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女 诗歌里永不老去的佳人

作者:兰音
图为清 顾洛绘《仕女图》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76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一千多年前的南朝时期,诗歌里吟唱着一位妙龄佳人:她曾在城郊江畔,和意中人相拥送别;也曾在闺中陌上,留下织绮采桑的倩影。或情深义重,或勤苦劳作,她的故事承载了人们对传统女子的理想。

她还有个动听的名字——莫愁。这是一位美丽而神秘的女子,其籍贯、身世,至今都是个谜题。在各版本的传说中,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莫愁是战国末期楚国的郢州石城(今湖北钟祥)人,她天生丽质,能歌善舞,更凭借高超的歌舞才艺被召入楚王宫。

她还得到楚国名士屈原、宋玉等人的点拨,将屈宋之诗赋、楚地歌乐,融入古曲,完成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薤露》《阳阿》等曲目的歌辞部分,为传统乐舞做出贡献。

据《旧唐书‧音乐志》载,在六百多年后的南朝,石城仍是一座歌舞之乡,当地百姓也从未忘记莫愁女这位音乐家。民间流传的《石城乐》,歌谣中伴着类似“莫愁、莫愁”的和声。

痴心一片、依依送别的莫愁女

南朝乐府诗《莫愁乐》就从《石城乐》中衍生,成为歌咏莫愁女的最早诗篇,其辞为:

一、

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二、

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

莫愁女的意中人即将远赴扬州,她恋恋不舍地送他来到楚山头的江畔。图为明 仇英绘《浔阳送别图》局部。(公有领域)

第一首诗歌,开篇仿佛含情脉脉的声声呼唤:莫愁姑娘人在何方,莫愁住在石城之西。这大概是小伙子与莫愁姑娘的某次相会,此刻他正焦急地等待心爱姑娘的出现。他独立江边,翘首以盼,向着茫茫江水自问自答,一方面劝慰自己路遥水远,需要耐心等待,另一方面也渴望莫愁早早听到自己的心声,知晓自己的深情。

就在小伙子心神不宁的时候,一叶小船轻快地划动双桨,载着莫愁女向他急速驶来。一“催”一“送”,不仅点明船行之速,也把莫愁女赴约时同样急切的心情刻画出来。而飞快的小艇,也映衬出小伙子与莫愁相见后轻松、畅快的心情。他们之间心意相通、两情相悦的情感,在刹那相会自然而真实地流露,成为诗歌最动人之处。

甜蜜欢悦的恋情,在第二首转变为浓郁深沉的离愁别绪。短暂的相会之后,便是伤感的离别。莫愁女的意中人即将远赴扬州,归期不定,她恋恋不舍地送他来到楚山头。两人再次来到江畔,昔日快乐的相会地点,却见证着现在痛苦的分别时刻。他们伸出双臂,紧紧相拥,又深情相望,欲说还休。几个简单的动作,表现出莫愁女和意中人相依相偎、难舍难分的情态。

这一刻,仿佛时间为之静止,江水为之断流。莫愁姑娘凄婉地歌唱着送别的情景,在结尾处抒发最强烈真挚的情感。滔滔江水也被这场分别打动,悲咽叹息,停下滚滚东流的脚步。这首诗的语言浅近质朴,抒写的情感却感天动地。它以直接而夸张的手法、大胆而奇特的景象,极言莫愁女和意中人情深似海,精诚所至,留下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传奇。

不为富贵迷失本心的洛阳女儿

乐府诗中的莫愁女,或许并不是当年大名鼎鼎的宫廷音乐家,只是楚地一个善良纯情、恰好同名“莫愁”的普通女孩;又或者,“莫愁”仅仅是人们对那个擅歌艺、伤离别的女孩,一个温暖的祝愿。然而无论如何,《莫愁乐》的流传,引领了吟咏莫愁女的风尚,也让莫愁女成为诗歌中的一个经典意象。

洛阳的莫愁女,妆饰璀璨奢华,发髻上插满十二排金钗。图为莫高窟061窟主室东璧局部,反映了古代贵族女子妆扮。(公有领域)

她的芳名,不但在民间,更在宫廷里袅袅回响。梁朝开国皇帝萧衍,作《河中之水歌》,塑造了一位洛阳的莫愁女。其辞为:

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

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提履箱。

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

这首诗写得富丽华艳又含蓄蕴藉,虽属文人诗,却保留了许多民歌色彩。首句起兴,因洛阳坐落于黄河附近,因而诗人以黄河东流之美景,引出洛阳佳丽莫愁女。诗人又模仿《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乐府民歌的叙事手法,按照年龄顺序将莫愁女的技艺和身世娓娓道来。莫愁姑娘十三岁能织出光洁精美的丝绸,十四岁去城南采摘新鲜的桑叶,十五岁嫁入卢家,十六岁就生下儿女名为阿侯。

