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唐詩系列二之四

【品讀唐詩】詩佛王維送別 雲無盡處話離情

作者:蘭音
盛唐的某一天,王維和好友下馬話別,寫下了著名的《送別》詩。圖為明 仇英繪《潯陽送別圖》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90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天下無不散的筵席,離愁別緒是人之常情。古人送別時,會感慨「悲莫悲兮生別離」「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唐詩裡的送別故事,又有怎樣與眾不同的心情呢?

那是盛唐的某一天,或許在朝雨打濕新柳的客舍前,或許在暮色點染長河的荒城外,或許在行車揚起暮塵的古道邊。一對策馬並行的好友,終於走到了分別的歧路。他跳下馬,遞給朋友一杯酒,依依不捨地問道:「你要去哪裡呢?」

得知朋友歸隱南山的心意,他也生起無限嚮往之意,便不再挽留,送上最深切的祝福。望著朋友絕塵而去的渺渺身影,他寫下一首五言詩,紀念這場送別。這首詩就是「詩佛」王維的代表作《送別》: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詩境賞析

王維是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他擅長摹景狀物,其詩作有寫意傳神之妙,被蘇軾讚為「詩中有畫」。他的送別詩篇,寫景佳句也層出不窮。自然清新如「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蒼茫壯闊如「天寒遠山淨,日暮長河急」。這首《送別》,詩人卻大膽擯棄現實環境或時空的描寫,用動作和對話構成整首詩的主體。

王維有詩曰:「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圖為明 藍瑛繪《白雲紅樹圖》局部。(公有領域)

因而,這首詩彷彿一幅大量留白的送別圖,隱去所有背景,空闊的天地間只有一條蜿蜒綿長的道路,以及兩位主角並轡騎行的身影。送君千里,終須一別,他們佇立在乾淨空曠的畫面中,執手相望,互相傾訴內心的真實情感。

開篇從詩人的一連串動作寫起,「下馬飲君酒」,點出送別主題。他攬轡下馬,為朋友鄭重地設酒餞別。此前他們共行一段路程,詩人心中已經積澱了濃郁深沉的惜別情懷。他送去的一杯薄酒,承載著無限情誼,為朋友送去最後的關心。

「問君何所之。」也許詩人剛剛得知朋友遠行的消息,倉促之際趕來送行,迫不及待地詢問他的行程。也許詩人已有答案,只是在真正分離的時刻,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只能不厭其煩地絮說,什麼地方這麼吸引你呀,讓你捨得身邊的朋友?

沒有人知道這究竟是哪一次送別,分別的對象是誰。這種朦朧的呈現方式,卻讓人不受外界干擾,專注於正在經歷離別的兩個人,以及他們真切而純粹的離情之中。它又像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一次送別,讓人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詩人的朋友也吐露心扉:因為生活上的失意,所以他決定遠離世俗,隱居終南山旁。王維是名動京城的大才子,和他交往的也大多是才情出眾的文人。朋友的「不得意」,多半是仕途受挫,壯志難酬。他大概是由於性情孤介耿直,或者才華無用武之地,一腔政治熱情逐漸冷卻,生出遁世歸隱的心意。

終南山綿延百里,自古就是佛、道兩家的聖地,也是隱士清修的一方淨土。唐代的隱士群體,又有「終南捷徑」的說法,即為仕而隱,借助歸隱求得高名,等待朝廷徵召。或許朋友此刻的心情非常複雜,他對現實失望,卻懷抱幾分被朝廷重用、重拾報國理想的希望。

詩人將兩人話別的情形娓娓道來,言談舉止皆是點到即止,實際上藏而不露、語淡而味濃,將送別的情緒、歸隱的原由流露於詩外。這樣,反而凸顯出隱士飄逸脫俗的氣度,以及唐詩風流蘊藉的意趣。

朋友堅定的歸隱心志,也讓本就崇佛慕道的詩人產生由衷的敬羨。他不再勸阻,不再嘆惋,而是豁達地道一聲:「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詩人把留戀之心化作深長的祈願,希望終南山最深處的悠悠白雲,長伴友人左右。願那縹緲輕妙的形態,撣去他內心的塵埃,那逍遙靈動的韻致,帶給他心靈的自由。詩人作別好友的心緒、歸隱山林的嚮往,也化作無盡白雲,盡在不言中了。

唐詩背後的故事

送別詩是古老的詩歌題材,它的開山之作可以追溯到《詩經》的作品。如《燕燕》篇:「之子於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痛別傷逝之情感人至深。從漢至魏晉,國家動盪之際,人們常常面對聚散離合的情景,文人之間題贈送別,成為一時風尚。送別詩最為鼎盛的時期,卻是在詩歌的黃金時代——盛唐。

王維灑脫無礙的隱逸情懷,最終與那片片雲靄融為一體,飄向天際高處。圖為南宋 馬麟繪《坐看雲起圖》。(公有領域)

大詩人王維生活的盛唐時期,科舉入仕、漫遊干謁及投軍邊塞,是文人賢士求取功名的進身之道。因而他們從少年時起,就開始了「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生涯。很多著名詩人,如李白、杜甫、孟浩然、王昌齡等,都是資深旅行家。他們在某一時刻不期而遇,因志趣相投成為至交好友。

