媲美米开朗基罗《大卫》:巴洛克艺术家吉安‧贝尼尼

英文大纪元专栏作家JAMES BARESEL撰文/吴约翰编译
吉安‧洛伦佐‧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的雕像作品《大卫》(David),1623至1624年创作。大理石;66.9英寸。意大利博尔盖塞美术馆(Borghese Gallery, Italy)。(Stefano Chiacchiarini '74/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2314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如果说像米开朗基罗这样才华洋溢的艺术家创作出如此完美的雕像作品《大卫》(David)属百年难得一见,那么《大卫》发表120周年后能再次见证如此伟大作品可说是艺术史上绝无仅有之事了。这是艺术史上头一回,也许是最后一次,有一位艺术家在雕塑和各式艺术媒材运用上竟能媲美文艺复兴巨擘米开朗基罗。那就是1624年,艺术家吉安‧洛伦佐‧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将自己创作的《大卫》雕像公诸于世。

贝尼尼出生在1598年,受益于与生俱来的天赋与卓越的艺术基础,他的父亲彼得罗(Pietro)是当代优秀的雕塑家。彼得罗和米开朗基罗一样来自意大利佛罗伦斯,也在那里学习手艺。1606年,他搬到罗马履行教宗的委托,从此在那度过余生。

吉安‧洛伦佐‧贝尼尼的作品《青年自画像》(Self-Portrait as a Young Man),1623年创作。画布、油彩;14.9英寸×11.8英寸。意大利博尔盖塞美术馆。(公有领域)

17世纪的罗马是年轻的贝尼尼接受艺术教育的理想场所。一个世纪以前,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大师仍在不断精进自己的技术,从发掘出的古文物中学习,并创作出能为下一代大师树立榜样的作品。到了贝尼尼的时代,这些作品俨然已是艺术经典中的顶级之作。

而且有越来越多艺术家以文艺复兴为基础,从事创新和原创的创作,而不只是模仿早期的作品。如卡拉瓦乔(Caravaggio)和鲁本斯(Rubens)的画作之精湛,甚至能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媲美。在雕塑方面,米开朗基罗则一直是独傲群雄,直到贝尼尼出现。

用教宗保罗五世(Pope Paul V)的话说,艺术家和赞助人很快就将贝尼尼视为“他们那个时代的米开朗基罗”(the Michelangelo of his age)。红衣主教马菲奥‧巴贝里尼( Cardinal Maffeo Barberini),也是后来的教宗乌尔巴诺八世(Pope Urban VIII),甚至考虑雇用这位19岁的神童来完成一件米开朗基罗本人未完成的雕塑。在此之前根本没人敢这么做。遗憾的是,我们并不知道这座雕塑是什么,或者贝尼尼是否已将之完成。

假使贝尼尼真的完成了这座雕塑,那么这会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因为不仅是两位伟大艺术家联手创作,更是因为两人之间独特的差异。两位艺术家的审美天赋相近,都能赋予石头生命力,把肌肉和布料的柔软与韧性表现的栩栩如生。贝尼尼除了参照罗马的许多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包括《圣殇》( Pietà),他的风格也受早期巴洛克画家影响,尤其是卡拉瓦乔。

两座大卫雕像

文艺复兴古典艺术派以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为代表,他们在情感的表达上倾向理智和内敛;而属巴洛克艺术派的卡拉瓦乔和贝尼尼,则倾向表达强烈的情感。在叙事作品中,古典主义者描绘的人物状态着重在动作发生前或后的片刻;巴洛克艺术家通常喜欢以戏剧性的动作表现人物的状态。

古典派和巴洛克派在描述早期宗教和历史人物的差异甚至更为明显。古典主义艺术家会用完美身材的人物来比喻道德高尚,以这个人物作为道德原型的主题。巴洛克艺术家则着重以个体为主题,试图精准地捕捉人物的情感瞬间。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是静态的,肌肉线条符合希腊罗马的完美观念。 (Alberto Pizzoli/Getty Images)

