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孩子表现得不如我们所预期,我们感到生气,而对着孩子指责、批评、责骂或威胁……但我们如此反应,除了宣泄自己的情绪外,对孩子的帮助到底有多大?
当关系渐行渐远
──对立反抗的“负能量”,正在酝酿中
“你到底怎么搞的?考这什么分数,还敢给我带回来!爸妈花了多少钱让你去补习,结果你竟然补成这种成绩,能看吗?你到底有没有在努力,有没有在读书啊!”妈妈拿着考卷在志谦眼前用力地甩啊甩。
“妈,其实这次模拟考真的──”
志谦刚开口,却被打断了。
“你不用跟我说,我根本不想听,别老是找一大堆理由、借口来塘塞。”妈妈简直暴怒。
“妈妈,你听我把话说完嘛……”
妈妈继续连珠炮似的痛骂。“你不说,我都已经知道你要讲什么了。成天不看书,尽是把时间耗在手机上,你这样以后怎么跟人家竞争啊?枉费爸妈花了这么多心思、时间和金钱。我看你这辈子真的是没有用了。”
志谦也火了。“妈,我话都还没讲完耶,你为什么就在那边劈里啪啦讲一大堆?”
妈妈说:“有本事就拿出好成绩来,别只会在那边给我顶嘴。”
志谦决定不说了。
每回,当自己想要表达意见及澄清一些想法时,总是被妈妈觉得自己是在顶嘴、找理由,连听都不听,直接把他的话堵回来。
他发现妈妈一点都不了解自己。当然,更别提忙于工作的爸爸了。
志谦拒绝和爸妈说话了。
批评,适可而止
我们是否可以过一个没有批评的日子?想想看:我们批评孩子的“用意”,到底是什么?
我们很容易在还没有弄清楚问题前,就从行为的表象妄下定论。当亲子之间没有对话的空间,父母不愿意聆听孩子的想法、不愿意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将造成彼此愈来愈冲突、疏离。
我常常在思考一件事情:当孩子表现得不如我们所预期,我们感到生气,而对着孩子指责、批评、责骂或威胁……但我们如此反应,除了宣泄自己的情绪外,对孩子的帮助到底有多大?
或许,父母是认为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且自认对于未来社会的了解,比孩子更清楚。因此,孩子只要一切按照我们的规划努力就好。
面对负面评价,有些孩子采取消极态度,索性不跟父母谈;有些孩子选择压抑自己,内心感到无助、困惑与徬徨;有些孩子则明显地出现对立反抗,亲子冲突不断。
高度落差:父母期望 vs 孩子表现
亲子之间的冲突与疏离,到底从何而来?
有时,反映了父母的期待与孩子实际的表现,两者之间出现了落差。
父母很容易将期待套在孩子身上,为孩子量身定做一套应该要有的表现。衡量的标准,有些来自社会的价值判断、父母原本的观念与期许,或者自己有一直无法达到的目标,而将这一切加诸在孩子身上。
只是,我们往往只关注结果,却忽略了孩子在迈向这个结果之前,他的能力,以及他付出的努力。若孩子无法达到我们所预期的那一步,最忌讳父母直接认定是孩子不够努力、认真(当你忍不住有这种念头时,请仔细想想:真的是如此吗?不尽然吧)。
拿捏说话的艺术
与对立反抗孩子相处,也让我们慢慢学习说话的艺术,尤其是该如何去拿捏,对于对方的感受该如何去敏锐地察觉,并且,试着去了解哪些说话内容、字眼、语调和口吻,容易让孩子误解。
最简单的一种判断方式是:试想,与他人说话时,我们希望听到对方说些什么?不见得是阿谀奉承或尽说些甜言蜜语的空话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多收集、仔细聆听身旁的人说话的方式,在这个过程里去感受,面对各种不同的说话方式,我们的想法以及感觉会起什么样的转变。
勿将问题单方面归咎于孩子
当亲子关系出现裂缝,无论是冲突或疏离,最令我担心的是,父母是否往往都把问题归咎到孩子身上,认为这是孩子需要做的改变,而没想过父母自己也应该调整。
若希望亲子关系有所改善,就不应该只是单方面地要求孩子改变。我常常在谈一件事情:当父母愿意改变,而且实际改变了,孩子将能够敏感地注意到,甚至于自己也会有所调整。
您了解孩子吗?您和孩子熟悉吗?