卢家大概是富豪之家,莫愁女作为贵妇,享尽尘世荣华富贵。她的闺阁以兰为饰,以桂为梁,充满了异国郁金香和苏合香的芳馨;她的妆饰更为璀璨奢华,发髻上插满十二排金钗,足踏五彩纹样的丝质绣鞋。她梳洗完毕,珊瑚架上的化妆镜熠熠闪光,映出她绝美的容颜;平头的奴仆提着箱匣来回奔走,殷勤服侍。

莫愁女的人生,似乎已是顺心如意,再无遗憾,让人忍不住发出“人生富贵何所望”的感叹。然而全诗在末句,诗人笔锋立转,直书莫愁深藏在心底的愁怨:只遗憾没能嫁给东邻的王家少年啊。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惆怅落寞的莫愁女,在花团锦簇的人生里,叹息着青春年华的虚度。

这位虚构的洛阳莫愁女,如秦罗敷、刘兰芝一般美貌善良、勤于劳作,是位宜室宜家的传统女子,因而在诗中拥有夫贵妻荣、儿女在侧的美满归宿。而莫愁女在结尾直率地感慨人生缺憾,为她完美的形象增添几分哀怨与悲情。

或许,这也是作者在告诉世人,人生际遇往往不能尽如人意。就像莫愁,她是怀旧、重情谊的,她的心底始终藏有一份超越物质层面的,对真情挚意的追寻。她的遗恨,寄托了作者对真正的美好人生的理想,并藉由民歌形式真诚、坦率地吐露心扉。

唐诗里的莫愁女

光阴流转,莫愁女的故事借助诗意的改编、传唱,逐渐成为光辉灿烂的艺术形象。南朝之后,从隋唐、宋元至明清,莫愁女始终是文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而莫愁所承载的文化意蕴,也越发饱满、丰厚。在诗歌鼎盛的唐朝,文人墨客从莫愁的容貌、才艺、送别、婚姻等角度摹写、抒怀,创造出更为光彩四射、韵味丰富的诗篇。

莫愁抱着此生不渝的坚定信念,独守石城,等待意中人的归来。图为清人绘 《仕女图》局部。(公有领域)

他们会亲临石城,寻访莫愁姑娘的遗踪。诗人蒋吉在渡头泊舟吟啸,敞开襟怀,思绪随着悠悠江水而连通古今。“江人桡艇子,将谓莫愁来。”(《石城》)他遥遥望见江中,船夫划着桨,驾一叶小舟摇荡而来。此情此景,像极了当年莫愁姑娘乘船与恋人约会的那一刻。不见莫愁身影,却有一片思慕莫愁的幽思,大概就是专属于蒋吉的诗情画意吧。

唐末的郑谷怀着王朝末世的遗恨,来到石城抚今怀古。“石城昔为莫愁乡,莫愁魂散石城荒。”他将美人命运与城市兴衰相连,莫愁在时,石城处处回荡着她美妙的歌声,点缀着盛世繁华;莫愁亡故,歌声杳然,石城也趋于荒寂。即使江上仍有千帆往来,鸳鸯双飞,也只让人感到江风浩渺、春水悲凉,徒增物是人非的萧瑟寂寥之感。郑谷表面回忆莫愁旧事,却是以莫愁为引,抒发哀怨沉痛的故国嗟叹。

当然,很多诗人对莫愁女的追忆,更是一挥而就,佳作迭出。张祜作《相和歌辞‧莫愁乐》,描写莫愁痴情之状:

侬居石城下,郎到石城游。

自郎石城出,长在石城头。

莫愁在家乡石城遇到意中人,两人经历了短暂相识、相恋的欢乐时光;她的意中人终究只是石城过客,他还要继续为了事业而远行,留下了孤单失落的莫愁。而莫愁却抱着此生不渝的坚定信念,独守石城,等待意中人的归来,再续良缘。莫愁用情至深至切,用忠贞不二的情感打动了诗人,也感动了无数后人。

李商隐亦是莫愁的隔世知音,他用雪之清洁、梅之香韵比拟莫愁的痴情:

雪中梅下与谁期?梅雪相兼一万枝。

若是石城无艇子,莫愁还自有愁时。

飞雪满天,梅树成林,雪中梅下,是谁独自伫立,痴痴守候?冷峻的环境,却是莫愁冰清玉洁的化身,她为了守候两人的情感,守着信约、不辞冰雪,等待意中人的归来。

唐朝文人多有杀敌报国、立功边塞的雄心壮志,他们笔下的莫愁女的离别故事,常常融入边塞题材。莫愁与其恋人,则演变为经典的思妇与征夫,表现女子独守空房的孤苦,以及对远人绵长的思念之情。如徐凝的《莫愁曲》:

玳瑁床头刺战袍,碧纱窗外叶骚骚。

若为教作辽西梦,月冷如丁风似刀。

玳瑁床、碧纱窗勾勒出精致奢华的闺房,然而冰冷的战袍暗示征人远戍的信息,纷乱作响的树叶透露出闺中人焦虑徬徨的心绪。既然夫妻无法在现实中团聚,她便希望灵魂能够飞向辽西边塞,无惧那风刀冷月,也要与丈夫在梦境中相见。这位闺中少妇有着莫愁一样的玉容和深情,她的离愁,因边塞烽火而更为沉郁、厚重。