尽管贝尼尼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两者的美感不相上下,却依然体现这种对比。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是静态的,肌肉线条遵从希腊罗马的完美观念,象征英雄主义。然而贝尼尼的《大卫》身材略显矮小,呈运动状态。他边跑边用投石带投掷石头,扬起的头发意谓着他利用背后吹来的逆风好让石头飞得更远。他表情专注、意志坚定,也许还有些克制住的担心。

吉安‧洛伦佐‧贝尼尼的作品《大卫》。1623至1624年间创作。大理石;66.9英寸。意大利博尔盖塞美术馆。 (wjarek/Shutterstock)

贝尼尼和卡拉瓦乔

贝尼尼的《大卫》雕像与卡拉瓦乔的画作《手提歌利亚头的大卫》( David With the Head of Goliath)两者的相似处与两座《大卫》雕像间的差异,同样受人瞩目。卡拉瓦乔的这幅画表现的是歌利亚被(大卫)杀死后不久的场景,画里大卫的脸部表情像是松了一口气,而且精神抖擞。大卫看起来甚至就像是把歌利亚的头往上提起一般,不是拎着静止不动。这种画面给人的印象与卡拉瓦乔大部分作品的表现一致。如果两人在捕捉动态上大致符合巴洛克艺术的轮廓,那么进一步比较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不同之处就会变得更加清晰。

卡拉瓦乔的作品《手提歌利亚头的大卫》,约1600至1601年创作。杨木板、油彩;35.9英寸x45.7英寸。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Museum of Art History, Vienna)。(公有领域)

卡拉瓦乔的画作《亚西西圣方济各神魂超拔》(Saint Francis of Assisi in Ecstasy)和贝尼尼的雕塑《圣特雷莎神魂超拔》(Ecstasy of Saint Teresa)是两个主题相似的作品。这两幅作品描绘了圣徒在天使面前“神魂超拔”(译注1)(ecstasy)的画面,都表现了强烈的情感特质,只是卡拉瓦乔选择表现“温柔”,而贝尼尼则突显“强烈的戏剧张力”。圣方济各接受圣痕(the stigmata)的异象(译注2),一位天使在他的两手、两脚和靠近心脏部位出现五处伤口,象征基督当时手脚被钉在十字架上遭长矛刺穿的部位 。圣特蕾莎的异象是一位天使反复用长矛刺向她的心脏。

卡拉瓦乔的作品《亚西西圣方济各神魂超拔》,约1594年创作。画布、油彩;36.3英寸x50.1英寸。康乃狄克州哈福德沃兹沃思学会艺术博物馆(Wadsworth Atheneum, Harford, Connecticut)。(公有领域)
吉安‧洛伦佐‧贝尼尼的作品《圣特蕾莎神魂超拔》(Ecstasy of Saint Teresa )雕塑局部,1647-1652年创作。罗马维多利亚圣母教堂科尔纳罗小堂(Cornaro Chapel, 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 Rome)。(公有领域)

卡拉瓦乔杰出的艺术才华相较于贝尼尼经常被遗忘却出色的画作,两者竟也非常相似。卡拉瓦乔的作品《圣彼得和安德鲁的召唤》(The Calling of Saints Peter and Andrew)和贝尼尼的作品《圣安德鲁和圣托马斯》(Saint Andrew and Saint Thomas)可能会被人误认为是出自同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两幅画对人物特写和头发细节都同样以自然主义风格描绘,色彩柔和、明暗色调呈戏剧性对比(tenebrism)等相似技巧。

左图,卡拉瓦乔作品 《圣彼得和安德鲁的召唤》,约1602至1604年创作。画布、油彩;55.1英寸x69.2英寸。英国王家收藏(Royal Collection, U.K. )。右图,吉安‧洛伦佐‧贝尼尼作品《圣安德鲁和圣托马斯》,约1627年创作。画布、油彩;24.2英寸x30.7英寸。伦敦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London)。(公有领域)

尽管贝尼尼在绘画上承袭卡拉瓦乔的风格,但大家总是拿他与米开朗基罗相比。 米开朗基罗和贝尼尼都是历史上最伟大的雕塑家,也是唯一在建筑、绘画、雕塑这三个艺术领域都获得至高成就的知名艺术家。综观艺术的高度、成就的广度与才华而言,贝尼尼可说是米开朗基罗唯一的继任者。

