媲美米開朗基羅《大衛》:巴洛克藝術家吉安‧貝尼尼

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JAMES BARESEL撰文/吳約翰編譯
吉安‧洛倫佐‧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的雕像作品《大衛》(David),1623至1624年創作。大理石;66.9英寸。意大利博爾蓋塞美術館(Borghese Gallery, Italy)。(Stefano Chiacchiarini '74/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77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如果說像米開朗基羅這樣才華洋溢的藝術家創作出如此完美的雕像作品《大衛》(David)屬百年難得一見,那麼《大衛》發表120週年後能再次見證如此偉大作品可說是藝術史上絕無僅有之事了。這是藝術史上頭一回,也許是最後一次,有一位藝術家在雕塑和各式藝術媒材運用上竟能媲美文藝復興巨擘米開朗基羅。那就是1624年,藝術家吉安‧洛倫佐‧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將自己創作的《大衛》雕像公諸於世。

貝尼尼出生在1598年,受益於與生俱來的天賦與卓越的藝術基礎,他的父親彼得羅(Pietro)是當代優秀的雕塑家。彼得羅和米開朗基羅一樣來自意大利佛羅倫斯,也在那裡學習手藝。1606年,他搬到羅馬履行教宗的委託,從此在那度過餘生。

吉安‧洛倫佐‧貝尼尼的作品《青年自畫像》(Self-Portrait as a Young Man),1623年創作。畫布、油彩;14.9英寸×11.8英寸。意大利博爾蓋塞美術館。(公有領域)

17世紀的羅馬是年輕的貝尼尼接受藝術教育的理想場所。一個世紀以前,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大師仍在不斷精進自己的技術,從發掘出的古文物中學習,並創作出能為下一代大師樹立榜樣的作品。到了貝尼尼的時代,這些作品儼然已是藝術經典中的頂級之作。

而且有越來越多藝術家以文藝復興為基礎,從事創新和原創的創作,而不只是模仿早期的作品。如卡拉瓦喬(Caravaggio)和魯本斯(Rubens)的畫作之精湛,甚至能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媲美。在雕塑方面,米開朗基羅則一直是獨傲群雄,直到貝尼尼出現。

用教宗保羅五世(Pope Paul V)的話說,藝術家和贊助人很快就將貝尼尼視為「他們那個時代的米開朗基羅」(the Michelangelo of his age)。紅衣主教馬菲奧‧巴貝里尼( Cardinal Maffeo Barberini),也是後來的教宗烏爾巴諾八世(Pope Urban VIII),甚至考慮僱用這位19歲的神童來完成一件米開朗基羅本人未完成的雕塑。在此之前根本沒人敢這麼做。遺憾的是,我們並不知道這座雕塑是什麼,或者貝尼尼是否已將之完成。

假使貝尼尼真的完成了這座雕塑,那麼這會是一件特別有趣的事,因為不僅是兩位偉大藝術家聯手創作,更是因為兩人之間獨特的差異。兩位藝術家的審美天賦相近,都能賦予石頭生命力,把肌肉和布料的柔軟與韌性表現的栩栩如生。貝尼尼除了參照羅馬的許多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包括《聖殤》( Pietà),他的風格也受早期巴洛克畫家影響,尤其是卡拉瓦喬。

兩座大衛雕像

文藝復興古典藝術派以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為代表,他們在情感的表達上傾向理智和內斂;而屬巴洛克藝術派的卡拉瓦喬和貝尼尼,則傾向表達強烈的情感。在敘事作品中,古典主義者描繪的人物狀態著重在動作發生前或後的片刻;巴洛克藝術家通常喜歡以戲劇性的動作表現人物的狀態。

古典派和巴洛克派在描述早期宗教和歷史人物的差異甚至更為明顯。古典主義藝術家會用完美身材的人物來比喻道德高尚,以這個人物作為道德原型的主題。巴洛克藝術家則著重以個體為主題,試圖精準地捕捉人物的情感瞬間。

米開朗基羅的《大衛》是靜態的,肌肉線條符合希臘羅馬的完美觀念。 (Alberto Pizzoli/Getty Images)

