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华文化】

再创晋唐翰墨高峰 颜真卿楷书引古风创新意

作者:允嘉徽
颜真卿楷书的顶峰之作《颜勤礼碑》局部拓片。(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563
【字号】    
   标签: tags: , , ,

在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的“颜体”独树一格,将唐代楷书推上高峰之巅。为何颜真卿的楷书能在大家辈出的唐楷书史上再创高峰,同与书圣王羲之并开书史上晋唐翰墨双峰呢?

【书家小传‧颜真卿】

颜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山东临沂,出身世家,深受儒家文化熏陶。五代祖是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 祖父是唐初训诂大师颜师古。颜真卿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殷氏亲自教导他,带他寄居舅舅殷践猷家。13岁时(721年),舅父去世,他随母南下,寄居苏州外祖父殷子敬家。颜真卿是个孝子,闻名乡里,且博学工辞章。 《颜鲁公集行状》记载,他家贫缺乏纸笔,就用黄土扫墙,在上面练习写字,“攻楷书绝妙”。他在二十五岁时中进士,登甲科,在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为官,官至右丞,封鲁郡开国公。

他为官清廉正气沛然,据《云溪友议》所载,颜真卿在任临川内史时,矫正当地浇薄的风气,“文政大行”,颇受赞誉。他曾四次被任命为御史,据正史记载,五原有冤狱,久不决,地方大旱,颜真卿一到冤案立决,天降雨,地方人士称“御史雨”。他不曲附献媚权臣,而受杨国忠排斥,被贬黜为平原太守(平原今属山东德州陵县)。在此期间安史之乱起,颜真卿与其族兄颜杲卿建立了剿乱首功,清土门贼兵势力,斩贼将李钦凑等人,使得十七郡同日归顺朝廷。建中四年(783年),遭宰相卢杞妒陷,被遣往叛将李希烈部劝谕,被李希烈缢杀。《仙传拾遗》记载,他死后尸解成仙。

书法成就与取法古风特色

唐初到盛唐的书风以俊逸妍美的王羲之风格为尚,到了中唐,颜真卿的楷书拓展新道,展开圆浑壮阔、遒劲雄伟的将帅之风,朴实无华的古风映照他本人耿直刚烈的忠义气质。

颜真卿勤于翰墨,在史上和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并称为“楷书四大家”。而在四大家中,颜真卿对后代的影响是既广大又深远。“颜体”楷书再开唐楷新局,实际上是他上承秦、汉、魏、晋的书法古风,与当世的唐楷融为一炉的成就,从而下启宋、元、明、清的楷书风貌。

颜体“复古”元素 注入楷书新意

颜真卿的作品样貌丰富多样,流传后世的颜体风格并不是一夕而成的。他用功深挚,他曾对前辈张旭说自己“日月滋深,夙夜工勤,耽溺翰墨……以冀至于能妙”。在历经近十年的磨练与蜕变,在六十岁之后得大成,他的楷书新意其实是历经勤奋钻研,并且回溯传统之路,取法于古风而得。

按真迹所见[1],颜真卿的楷书风格有三个发展阶段:

一、学习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风格,代表作为《王琳墓志》。

颜真卿三十一岁时的书迹,具有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风格的代表作《王琳墓志》。(公有领域)

二、学习盛唐“官楷”,发展出前期颜体风格,代表作为《多宝塔碑》。

多宝塔碑是颜真卿44岁时所书,是为颜真卿早期楷书代表作品,也是颜体书法的代表帖之一。(公有领域)

三、在前期颜体中加入篆隶的笔法、笔意,发展出成熟的颜体风格。一般认为《麻姑仙坛记》是“颜体”楷书风格确立的里程碑(真迹未留下),而《颜勤礼碑》是为圆熟代表作。

颜真卿圆熟的“颜体”书迹《颜勤礼碑》。(公有领域)

颜体书法的基础与开创

颜真卿对于书法,笃志一生,用功甚深。颜体书法的奠基与发展历程也涵容了几大要素的影响。

家学渊源

颜真卿的书法具有深厚的家学渊源。他在《草蒙帖》自述,说自南朝以来“上祖多以草隶篆籀为当代所称”。明代陈继儒提到,颜真卿的先祖都是书法的能手,从他的九世祖颜腾之以降,以书法闻名天下的有10人。(妮古录‧卷三)颜真卿的父亲惟贞以草隶擅名。(清代叶昌炽《语石》卷七)而且,他的外家曾祖、祖父也有书名,清末书法家沈曾植认为“鲁公书源出殷氏父子,后得笔诀”。(《海日楼题跋》)

