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唐诗系列二之四

【品读唐诗】诗佛王维送别 云无尽处话离情

作者:兰音
盛唐的某一天,王维和好友下马话别,写下了著名的《送别》诗。图为明 仇英绘《浔阳送别图》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90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离愁别绪是人之常情。古人送别时,会感慨“悲莫悲兮生别离”“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唐诗里的送别故事,又有怎样与众不同的心情呢?

那是盛唐的某一天,或许在朝雨打湿新柳的客舍前,或许在暮色点染长河的荒城外,或许在行车扬起暮尘的古道边。一对策马并行的好友,终于走到了分别的歧路。他跳下马,递给朋友一杯酒,依依不舍地问道:“你要去哪里呢?”

得知朋友归隐南山的心意,他也生起无限向往之意,便不再挽留,送上最深切的祝福。望着朋友绝尘而去的渺渺身影,他写下一首五言诗,纪念这场送别。这首诗就是“诗佛”王维的代表作《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诗境赏析

王维是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擅长摹景状物,其诗作有写意传神之妙,被苏轼赞为“诗中有画”。他的送别诗篇,写景佳句也层出不穷。自然清新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苍茫壮阔如“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这首《送别》,诗人却大胆摈弃现实环境或时空的描写,用动作和对话构成整首诗的主体。

王维有诗曰:“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图为明 蓝瑛绘《白云红树图》局部。(公有领域)

因而,这首诗仿佛一幅大量留白的送别图,隐去所有背景,空阔的天地间只有一条蜿蜒绵长的道路,以及两位主角并辔骑行的身影。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他们伫立在干净空旷的画面中,执手相望,互相倾诉内心的真实情感。

开篇从诗人的一连串动作写起,“下马饮君酒”,点出送别主题。他揽辔下马,为朋友郑重地设酒饯别。此前他们共行一段路程,诗人心中已经积淀了浓郁深沉的惜别情怀。他送去的一杯薄酒,承载着无限情谊,为朋友送去最后的关心。

“问君何所之。”也许诗人刚刚得知朋友远行的消息,仓促之际赶来送行,迫不及待地询问他的行程。也许诗人已有答案,只是在真正分离的时刻,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能不厌其烦地絮说,什么地方这么吸引你呀,让你舍得身边的朋友?

没有人知道这究竟是哪一次送别,分别的对象是谁。这种朦胧的呈现方式,却让人不受外界干扰,专注于正在经历离别的两个人,以及他们真切而纯粹的离情之中。它又像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次送别,让人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诗人的朋友也吐露心扉:因为生活上的失意,所以他决定远离世俗,隐居终南山旁。王维是名动京城的大才子,和他交往的也大多是才情出众的文人。朋友的“不得意”,多半是仕途受挫,壮志难酬。他大概是由于性情孤介耿直,或者才华无用武之地,一腔政治热情逐渐冷却,生出遁世归隐的心意。

终南山绵延百里,自古就是佛、道两家的圣地,也是隐士清修的一方净土。唐代的隐士群体,又有“终南捷径”的说法,即为仕而隐,借助归隐求得高名,等待朝廷征召。或许朋友此刻的心情非常复杂,他对现实失望,却怀抱几分被朝廷重用、重拾报国理想的希望。

诗人将两人话别的情形娓娓道来,言谈举止皆是点到即止,实际上藏而不露、语淡而味浓,将送别的情绪、归隐的原由流露于诗外。这样,反而凸显出隐士飘逸脱俗的气度,以及唐诗风流蕴藉的意趣。

朋友坚定的归隐心志,也让本就崇佛慕道的诗人产生由衷的敬羡。他不再劝阻,不再叹惋,而是豁达地道一声:“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诗人把留恋之心化作深长的祈愿,希望终南山最深处的悠悠白云,长伴友人左右。愿那缥缈轻妙的形态,掸去他内心的尘埃,那逍遥灵动的韵致,带给他心灵的自由。诗人作别好友的心绪、归隐山林的向往,也化作无尽白云,尽在不言中了。

唐诗背后的故事

送别诗是古老的诗歌题材,它的开山之作可以追溯到《诗经》的作品。如《燕燕》篇:“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痛别伤逝之情感人至深。从汉至魏晋,国家动荡之际,人们常常面对聚散离合的情景,文人之间题赠送别,成为一时风尚。送别诗最为鼎盛的时期,却是在诗歌的黄金时代——盛唐。

王维洒脱无碍的隐逸情怀,最终与那片片云霭融为一体,飘向天际高处。图为南宋 马麟绘《坐看云起图》。(公有领域)

大诗人王维生活的盛唐时期,科举入仕、漫游干谒及投军边塞,是文人贤士求取功名的进身之道。因而他们从少年时起,就开始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生涯。很多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孟浩然、王昌龄等,都是资深旅行家。他们在某一时刻不期而遇,因志趣相投成为至交好友。

如果遇到科考落第、迁谪流放、战乱流离等情况,这些诗心妙笔的雅客们,在神州大地的不同角落里聚了又散,散了又聚,送别践行的经历丰富多样,送别诗的创作更是蔚为大观。仅唐朝就留下送别诗约五千多首,不仅在数量上超越前代同类作品的总和,并且涌现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

