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唐诗系列二之七

【品读唐诗】幽人独往来 归隐山水的孟浩然

作者:兰音
图为清 姚宋绘《小径泊舟图》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46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开元年间的长安城,突然多了一个大龄书生的新面孔。四十岁的他,一袭白袍朴素无华,凭一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在太学赋诗夺魁。一夜之间,孟浩然的大名传遍公卿。

然而那一届的科举场上,他首战失利。京城里中年的白衣郎消失了,襄阳的鹿门山中,却多了一个独来独往的隐士。

黄昏时分,是山下渔梁洲最喧闹的时候。渔夫争相渡河、村民赶着回村。他总是乘一小舟,驶向山中最幽深迷濛处。他望着山色树影,倍感寂寥,却体验到古代隐士独处清修的境界。他用诗笔记录下夜归时的感悟,成就了他的佳作——《夜归鹿门歌》: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诗境赏析

《夜归鹿门歌》,题目的“夜归”颇有深味。当时孟浩然的家园在襄阳城南郊外的涧南园,位于汉江西岸;他在鹿门山的隐居地则位于汉江东岸,两处住宅隔河相望,乘船渡河可至。天色渐晚,孟浩然不还家,却独自前往鹿门山。他称之为“归”,暗示他视鹿门山为真正的家,他回归的是山水、是自然,安置的是精神、是寂寥的心境。

孟浩然划着孤舟,逆着行人的方向,独自进入了他视为隐居胜地的鹿门山。图为元四家之首黄公望的代表作《剡溪访戴图》。(公有领域)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从涧南园入鹿门山的一段旅途,也记录了他在仕途失意、年华渐老之际,做出人生选择的一段心路历程。首二句展现江上行舟见闻,夕阳西下,诗人从鹿门山上雄浑绵延的钟声落笔,把读者带入苍茫辽远的诗境中。

山寺鸣钟,可提示时辰,也有警醒人心、敦促精进之用。暮色四合,世俗之人听到钟声,便知到了归家时刻。渔梁渡口前,渔夫吵嚷忙碌,渔船争相渡河;汉江沙岸上,村民结束劳作,纷纷结伴还家。诗人也到了还家的时刻,聆听着沉缓清远的钟声,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仿佛站在一条歧路前。

一边是深山清修的纯净,一边是红尘名利的浮华。诗人坚定地做出选择:“余亦乘舟归鹿门”。伴着声声晚钟的召唤,他划着孤舟,逆着行人的方向,独自进入了他视为隐居胜地的鹿门山。

不同于渡口江边的嘈杂,鹿门山里别有一番景致。月出云开,仿佛一双看不见的手,拨开了岚烟雾霭,朦胧的树影逐渐显露出轮廓。不知不觉中,诗人已然到达前代隐士庞德公隐居的地方。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这两句写得如梦如幻,又不着痕迹。“开”字下得甚妙,展现出薄雾散尽、一窥山容的细微过程,有种渐入佳境的体验。“忽”字更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感受,更突显出鹿门山飘逸脱俗的仙境之美。

从画面来看,这两句营造出幽邃清寂的氛围,与日落时众人归家的热闹场面形成鲜明对比。这也道出了诗人回归隐居地的不易:若要选择心灵的宁静,远离尘世的纷纷扰扰,也必然要舍弃尘世的温暖,接受隐居的清苦。

诗人对这种选择是怎样的心态呢?他说:“岩扉松径长寂寥。”高大的山岩静默无语,蜿蜒的山路深远无际,给人凄清寂寥之感。然而“惟有幽人自来去”道出隐逸的趣味。这里的“幽人”,是诗人独来独往的形象的表达。他愿以先贤庞德公为榜样,入山体验这种恬淡自适的隐居生活,同时又能自由出入于尘世和尘外。

《夜归鹿门歌》不饰雕刻,随笔点染,却写得空灵幽谧,更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和变化。从黄昏到月照,从江上行舟到山中归隐,从人潮如织到独来独往,境界愈见幽绝,情致愈见深长。诗人不加斧凿,却字字超凡,通过夜访鹿门山的一次经历,谱写出一条慕隐寻幽的人生归途。

唐诗背后的故事

孟浩然,以字行,在大唐诗坛,是和王维齐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他作诗主张“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其诗风清新冲淡,恬静而富于生机,将山水田园诗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孟浩然擅长古体诗,大力创作近体诗,却不拘泥于格律,获得诗评家“文从字顺,音韵铿锵”的赞誉。

孟浩然画像,清人绘。(公有领域)

这位盛唐诗人,才情满腹,性情品格更令人钦慕,能让李白为他作诗,王维为他画像。李白曾盛赞他:“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王维的真迹虽不可见,却有宋人留下的生动描述:孟浩然颀而长,峭而瘦,着一袭白袍,戴一顶重戴帽,骑一匹款段马,望之风仪落落,凛然如生。