这些书法的家学未必点出颜真卿书法的源本,但是对颜真卿书法的植基和开创必然是有影响作用的。

时代风尚

在唐太宗、高宗的盛唐时代,上承隋人书法,下开唐一代楷书书风的是褚遂良(褚河南),刘熙载《艺概‧书概》说“褚河南书法为唐代之广大教化主,颜平原得其筋”。颜真卿早期的书迹《王琳墓志》,明显可见褚河南《雁塔圣教序》筋力瘦劲的风格。

到了颜真卿成长的开元年代,唐玄宗喜爱篆隶,也喜爱丰肥的字体,对当时的书风发生了很大的影响。米芾说:“开元以来,缘明皇字体肥俗,始有徐浩以合时君所好,经生(研究经学的人)字亦自此肥。”(《海岳名言》)这也是颜真卿书体字迹后来渐渐转为浑圆雄厚特色的一个时代背景。

师承张旭

颜真卿的书法笔意得到张旭的传授。《颜鲁公文集》(黄本骧补订本)记载,颜真卿三十五到三十八岁之间拜访书法巨擘“草圣”张旭,得到他传授的笔法。文集载:“(天宝)二年癸未三十五岁罢醴泉尉事,诣洛阳访吴郡张旭于裴儆宅,请授草书笔法”,未得要领,三年后再往,“三十八岁……再至洛阳寓月余,裴儆宅,作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记,仍归长安。”

颜真卿向张旭请益“笔法要诀”,自述勤奋学习书法“日月滋深,夙夜工勤,耽溺翰墨……以冀至于能妙”,终而得到张旭的启发,又述“自此得攻书之妙。于兹五年,真草自如可成矣”。他将所得作成《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传后世。我们从颜真卿晚年成熟的巅峰之作中,如《颜勤礼碑》中赫然可以发现这笔法、笔意的特色。

碑刻古风

颜体书法的精髓“颜筋”广纳古法吸取养分,从古代金文和古刻石碑中得到进一步的启发。这使得丰厚雄浑的“颜体”更挟带金石之气,表现质朴奔放的美感,形成独特的风格。

北宋书学理论家朱长文赞其书迹有金石之气,志气昂扬,开展王羲之、献之二王以来的高峰:“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清朝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则直指颜真卿的书风源出魏碑:“颜鲁公出于《穆子容》《高植》,其古厚盘礡,精神体格,悉似《穆子容》,又原于《晖福寺》也。”日本学者西林昭一研究《颜真卿的字和书法》(1995)指出,“篆体演变和隶书过渡的书体”以及“北朝的别字”都是研究颜真卿书法源流的要素。

不管颜体汲取魏碑美学要素的源流为何,我们在颜真卿的书迹中的确可以找到他受到碑石书法美学沁润的特色表现。

颜真卿的书法欣赏

《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于唐大历十四年(779年)为他的曾祖父撰文书写的神道碑(墓道碑),是颜体的巅峰之作,当时颜真卿71岁。此碑在1922年才于长安出土,所以相当来说受到较少人工的毁损,保存较多真迹原貌。《颜勤礼碑》全称是《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护军颜君神道碑》,碑文原为四面刻,现缺一面。碑石现移置西安碑林。

颜真卿楷书的顶峰之作《颜勤礼碑》。(公有领域)

《颜勤礼碑》笔力深沉内敛,用笔变化丰富,中锋纯一筋力强劲。此碑文取用篆书特点与隶意入楷书,笔画方圆兼具,藏锋起笔、圆笔的转折、隶书燕尾的特色有明显表现。字体在结字、间距上展现宽舒和稳重的气度,强韧的筋力和法度长贯于浑厚稳重的笔画中,展现雄浑恢宏的大唐精神。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所说的楷书(真书)妙道也在本书迹中展现,比如,直画“纵之不令邪曲”,展现稳重沉着的气势;撇画“锐意挫锋,使不怯滞,令险峻而成”,犹如一把削铁如泥的利剑;末画“末以成画,使其锋健”,捺笔带有锋健燕尾;钩笔转角“折锋轻过”,表现篆书的圆转流畅。