请仔细地问问自己:我对于眼前的孩子到底了解多少?熟悉到什么程度?
当你对一个人不熟悉、不了解,却又想要求他改变──在相互碰撞下,冲突便油然而生。
对孩子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是否感受到你想了解他;或者,你只是期待他做出自己所希望的表现,而不在乎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
停止一厢情愿的想法
父母真的不能一厢情愿,认为孩子会想要把心里的话向我们倾诉。
除非,让孩子了解到我们是真心关爱他、真心为他着想。让孩子感受到在他的生活中,有一个可以信任、倾诉的对象,而不是一个不断挑剔、只会要求的人。
若我们发现自己不知该如何与孩子相处,或许可以换个方式来思考:自己在孩提时,与父母相处中,有哪些父母的作为令自己非常排斥、相当抗拒?有哪些是让我们不时想念、回味,而感谢爸妈那些年如此对待我们?
主动递出“和解”的橄榄枝
亲子之间的冲突与疏离,若搁置着而不愿意去正视它,随着时间慢慢过去,关系将慢慢恶化。特别是,当父母缺乏自我觉察时,亲子关系要进行良性改变,就显得更不容易。
为了改善沟通,需要有人愿意主动释放橄榄枝,表达想要和解的善意,而最优先的人选,则是父母。
对立反抗孩子与父母的关系绝对不是像开关切换一般,立即就可以改变。这当中绝对没有得来速的做法。
专注倾听孩子说话
面对孩子的教育、成长或期待,我们的想法与要求是否合理?我们是否总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正确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
父母要细腻觉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日常生活里,他们的想法、情绪、行为及人际社交等的改变。同时,仔细观察亲子之间的关系状态。我们需要觉察:在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中,亲子之间的话题,大都聚焦在哪些事情上?彼此的交集在哪里?
如果我们只是关注孩子的课业、孩子的成绩,那么我们依然无法了解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
有时,急不得。我们不能期待孩子像个开关一样,对待我们的态度立即出现翻转。这是天方夜谭般的期待。
让孩子在关系逐渐修正的过程中,感受到我们善意的回应。
再次强调,并非我们得低声下气。在这当中,至少我们是非常专注地把他说的话、把他的意见当作一回事,而非敷衍了事。
同时,也不再只是由我们下定论,并且全盘否定他说的话。
别与孩子处在平行时空
解决对立反抗的状况,也是在重新检视亲子之间过去的相处重心与内容。也许我们所在乎的与孩子所关注的,是两个平行时空。
当这两个平行时空没有交集时,我们却依然仅锁定在孩子表现有落差的地方,这种情形下,孩子索性与大人“免谈”。
修复亲子关系不隔夜
我一直认为,当亲子之间出现了冲突,想要修复这份关系,尽可能不隔夜。当日的问题,当日解决。
在临睡前道歉,在睡前进行关系的调整,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关系的修复一旦拖了太久,比如一拖就是两、三个礼拜,甚至几个月,你将发现亲子关系只会愈来愈疏远。
限时解冻 别让冷战冻坏关系
当亲子之间起了争执,由于心情不甚美丽,而第一时间选择沉默,不想与对方说话,让自己冷静,这的确是一种因应的方式,暂时化解了彼此后续的冲突。
否则,真的没必要和孩子冷战,因为在冷战之后,你还是得面对自己的孩子。
同时,青春期孩子本来就与父母保持较冷淡的关系,若再采取冷战,亲子关系要退冰,就得多摆上好几天,甚至好几个礼拜,才有可能解冻。
我们要对冷战“限时”。若冷战得太久,只会冻坏彼此的关系。
(网站专文)
<本文摘自《化解孩子的“对立反抗”》,宝瓶文化提供>
●终结孩子哭闹 善用一个心法、三个策略
●孩子总是予取予求? 临床心理师谈五个教养策略
●孩子爱唱反调 临床心理师谈4个管教技巧
责任编辑:曾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