如果遇到科考落第、遷謫流放、戰亂流離等情況,這些詩心妙筆的雅客們,在神州大地的不同角落裡聚了又散,散了又聚,送別踐行的經歷豐富多樣,送別詩的創作更是蔚為大觀。僅唐朝就留下送別詩約五千多首,不僅在數量上超越前代同類作品的總和,並且湧現大量膾炙人口的經典佳作。

從內容上看,送別詩在唐朝境界大開,不僅書寫悲情離愁,更增添了豁達超脫、勸勉激勵等內涵。這是在大唐的強盛國力下,孕育而生的自信樂觀與從容淡泊的時代精神,成為盛唐氣象的重要部分。

王維交遊廣闊、待人真誠,傳世的送別詩作有七十多首,幾乎涵蓋唐人送別的各種類型,也表達出不同的情感。送出征將士赴邊,他豪情滿懷,「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送兄弟族親遠遊,他贈言壯行,「高義難自隱,明時寧陸沉」;送落地考生還鄉,他也會迷茫未來,「獻賦何時至,明君憶長卿」;送辭官好友歸隱,他更加心嚮往之,「余亦從此去,歸耕為老農」。

而王維本人,早年離鄉遊京,憑藉詩、書、畫、樂各方面的天縱才華,贏得王公貴族的青睞和賞識,在仕途上一度春風得意。置身繁華京城,他卻感受到「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孤苦,也因「黃獅子舞」貶謫外地,飽嘗人情冷暖。從此他看透浮沉榮辱,過起半官半隱的生活,並修建輞川別業,構築一方精神桃源。

唐朝的佛、道修煉文化盛行,王維也是一心向道、篤志修行之人,因此得了「詩佛」雅號。他的內心經歷了求仕、受挫、出世的不同階段,走過了掙扎於入世和出世的迷惘時期,最終在仕宦和隱逸之間找到平衡的中和境界,實現「富貴山林、兩得其趣」的文人理想。

因此王維的送別詩中,既有建功立業的祝願,也有禍福難料的感慨。最後,他放下了患得患失的執念,在修行中得到了解脫和自在。他流連山林田園的隱居生活,但又不必遠離紅塵俗世的權貴身分,他面對友人的離去,希望能把自己超然物外的態度傳達給對方,讓他帶著豁達澹泊之心,和自己一同在隱居生活中獲得真正的人生樂趣。

他的《送別》詩,沒有時空的考證,亦不見離去人的形象,王維卻用這種不著痕跡的寫意方式,道出「白雲無盡處」的禪意。他那灑脫無礙的隱逸情懷,最終與那片片雲靄融為一體,飄向天際高處,撫慰人間無數失意之心、送別之情。

點閱品讀唐詩】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美人看美人,大多懷著共情的心懷,感受著對方的美麗與哀愁。因而,妙年潔白的他遇著纖白明媚的她,相逢何必曾相識,通一點靈犀,憶一國佳人,將那千年不渝的忠貞節義娓娓道來。
  • 相思知何物?有人說,那是巴山秋窗下的剪燭夜雨;也有人說,那是柴扉風前的人面桃花。溫庭筠卻深情地反問: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 拆吾之名,賜汝姓字。沐我佛光,證人間世。
  • 王維的一生,幾乎是順風順水,靜心自處,不惹塵埃。然而他的晚年也浮蕩過波瀾,歷經生死與德操的考驗。擊起這千層浪的巨石,正是唐朝的空前浩劫,逆轉家國命運的安史之亂。
  • 若非遇著王維,他的聲名只怕會黯淡許多,繼而湮沒在浩瀚的史海中。王維以修禪自居,奉行維摩詰在家修行的宗旨,一生志在歸隱,放下了榮利功業,唯獨不曾放下一位友人。他為友人寫詩,為他遣懷,在世外桃源的輞川中永遠為他留著隱居的廂房。慧秀於中,才高於外,王維總是親切地喚他:秀才。
  • 咱們中華的傳統文化,從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說起,到三皇五帝創建文明,再到後來,有道家、佛家修煉文化的弘揚,幾千年來,可以說我們在天地神明的護佑下,演繹出了輝煌璀璨的文明。因而,傳統文化也叫作神傳文化。秉性善良的古人,敬天地、拜神佛,保持著高尚純樸的道德修養;而歷史上信佛尋道的修煉人,也同樣是層出不窮,他們共同奠定了中華博大精深的修煉文化。
  • 唐代詩人王維晚年曾過著半隱居的生活,說他是一位隱士也是不為過的。王維曾在陝西山上隱居。還寫了這首被後人傳頌的詩《鹿柴》。
  • 當大唐進入鼎盛階段,樂舞藝術也達到了中華歷史的最高峰。其中有一位舞姬、一支舞蹈,留給大詩人杜甫最深的印象。哪怕經過五十年之久,他永遠銘記著觀者如山、一舞動四方的盛況。
  • 很多人都讀過賈島的詩歌《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唐朝的尋隱詩自成一派,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唐朝詩人,一次次走進山水佳境,踏上尋仙問道之旅。大唐詩壇最耀眼的明星——詩仙李白,他的尋隱之旅有怎樣的玄妙意境呢?
  • 聽,蒼茫的塞外沙場,又響起了雄壯的戰鼓號角。看,遙遠的西北邊地,又燃起了無盡的烽火狼煙。無數大唐的好男兒,金戈鐵馬奔赴萬里之外的邊關,追尋建功立業的理想,實現忠君報國的榮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