整体来看,“颜体”端庄宽绰、筋力遒劲、气势雄浑、丰姿凛烈的特色,在这块碑文上表露无遗。反映盛世风貌,气宇轩昂,法度完善,领千古风骚。

颜体书法:人品映书品 古道照颜色

颜真卿书迹直透真诚至性,宛如其人的忠贞、雄伟、刚烈,人品映书品,古道照颜色。宋代欧阳修《集古录》云颜鲁公“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清代刘熙载的《书概》倡“书如其人”[2]之说,体现在颜真卿身上别无二至。忠臣烈士颜真卿的楷书圆融了善与美的境界,是书家与书艺具臻完熟的典范,经过历史波涛的淘洗,卓立后世显露金光,引领楷书的主流。

——————
注[1] 据考察,颜真卿传世楷书作品只有10件是真迹,如《王琳墓志》、《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等;其余都是后人仿造的伪作,如《八关斋碑》、《颜氏家庙碑》、《麻姑仙坛记》等。见:方令光:《干禄之心、经世之书:颜真卿(709—785)楷书考论》,2016年出版,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博士学位研究论文。
注[2] 刘熙载的《书概》云:“书,如也,如其才,如其学,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

─点阅【璀璨中华文化】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托尔金(J.R.R. Tolkien)的《王者再临》(The Return of the King)是史诗奇幻三部曲《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的最后一部,内容虽直面黑暗,结局却充满光明。这是一部充满希望的故事,无论有多少黑暗迹象,无论有多大的困难,希望都在。在一切看似无望的时刻,这个故事值得我们做为借镜。
  • 舞蹈是艺术史上最美、最受人喜爱的绘画题材之一。一些名画以不同风格描绘这一主题,其中包括历史画、肖像画和风俗画;它们展示神话人物、贵族和平民肢体的律动,此乃人性最原始的表达方式。
  • 波宁顿未满26岁就因肺结核过世,他的整个艺术创作生涯仅10年的时间,且后5年才创作油画。尽管如此,大众依旧公认波宁顿是他那个时代重要的艺术家,影响了法国和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
  • 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传说中的八仙中汉钟离度化吕洞宾修道成仙的故事。 《钟离度吕》局部。(正见网)
    黄粱一梦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其实它有多个版本,讲述的却是不同的神仙度人的故事,钟离度吕就是其中之一。
  • 《被俘的安德洛玛刻》(Captive Andromache,约1888年)由英国学院派画家弗雷德里克‧莱顿(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年)构思并创作,动人地展现了母亲与孩子、丈夫与妻子之间的情感。在莱顿敏感的笔触下,这些充满爱的亲缘关系,为安德洛玛刻在特洛伊战争后经历的国破家亡,提供了修复的解药。这幅画也提醒我们,往往透过失去,我们才学会珍惜拥有。
  • 中东地毯与欧洲绘画有着相互交织的历史。在文艺复兴时期,在宗教绘画和肖像画中常出现进口地毯,尤其是来自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地毯。这些充满异国情调、昂贵的纺织品可以用来展现财富、现世性和地位。它们还为画面的构图增添了色彩和图案。
  • 盖德克解释,户外写生有一个挑战,就是看到的风景有太多的细节令人不知从何下手。摩尔教他如何将场景分解为简单的图形来找到绘画的焦点,然后学习场景构图的明暗变化(value,即明度)。刚开始的时候,盖德克限制盖德克只能用黑色、白色和灰色来调色,用明暗来描绘形体。
  • 德拉克洛瓦热衷于描绘异国带有充沛情感的场景,以此凸显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张力。这些元素充分体现在他对大型猫科动物(特别是狮子和老虎)的描绘上。在他整个职涯中,他都在观察这些猫科动物,了解它们的习性,然后运用各种媒材捕捉猫科动物威风凛凛的一面。由此创作出知名的艺术作品也都成为他的杰作。
  • 几世纪以来,学者们一直试图厘清关于荷马的真相:是否真有这样一个人?如果有,这些著名的故事是否源于他的创作?他的神话故事是否具有历史真实性?这些诗作是出自同一人之手,还是不同作者原始素材的累积,仍是有待商榷的问题,但大家都达成共识:这些诗最初是在希腊文字广泛发展之前,于公元前7、8世纪之交的某个时候创作出来并口耳相传的。
  • 至今马铃薯与黑面包仍是东欧人的主食。事实上到了18世纪末,马铃薯已成为“富人和穷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备菜肴”。马铃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于许多不同菜肴的特质而越来越受欢迎,到今天仍是德国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