儘管貝尼尼和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兩者的美感不相上下,卻依然體現這種對比。米開朗基羅的《大衛》是靜態的,肌肉線條遵從希臘羅馬的完美觀念,象徵英雄主義。然而貝尼尼的《大衛》身材略顯矮小,呈運動狀態。他邊跑邊用投石帶投擲石頭,揚起的頭髮意謂著他利用背後吹來的逆風好讓石頭飛得更遠。他表情專注、意志堅定,也許還有些克制住的擔心。

吉安‧洛倫佐‧貝尼尼的作品《大衛》。1623至1624年間創作。大理石;66.9英寸。意大利博爾蓋塞美術館。 (wjarek/Shutterstock)

貝尼尼和卡拉瓦喬

貝尼尼的《大衛》雕像與卡拉瓦喬的畫作《手提歌利亞頭的大衛》( David With the Head of Goliath)兩者的相似處與兩座《大衛》雕像間的差異,同樣受人矚目。卡拉瓦喬的這幅畫表現的是歌利亞被(大衛)殺死後不久的場景,畫裡大衛的臉部表情像是鬆了一口氣,而且精神抖擻。大衛看起來甚至就像是把歌利亞的頭往上提起一般,不是拎著靜止不動。這種畫面給人的印象與卡拉瓦喬大部分作品的表現一致。如果兩人在捕捉動態上大致符合巴洛克藝術的輪廓,那麼進一步比較兩位藝術家的作品,不同之處就會變得更加清晰。

卡拉瓦喬的作品《手提歌利亞頭的大衛》,約1600至1601年創作。楊木板、油彩;35.9英寸x45.7英寸。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Museum of Art History, Vienna)。(公有領域)

卡拉瓦喬的畫作《亞西西聖方濟各神魂超拔》(Saint Francis of Assisi in Ecstasy)和貝尼尼的雕塑《聖特雷莎神魂超拔》(Ecstasy of Saint Teresa)是兩個主題相似的作品。這兩幅作品描繪了聖徒在天使面前「神魂超拔」(譯註1)(ecstasy)的畫面,都表現了強烈的情感特質,只是卡拉瓦喬選擇表現「溫柔」,而貝尼尼則突顯「強烈的戲劇張力」。聖方濟各接受聖痕(the stigmata)的異象(譯註2),一位天使在他的兩手、兩腳和靠近心臟部位出現五處傷口,象徵基督當時手腳被釘在十字架上遭長矛刺穿的部位 。聖特蕾莎的異象是一位天使反覆用長矛刺向她的心臟。

卡拉瓦喬的作品《亞西西聖方濟各神魂超拔》,約1594年創作。畫布、油彩;36.3英寸x50.1英寸。康乃狄克州哈福德沃茲沃思學會藝術博物館(Wadsworth Atheneum, Harford, Connecticut)。(公有領域)
吉安‧洛倫佐‧貝尼尼的作品《聖特蕾莎神魂超拔》(Ecstasy of Saint Teresa )雕塑局部,1647-1652年創作。羅馬維多利亞聖母教堂科爾納羅小堂(Cornaro Chapel, 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 Rome)。(公有領域)

卡拉瓦喬傑出的藝術才華相較於貝尼尼經常被遺忘卻出色的畫作,兩者竟也非常相似。卡拉瓦喬的作品《聖彼得和安德魯的召喚》(The Calling of Saints Peter and Andrew)和貝尼尼的作品《聖安德魯和聖托馬斯》(Saint Andrew and Saint Thomas)可能會被人誤認為是出自同一位藝術家的作品。兩幅畫對人物特寫和頭髮細節都同樣以自然主義風格描繪,色彩柔和、明暗色調呈戲劇性對比(tenebrism)等相似技巧。

左圖,卡拉瓦喬作品 《聖彼得和安德魯的召喚》,約1602至1604年創作。畫布、油彩;55.1英寸x69.2英寸。英國王家收藏(Royal Collection, U.K. )。右圖,吉安‧洛倫佐‧貝尼尼作品《聖安德魯和聖托馬斯》,約1627年創作。畫布、油彩;24.2英寸x30.7英寸。倫敦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London)。(公有領域)

儘管貝尼尼在繪畫上承襲卡拉瓦喬的風格,但大家總是拿他與米開朗基羅相比。 米開朗基羅和貝尼尼都是歷史上最偉大的雕塑家,也是唯一在建築、繪畫、雕塑這三個藝術領域都獲得至高成就的知名藝術家。綜觀藝術的高度、成就的廣度與才華而言,貝尼尼可說是米開朗基羅唯一的繼任者。