注释:
1.神魂超拔(Religious ecstasy)是一种意识状态的改变,特征是外在意识大幅减少,而内在心理和精神意识增强,常常伴随视觉和精神上的愉悦。
2.异象(vision)指从神而来、特别的启示、启发、揭示

原文:Michelangelo’s Baroque Rival: The Moving Sculptures of Gian Lorenzo Bernini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詹姆斯‧巴雷塞尔(James Baresel)是一位自由撰稿人,替多家期刊撰写文章,包括:美术鉴赏家(Fine Art Connoisseur)、军事史(Military History)、克莱蒙特书评(Claremont Review of Books)和新东欧(New Eastern Europe)等。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传说中的八仙中汉钟离度化吕洞宾修道成仙的故事。 《钟离度吕》局部。(正见网)
    黄粱一梦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其实它有多个版本,讲述的却是不同的神仙度人的故事,钟离度吕就是其中之一。
  • 《被俘的安德洛玛刻》(Captive Andromache,约1888年)由英国学院派画家弗雷德里克‧莱顿(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年)构思并创作,动人地展现了母亲与孩子、丈夫与妻子之间的情感。在莱顿敏感的笔触下,这些充满爱的亲缘关系,为安德洛玛刻在特洛伊战争后经历的国破家亡,提供了修复的解药。这幅画也提醒我们,往往透过失去,我们才学会珍惜拥有。
  • 中东地毯与欧洲绘画有着相互交织的历史。在文艺复兴时期,在宗教绘画和肖像画中常出现进口地毯,尤其是来自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地毯。这些充满异国情调、昂贵的纺织品可以用来展现财富、现世性和地位。它们还为画面的构图增添了色彩和图案。
  • 盖德克解释,户外写生有一个挑战,就是看到的风景有太多的细节令人不知从何下手。摩尔教他如何将场景分解为简单的图形来找到绘画的焦点,然后学习场景构图的明暗变化(value,即明度)。刚开始的时候,盖德克限制盖德克只能用黑色、白色和灰色来调色,用明暗来描绘形体。
  • 德拉克洛瓦热衷于描绘异国带有充沛情感的场景,以此凸显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张力。这些元素充分体现在他对大型猫科动物(特别是狮子和老虎)的描绘上。在他整个职涯中,他都在观察这些猫科动物,了解它们的习性,然后运用各种媒材捕捉猫科动物威风凛凛的一面。由此创作出知名的艺术作品也都成为他的杰作。
  • 几世纪以来,学者们一直试图厘清关于荷马的真相:是否真有这样一个人?如果有,这些著名的故事是否源于他的创作?他的神话故事是否具有历史真实性?这些诗作是出自同一人之手,还是不同作者原始素材的累积,仍是有待商榷的问题,但大家都达成共识:这些诗最初是在希腊文字广泛发展之前,于公元前7、8世纪之交的某个时候创作出来并口耳相传的。
  • 至今马铃薯与黑面包仍是东欧人的主食。事实上到了18世纪末,马铃薯已成为“富人和穷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备菜肴”。马铃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于许多不同菜肴的特质而越来越受欢迎,到今天仍是德国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 1582年,卡拉奇(Carracci)家族的三位成员——阿戈斯蒂诺(Agostino)和安尼巴莱(Annibale)兄弟及其堂兄卢多维科(Ludovico)共同创立了第一所强调写生的重要艺术学院:启程者学院(Accademia degli Incamminati)旨在藉由重新研究大自然来复兴古典传统,以矫正样式主义(Mannerism,又译:风格主义、矫饰主义)对艺术界的不良影响。他们重新提倡写生,并从自然形态中寻找灵感,而非单纯模仿前辈大师的作品。
  • 克拉克森‧弗雷德里克‧斯坦菲尔德(1793─1867年)是浪漫主义时期多产的艺术家。他的职业生涯在某种程度上与美国光亮派画家(luminist painter)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相似。然而,斯坦菲尔德在建筑、波涛汹涌的海洋与航海相关细节的表现上独树一帜。
  • 《牧人来拜》为卡拉瓦乔的大型作品画上了完美的句点——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让观众洞见这一场景,这是其他画家从未做到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