从内容上看,送别诗在唐朝境界大开,不仅书写悲情离愁,更增添了豁达超脱、劝勉激励等内涵。这是在大唐的强盛国力下,孕育而生的自信乐观与从容淡泊的时代精神,成为盛唐气象的重要部分。

王维交游广阔、待人真诚,传世的送别诗作有七十多首,几乎涵盖唐人送别的各种类型,也表达出不同的情感。送出征将士赴边,他豪情满怀,“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送兄弟族亲远游,他赠言壮行,“高义难自隐,明时宁陆沉”;送落地考生还乡,他也会迷茫未来,“献赋何时至,明君忆长卿”;送辞官好友归隐,他更加心向往之,“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

而王维本人,早年离乡游京,凭借诗、书、画、乐各方面的天纵才华,赢得王公贵族的青睐和赏识,在仕途上一度春风得意。置身繁华京城,他却感受到“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苦,也因“黄狮子舞”贬谪外地,饱尝人情冷暖。从此他看透浮沉荣辱,过起半官半隐的生活,并修建辋川别业,构筑一方精神桃源。

唐朝的佛、道修炼文化盛行,王维也是一心向道、笃志修行之人,因此得了“诗佛”雅号。他的内心经历了求仕、受挫、出世的不同阶段,走过了挣扎于入世和出世的迷惘时期,最终在仕宦和隐逸之间找到平衡的中和境界,实现“富贵山林、两得其趣”的文人理想。

因此王维的送别诗中,既有建功立业的祝愿,也有祸福难料的感慨。最后,他放下了患得患失的执念,在修行中得到了解脱和自在。他流连山林田园的隐居生活,但又不必远离红尘俗世的权贵身份,他面对友人的离去,希望能把自己超然物外的态度传达给对方,让他带着豁达澹泊之心,和自己一同在隐居生活中获得真正的人生乐趣。

他的《送别》诗,没有时空的考证,亦不见离去人的形象,王维却用这种不着痕迹的写意方式,道出“白云无尽处”的禅意。他那洒脱无碍的隐逸情怀,最终与那片片云霭融为一体,飘向天际高处,抚慰人间无数失意之心、送别之情。

点阅品读唐诗】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美人看美人,大多怀着共情的心怀,感受着对方的美丽与哀愁。因而,妙年洁白的他遇着纤白明媚的她,相逢何必曾相识,通一点灵犀,忆一国佳人,将那千年不渝的忠贞节义娓娓道来。
  • 相思知何物?有人说,那是巴山秋窗下的剪烛夜雨;也有人说,那是柴扉风前的人面桃花。温庭筠却深情地反问: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 拆吾之名,赐汝姓字。沐我佛光,证人间世。
  • 王维的一生,几乎是顺风顺水,静心自处,不惹尘埃。然而他的晚年也浮荡过波澜,历经生死与德操的考验。击起这千层浪的巨石,正是唐朝的空前浩劫,逆转家国命运的安史之乱。
  • 若非遇着王维,他的声名只怕会黯淡许多,继而湮没在浩瀚的史海中。王维以修禅自居,奉行维摩诘在家修行的宗旨,一生志在归隐,放下了荣利功业,唯独不曾放下一位友人。他为友人写诗,为他遣怀,在世外桃源的辋川中永远为他留着隐居的厢房。慧秀于中,才高于外,王维总是亲切地唤他:秀才。
  • 咱们中华的传统文化,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说起,到三皇五帝创建文明,再到后来,有道家、佛家修炼文化的弘扬,几千年来,可以说我们在天地神明的护佑下,演绎出了辉煌璀璨的文明。因而,传统文化也叫作神传文化。秉性善良的古人,敬天地、拜神佛,保持着高尚纯朴的道德修养;而历史上信佛寻道的修炼人,也同样是层出不穷,他们共同奠定了中华博大精深的修炼文化。
  • 唐代诗人王维晚年曾过着半隐居的生活,说他是一位隐士也是不为过的。王维曾在陕西山上隐居。还写了这首被后人传颂的诗《鹿柴》。
  • 当大唐进入鼎盛阶段,乐舞艺术也达到了中华历史的最高峰。其中有一位舞姬、一支舞蹈,留给大诗人杜甫最深的印象。哪怕经过五十年之久,他永远铭记着观者如山、一舞动四方的盛况。
  • 很多人都读过贾岛的诗歌《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朝的寻隐诗自成一派,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唐朝诗人,一次次走进山水佳境,踏上寻仙问道之旅。大唐诗坛最耀眼的明星——诗仙李白,他的寻隐之旅有怎样的玄妙意境呢?
  • 听,苍茫的塞外沙场,又响起了雄壮的战鼓号角。看,遥远的西北边地,又燃起了无尽的烽火狼烟。无数大唐的好男儿,金戈铁马奔赴万里之外的边关,追寻建功立业的理想,实现忠君报国的荣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