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维生素vs.合成维生素 差别在哪里?

作者: 安德鲁.索尔 译者: 曾院如

人气 1147

我想应该没有人喜欢这个主题。因为维生素的销售人员,常会觉得这些评论太艰深而过于医学;而医疗人员又认为这样不够接近医学。不过事实就是事实,以下则是我的阐述:

大部分在商店内贩售的维生素产品,都含有人工合成的维生素粉末。虽然从事制造维生素粉末的厂商很少,但是它们通常都是非常大型的制药公司。

不过“大”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这些实验室做出来的维生素,常常比浓缩的天然食品还要便宜太多了;而且合成维生素的成效颇佳,即便小小一片实验室研制的补充锭,都能带来极佳的保健效果。

在健康商店与一般药局所售的营养补给品中,最大的差别就是有些合成物质不会添加到维生素里。举例来说,大部分天然品牌的产品都不会添加人工化学色素,而这是很值得鼓励的一件事。不过,几乎所有品牌的营养补充锭都含有填料与赋形剂,因为这样才能够维持锭剂的塑形。

既然填料与赋形剂的成分相去颇钜,所以如果您想知道各家品牌添加了什么在赋形剂里面,唯一的方法就是亲自写信询问厂商。以下维生素补给品的成分是符合标准的,例如:磷酸钙化合物(calcium-phosphate compounds)、麦芽糊精(maltodextrin)、二氧化硅(silica or silicon dioxide)、纤维素(cellulose)、硬脂酸(stearates or stearic acid)等,这些都是相当常见且公认对人体无害的物质。

即使是从实验室制造出来的维生素,也可以称得上是“天然的”。以维生素C 为例,它是工厂利用淀粉所制造出来的。但是,淀粉所制造的维生素C 与柳橙原汁中的维生素C 完全相同吗?虽然大部分生化学家持肯定的看法(注);但真正一分高下的,在于两者所能达到的效益。

高剂量人工转化的维生素C(抗坏血酸),能够有效对抗病毒性及细菌性疾病,以及其他不计其数的病症;另一方面,就算自食物中萃炼的天然维生素C可能会更加有效,但由于价格实在过于昂贵,不合符经济效益。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天然的维生素明显优于合成者;而其中最好的例子则是维生素E。天然形态的维生素E被称作“D-ALPHA-生育酚(D-alpha-tocopherol)”,只有从植物油才能够提取出来;至于从石化产品中合成的维生素E则被称为“DL-ALPHA-生育酚(DL-alpha-tocopherol)”。

名字看起来差不多吧?但是有大量证据足以显示,比起合成形态的维生素E,天然形态E对人体的帮助更大,价格也很昂贵,但仍在合理范围内。

所以如果要选择维生素E的补充品,您最好寻找D-ALPHA-生育酚这种天然形态的。可能的话,选择含有附加辅助因子(cofactors)的维生素E(又称为“天然混合维生素E”)更好。

值得注意的是,市面上到底有多少表面上看似天然的棕色瓶子,它们配上天然的标签包装、取了恰似天然的品牌名称,但里头装的其实是合成品?我曾经买过一个包装看起来不可能骗人的产品,但后来才发现里头丸剂的颜色竟然是耀眼而接近放射性的粉红色。听起来很怪,但却是千真万确的。我还保存到现在,好让我在演讲的时候可以拿出来作为证据。

科学研究中的“反维生素偏见” 

1.牛肉在哪里?媒体报导中,所引用的原始研究比重占有多少?您所获取的究竟是未经证实的消息,还是有数据佐证的研究结果?负责撰文的新闻工作者,是否事先参阅过原始文献?

2.研究的主题及方法究竟为何?它是体外(试管),还是体内(动物)实验?是否经过人体临床实验?还是仅止于一个对应到现实生活上的臆测?

3.顺着钱潮找线索。哪个单位为这项研究出资?食品加工业者、制药巨头,以及财大气粗的金主,利用资金握有决定研究走向与方法的主导权。这点很难改变,因为研究者不太可能作出让背后金主难堪的研究结论。其资金来源,答案可能就藏在论文末页,致谢的段落里。就算没有,论文也会提供主要作者群的通讯地址,主动写信询问他们吧!

4.确认剂量多寡。任何相关研究,其维生素C 每日使用剂量若低于2,000 毫克,无疑是白费功夫;任何相关研究,其维生素E每日使用剂量若低于400IU,也只是徒劳无功;任何相关研究,其烟碱酸每日使用剂量若低于1,000 毫克,同样也是枉费心力、不具参考价值。

5.确认补充品的使用形式。研究中所使用的维生素是天然还是合成的?任何关于胡萝卜素的研究,若使用合成形式的β 胡萝卜素,就不具参考价值;同样地,使用DL-ALPHA- 生育酚的维生素E 研究也失去其意义。

6.利用“鲍林法则”(Pauling Principle),读完通篇研究,并为自己阐释资料的意义。千万不要依赖作者给予的总结或推论。因为莱纳斯‧ 鲍林(Linus Pauling)一再地指出,许多研究者常会忽略,或是摒弃他们研究中明显的统计意义。而这样的行为可能是人为疏失,也可能是出于政治动机;所以请慎防这些主观的评论。

7.提防抨击鲍林的人。如果有一份报章杂志的文章,批评了莱纳斯‧ 鲍林这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话,您大可确定这种捏造绝对是出自某种宣传目的。

8.留意作者的假设。如果撰文者主张,我们可从食物中获取一切所需的维生素,或是告诉您,没有科学研究支持大剂量维生素疗法,那就得注意了。

9.注意文章最后格外谨慎的建议,例如建议一般民众“只要均衡饮食即可”或是“倘若您必须服用维生素,请勿摄取超过RDA 建议量”。

10.逆向利用媒体。如果一项研究在头条曝光愈多次,就愈容易导致离题,最后不论报导或原始的研究,皆可能因偏颇的后续发展,而失去其客观公正性。正面又新颖的药物研究与维生素的恐怖故事,两者常攻占媒体的头条版面,其背后所隐含的动机不言可喻。

媒体愈是大力鼓吹新药研究,其成果就愈让人不敢恭维;因为真正有价值的研究,不必耍弄让民众感到恐慌的技俩,而是要帮助人们获得健康才对。⊙◇

自然疗愈!照着步骤做 有望改善身体健康

●快速摆脱身体不适 高剂量维生素C有助改善

●药量过重? 医师教你减轻服药的潜在危害

<本文摘自《无药可医:营养学权威的真心告白》,博思智库提供>

责任编辑:曾臻

相关新闻
维生素D恶化失智症?新研究2大争议 这些人该补充
吃维生素B群不提神、想睡?当心身体2大警讯
维生素C不起作用?4类食物对付流感超强大
缺乏维生素B12 出血性中风风险可能增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