月7日,修复工程进行到一半的状态。(Wolfgang Kreische/SKD博物馆提供)

对于今天的古画修复师来说,要清除盖在上面的漆需要很大的耐心。为了确保原画不被破坏,他们必须在显微镜下用手术刀非常小心地一块一块剔除上面的涂层颜料。

窗边读信的少女, 维梅尔
约翰尼斯·维梅尔的作品《窗边读信的少女》,约1659年。摄于2020年1月16日,图画修复中的状态。(Wolfgang Kreische/SKD博物馆提供)

历代大师画廊在2020年1月16日公布了修复工程的进度。从公开的照片中可以看到,邱比特自信满满地站在画面中,神气十足,或许因为等了270年终于可以再度露面。不仅如此:当这幅画正式修复完成,我们将看到画中的这位少女不只是靠着窗外的光阅读书信,而是依着满满的爱。

自今年(2021)6月4日起,新修复完成的《窗边读信的少女》将成为德勒斯登茨温格宫(Zwinger)特展《约翰尼斯·维梅尔:反思》(Johannes Vermeer: On Reflection)的重头戏。更多展览资讯请参阅这里。◇

原文Revealing Love in a ‘New’ Vermeer Painting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托尔金(J.R.R. Tolkien)的《王者再临》(The Return of the King)是史诗奇幻三部曲《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的最后一部,内容虽直面黑暗,结局却充满光明。这是一部充满希望的故事,无论有多少黑暗迹象,无论有多大的困难,希望都在。在一切看似无望的时刻,这个故事值得我们做为借镜。
  • 舞蹈是艺术史上最美、最受人喜爱的绘画题材之一。一些名画以不同风格描绘这一主题,其中包括历史画、肖像画和风俗画;它们展示神话人物、贵族和平民肢体的律动,此乃人性最原始的表达方式。
  • 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艺术家虽然英年早逝,却流芳百世。19世纪初艺术家理查德‧帕克斯‧波宁顿(Richard Parkes Bonington,1802—1828年)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尽管波宁顿再过几周就是26岁生日,却因肺结核过世。他的整个艺术创作生涯大约10年的时间,唯后5年才创作油画。尽管如此,大众依旧公认波宁顿是他那个时代重要的艺术家,影响了法国和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
  • 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传说中的八仙中汉钟离度化吕洞宾修道成仙的故事。 《钟离度吕》局部。(正见网)
    黄粱一梦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其实它有多个版本,讲述的却是不同的神仙度人的故事,钟离度吕就是其中之一。
  • 《被俘的安德洛玛刻》(Captive Andromache,约1888年)由英国学院派画家弗雷德里克‧莱顿(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年)构思并创作,动人地展现了母亲与孩子、丈夫与妻子之间的情感。在莱顿敏感的笔触下,这些充满爱的亲缘关系,为安德洛玛刻在特洛伊战争后经历的国破家亡,提供了修复的解药。这幅画也提醒我们,往往透过失去,我们才学会珍惜拥有。
  • 中东地毯与欧洲绘画有着相互交织的历史。在文艺复兴时期,在宗教绘画和肖像画中常出现进口地毯,尤其是来自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地毯。这些充满异国情调、昂贵的纺织品可以用来展现财富、现世性和地位。它们还为画面的构图增添了色彩和图案。
  • 盖德克解释,户外写生有一个挑战,就是看到的风景有太多的细节令人不知从何下手。摩尔教他如何将场景分解为简单的图形来找到绘画的焦点,然后学习场景构图的明暗变化(value,即明度)。刚开始的时候,盖德克限制盖德克只能用黑色、白色和灰色来调色,用明暗来描绘形体。
  • 德拉克洛瓦热衷于描绘异国带有充沛情感的场景,以此凸显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张力。这些元素充分体现在他对大型猫科动物(特别是狮子和老虎)的描绘上。在他整个职涯中,他都在观察这些猫科动物,了解它们的习性,然后运用各种媒材捕捉猫科动物威风凛凛的一面。由此创作出知名的艺术作品也都成为他的杰作。
  • 几世纪以来,学者们一直试图厘清关于荷马的真相:是否真有这样一个人?如果有,这些著名的故事是否源于他的创作?他的神话故事是否具有历史真实性?这些诗作是出自同一人之手,还是不同作者原始素材的累积,仍是有待商榷的问题,但大家都达成共识:这些诗最初是在希腊文字广泛发展之前,于公元前7、8世纪之交的某个时候创作出来并口耳相传的。
  • 至今马铃薯与黑面包仍是东欧人的主食。事实上到了18世纪末,马铃薯已成为“富人和穷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备菜肴”。马铃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于许多不同菜肴的特质而越来越受欢迎,到今天仍是德国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