忆莫愁,写愁情

到了宋朝,诗歌领域迎来词的兴盛。词之婉约细腻的情韵,与莫愁女的意象极为契合,宋代文人亦纷纷为莫愁填词,藉莫愁其人其事,浇胸中块垒,抒家国忧思。

诗词中的莫愁女,云髻高耸、珠围翠绕,却也有美中含愁的离情别恨。图为古代仕女像。(公有领域)

瑞云盘翠侵妆额,梅柳嫩、不禁愁积。返魂谁染东风笔,写出郢中春色。”(《杏花天》)周密以华美的辞句,遥想莫愁女云髻高耸、珠围翠绕的华丽妆饰,也点出她美中含愁的离情别恨。他也叹息佳人难再得,只得期待莫愁芳魂返乡,用她绝代风华再添古城春色。

石城堂上双飞燕,应傍莫愁飞。春江艇子,雪下梅中,知与谁期?”(《眼儿媚》)吕渭老着重刻画莫愁离别后的孤单与坚强。燕子双飞,突显莫愁的形单影只、相思难了;而她依然守着爱情的誓约,无论风霜雨雪,依旧在江畔默默等候意中人归来的身影。这首词再现了李商隐诗歌的情境,情感却更加凄美缠绵,委婉动人。

两宋之交的大词人周邦彦,经过金陵城时,面对盛衰之变,产生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 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西河‧金陵怀古》)临江断崖之上,老树寒枝仍旧斜挂,谁能想像这里曾经风光旖旎,如莫愁一样的清秀女子泊舟伫立,等待一场相会,演绎着一幕幕才子佳人的传奇。而如今,随着国家倾覆,美人与繁华盛世一同远去,空余林木苍苍,雾霭蒙蒙。词人的怀古之思、亡国之恨,都融入眼前的悲凉景色中。

唐宋之后,历代皆有题写莫愁女的诗词。元代徐延徽的《竹枝词》云:“尽说卢家好莫愁,不知天上有牵牛。”描写寻常百姓长相厮守的平凡幸福。明代马銮的《莫愁》云:“笑向莫愁湖上去,不知何事带愁回。”藉咏莫愁表达对忧国忧民之思。清代宋琬的《忆秦娥‧莫愁湖》云:“朱栏畔,莫愁娇小曾相见。”以莫愁女的娇俏容颜比拟湖上风光。

莫愁女,这个多才多艺的楚国女子,经过历代诗歌书写,呈现出多重形象和内蕴。无论是依依送别的少女,还是富豪之家的贵妇,无论是年华蹉跎的孤独美人,还是婚姻美满的平凡女子,莫愁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传统诗歌中美的化身,让人怜惜,让人长忆。@*#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他一蓑烟雨,一杆风月,与桃花为邻,以鸥鸟为侣。摇橹清歌,他自沉醉青山绿水,任南北东西逍遥游赏。
  • 青松岭下,是我寻寻觅觅、徘徊又伫立的背影。白云深处,是你潇潇洒洒、超然而飘渺的风姿。隐者,是一个愈是努力深藏行迹,愈是让人不辞辛劳地追寻的神秘名字。
  •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正是夏季赏心悦目的风景。藕花深处,轻舟之上,一个个窈窕婀娜的采莲女,比那碧叶红葩更具诗情画意。
  • 春波秋水间,江南采莲女,描之成画,歌之成诗。一首首采莲曲,从两汉吟唱到南朝,它让人们领略到水乡的秀美风景,少女的纯美风姿,以及背后一个个优美动人的故事。
  • 春日暖阳下,林间小路上,少女窈窕倩丽的身影,掩映在碧叶浓荫之间。她们展开一天的辛勤劳作,也演绎了许多感人的传奇故事。
  • 她是清代奇女子,恰似史上的李清照、书中的林黛玉。她秉绝代姿容,具稀世才情,凭借词、书、画三大才艺稳居满清第一才女的地位,更因词作成就,被誉为女中纳兰、大清“词后”。
  • 古琴,一种神圣而优美的乐器。它出自先王圣人之手,一分一寸都承载法天象地的内涵;它奏于雅舍山水之间,一弦一歌都传递出清幽玄远的意境。
  • 若用一件传统乐器代表唐朝,非琵琶莫属。它传自西域,盛于中土,像极了大唐万国来朝、海纳百川的博大气象;它曲项梨身,修长圆润,像极了大唐举止雍容、舞姿曼妙的仕女风华;它乐音繁富,可文可武,像极了大唐国力强健、艺文繁荣的全盛风貌。
  • 悠悠乐起,是谁将横笛吹彻,是谁把青衫湿透?回荡的笛音中,是谁的双手,折断了初春临江的新柳;又是谁的双眸,窥见了五月漫天的落梅?
  • 六朝烟水滋养着金陵古城,秦淮月色笼罩着长干巷陌。走进这座名城,可以走访历史遗迹,凭吊千古兴亡;可以流连山水形胜,遥想名士风流;亦可携一部诗集,漫步在最寻常的街边水畔,寻找最质朴动人的民间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