註釋:
1.神魂超拔(Religious ecstasy)是一種意識狀態的改變,特徵是外在意識大幅減少,而內在心理和精神意識增強,常常伴隨視覺和精神上的愉悅。
2.異象(vision)指從神而來、特別的啟示、啟發、揭示

原文:Michelangelo’s Baroque Rival: The Moving Sculptures of Gian Lorenzo Bernini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詹姆斯‧巴雷塞爾(James Baresel)是一位自由撰稿人,替多家期刊撰寫文章,包括:美術鑑賞家(Fine Art Connoisseur)、軍事史(Military History)、克萊蒙特書評(Claremont Review of Books)和新東歐(New Eastern Europe)等。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揚‧范‧海瑟姆(Jan van Huysum)是位出了名的神祕隱居型藝術家(1682─1749年),也是公認18世紀最傑出的荷蘭靜物花卉畫家。他的作品因想像力豐富、具奢華感、色彩飽滿、紋理細緻,以及高度細緻的寫實而倍受尊崇。這些成就的關鍵在於揚‧范‧海瑟姆謹慎且不怕麻煩地在畫布上一層又一層地塗上薄釉彩的技巧。儘管許多人試圖模仿,但同時代的畫家都沒有辦法做到。
  • 小漢斯‧霍爾班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斯堡市(Augsburg),屬於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北方的畫家與版畫家。他被公認為十六世紀時期最偉大的人物肖像畫家之一,除了肖像畫之外,他的作品還包含宗教畫、警世內容的版畫等等。特別是他警世意涵的木刻版畫用於人文思想著作的插畫,在傳播新教思潮的時代裡,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 南梁 張僧繇《雪山紅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輪廓線以外,不添加任何線條也就是沒畫皴法。 這幅畫怎麼和常見的中國山水畫迥然不同呢?
  • 來自比利時的法蘭德斯風格畫家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西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畫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所繪的肖像畫,優雅地呈現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宮廷樣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師,他善於運用色彩和大膽的筆觸來表達光線、物體的移動和布料質地。這項特長也讓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繪出高度精準卻仍具有繪畫特點的蕾絲質地。蕾絲這種非常精緻又複雜的布料是16至17世紀時富有的藝術贊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飾配件。
  • 華麗誇張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簡單的情節、即興對白和戶外表演,是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又譯藝術喜劇)的核心特徵。其幽默劇情常圍繞著年輕戀人的種種考驗。演員們不受台詞限制,可以根據觀眾的反應調整表演。這些喜劇常含有對時政的諷喻和接地氣的幽默,可以巧妙避開查禁。這種意大利民間戲劇形式也成了18世紀洛可可(Rococo)藝術運動的理想題材。
  • 冬天多少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沉悶些,有些人覺得天空烏雲密布缺少陽光令人提不起勁來。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算在最昏暗的日子裡也有色彩。最近我坐在一家咖啡館裡望向天空,當天刮風下雨天色昏暗,天空不再出現彩虹,反倒像是大理石般帶點細微的灰色、藍色甚至紫色。
  • 意大利偉大的藝術寶藏之一是位於帕多瓦(Padua)的斯克羅維尼小禮拜堂(Scrovegni Chapel)。是什麼讓小小的斯克羅維尼神妙不凡,且意義重大?
  • 丁托列托在自己畫室的牆壁上寫有這樣的座右銘,作為靈感之源的提醒:「米開朗基羅的造型與提香的色彩」(Il disegno di Michelangelo ed il colorito di Tiziano)。《創造動物》這幅畫是向兩位大師致敬之作:丁托列托動態地描繪了神體,並滿懷愉悅地讚美自然界。此畫如今收藏在威尼斯學院美術館(Gallerie dell'Accademia)。
  • 美國作家史丹利‧霍洛維茨(Stanley Horowitz)寫道:「冬天就像蝕刻版畫,春天是水彩畫,夏天像油畫,而秋天是綜合四季的馬賽克(鑲嵌畫)。」幾世紀以來,詩人與作家用筆歌頌四季,而畫家用色彩使之流傳千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