才华与人气兼备的孟浩然,却不是官场上的幸运儿。他一生白衣未仕,徘徊于仕和隐、入世与出世之间。最后,他带着几分壮志未酬的落寞与无奈,在世间名利与自然山水中选择后者,成为备受世人景仰的“孟山人”。

唐朝以强盛的国力,带来了开拓进取的社会风气,唐朝文人也大多自信积极地四处奔走,谋求功业。少年时期的孟浩然,却独行特立,走进了郊外深山。家乡的鹿门山,自古就是隐逸胜地,汉末名士庞德公晚年举家隐居于此。孟浩然对这位高风亮节的隐者由衷地敬仰,因而选择前辈生活过的大山,在幽丽的山水风光中展开自己的隐居生涯。

年轻的孟夫子尚未领悟隐居的真谛,即使醉心山林之中,他也时常流露出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事业未成的遗憾。这大概来自家学渊源的影响。“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孟浩然祖籍山东,家风重儒,他自幼在浓郁的儒学氛围中成长,怀抱兼济天下的青云理想。“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他不屑做埋头争食的凡禽,而希望做一飞冲天的鸿鹄,在广阔的天地施展平生才学。

四十岁前,孟浩然或埋头苦读,或游历山水,等待出山的时机。四十岁时,他来到唐朝最繁华的都城长安,走上了多方求仕之路。唐朝选拔人才的方式多种多样,孟浩然几乎都尝试过,却都以失败告终。“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是干谒;“犹怜不才子,白首未登科”,是科举;“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是献赋。还有孟浩然晚年时投靠张九龄,“共理分荆国,朝贤愧楚才”,是加入幕府。

孟浩然的失败,是天意也是性情使然。他向唐玄宗献诗,吟的竟是“不才明主弃”,失了圣心;官员举荐他入京做官,他却为了一场酒宴而失约,断了仕途;哪怕是做了幕僚,他也很快厌倦案牍劳形的生活,不久便辞职离去。

经过几十年的奔波和挫折,孟浩然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志向,并不在官场。无论是家乡襄阳的山水意趣,还是江南吴越的异地风华,都能抚慰心灵创痛,忘却尘世烦恼。孟浩然志在山水,乐在山水,最终放下对功名的执念,掸去一身浮华,从容淡然地回归他少年隐居的家乡鹿门山,全身心融入到山水的超凡境界中。

哪怕书剑无成,哪怕终生寂寞,他骨貌淑清的面容不再忿懑,他风神散朗的眉间不再郁结。慕真归隐,才是孟浩然的追求和归宿,“孟山人”之号,或许是他这一世最高的荣耀。

点阅品读唐诗】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黄昏时候,山寺里悠然传出报时的钟声。
    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回家的人。
    沿着水边的沙岸,人们走向江畔的乡村。
    我也乘坐着船儿,要回到我隐居的鹿门。
  • 孟浩然的许多诗“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其高妙之处来自内心的修为……
  • 孟浩然有许多道家和佛家的朋友,因此佛道两家的思想对他都有很大的影响。
  • (shown)乍一看,好像是在描写一个世外的桃源,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理想的社会生活。其实,这首诗呈现的正是大唐的记忆…
  • 当大唐进入鼎盛阶段,乐舞艺术也达到了中华历史的最高峰。其中有一位舞姬、一支舞蹈,留给大诗人杜甫最深的印象。哪怕经过五十年之久,他永远铭记着观者如山、一舞动四方的盛况。
  • 很多人都读过贾岛的诗歌《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朝的寻隐诗自成一派,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唐朝诗人,一次次走进山水佳境,踏上寻仙问道之旅。大唐诗坛最耀眼的明星——诗仙李白,他的寻隐之旅有怎样的玄妙意境呢?
  • 听,苍茫的塞外沙场,又响起了雄壮的战鼓号角。看,遥远的西北边地,又燃起了无尽的烽火狼烟。无数大唐的好男儿,金戈铁马奔赴万里之外的边关,追寻建功立业的理想,实现忠君报国的荣耀。
  • 那是盛唐的某一天,或许在朝雨打湿新柳的客舍前,或许在暮色点染长河的荒城外,或许在行车扬起暮尘的古道边。一对策马并行的好友,终于走到了分别的歧路。他跳下马,递给朋友一杯酒,依依不舍地问道:“你要去哪里呢?”
  • 人到中年,人生四季之旅也走到了生命的秋天。在这个象征着收获的年纪,有的人功成名就,有的人家庭美满,有的人,还在路上踽踽独行。
  • 中唐时期的建中年间,江南的一座偏僻荒芜的古郡,迎来了它的新一任长官。他虽是一郡刺史,也不过是个被朝廷外放的,难有作为的闲散官员。空有治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于是他走进青山绿水,过起了半吏半隐的生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