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天使和两幅《最后的晚餐》

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非凡笔触
文/鲍勃‧科奇曼(Bob Kirchman) 嘉莲 译
画在画布上的《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局部,由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和安德烈亚‧索拉里(Andrea Solari)合作于16世纪。(比利时汤格罗修道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7118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艺术爱好者涌向意大利米兰的恩宠圣母修道院(Santa Maria delle Grazie),观赏达‧芬奇的画作《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这幅巨型壁画高约15英尺,宽29英尺(合4.6×8.8米)。凝视文艺复兴时期如此重要人物的真迹,堪为平生幸事。遗憾的是,列奥纳多的杰作只保存了约20%。这幅画能留下来已是奇迹,因为它是运用当时未经考察的新媒材绘制(混合油彩与蛋彩等,绘于干燥的石膏底上),并且随着时光流逝、加上战争影响而受到严重破坏。当达‧芬奇最初绘成这幅画时,它该是多么光彩夺目啊?!

实际上,列奥纳多如何成为杰出的艺术家和多才多艺的天才,也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他是一位名叫皮耶罗‧弗鲁西诺‧迪‧安东尼奥‧达‧芬奇(Messer Piero Fruosino di Antonio da Vinci)的著名法律公证人和一位名叫卡特琳娜‧迪‧梅奥‧利皮(Caterina di Meo Lippi)的农家女之子。由于皮耶罗在社会上的地位,他不能娶这个女孩为妻,因此列奥纳多没能完全获得他的姓。他被称为列奥纳多‧迪‧瑟皮耶罗‧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意为芬奇城皮耶罗先生家的列奥纳多(达‧芬奇意思是“来自芬奇的”,芬奇是其出生地)。

假若他获得了父姓“弗鲁西诺”,家人就会指望他要子承父业。而事实是,这个敏感而善于观察的年轻人,随己所愿成了佛罗伦萨画家、雕塑家安德烈亚‧德尔‧韦罗基奥(Andrea del Verrocchio)的门生。

《基督受洗》(The Baptism of Christ),1470—1475年,由安德烈亚‧德尔‧韦罗基奥与列奥纳多‧达‧芬奇合作。面板油彩加蛋彩画,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藏。(公有领域)

在韦罗基奥门下做学徒期间,列奥纳多获许在老师作品《基督受洗》(The Baptism of Christ)中描绘一位天使。左侧的天使明显出自他手。有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说:当维罗基奥看到列奥纳多绘制的天使,他放下画笔,再也不画了。显而易见的是,列奥纳多是朦胧过渡效果的大师,这种技法被称作晕涂法(sfumato),从那时起,他的作品总是能通过这种技法识别出来。

《基督受洗》局部,达‧芬奇画了左边的天使。(公有领域)

米兰版《最后的晚餐》

1482年,列奥纳多前往米兰,寻求米兰公爵“摩尔人”卢多维科(Ludovico il Moro,即卢多维科‧斯福尔扎)的赞助。1492年他接受委托,在恩宠圣母修道院食堂的墙壁上画《最后的晚餐》,这是此种环境经常要求绘制的一大主题。

通常情况下,艺术家会以圣餐礼为中心,然而列奥纳多选择了描绘耶稣宣布“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约翰福音》13:21)后的那一刻。他透过使徒们的手势,巧妙地定格了这一刻的紧张气氛。创作这幅钜作时,他有时会手不释笔,从黎明画到黄昏,连饭都不吃。为了准确捕捉基督和犹大的面容,他付出了漫长而艰辛的努力。

达‧芬奇画作《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意大利米兰恩宠圣母修道院壁画。(公有领域)

最终,他创造出了一件杰作,此画于1498年完成。遗憾的是,时间证明列奥纳多为画作选择的基底──石膏底料(gesso)不能耐久:画作完成仅10年,状况就明显恶化。1652年,墙面被切割出一扇门,使得耶稣缺失了双脚。1796年,法国革命军将食堂用作马厩。1943年,这幅画在沙袋保护下勉强躲过了盟军的轰炸。到20世纪70年代,业界认为画上一些区域已无法修复。为保住剩下部分──原画的一小部分,一个修复项目进行了长达21年,于1999年完成。

“画布版”《最后的晚餐》

然而,历史也发生了有趣的转折。在门生们大力协助下,列奥纳多在画布上为《最后的晚餐》原作创作了一件真人大小的副本。这第二幅画的故事,要从1499年7月说起。当时,新登基的法王路易十二入侵米兰。参观这座城市的奇观时,他被列奥纳多的原作深深吸引。作为征服者,他想把这幅壁画带回法国。他找来建筑师和工匠,想方设法希望把有画的那面墙封装起来,再用马车运走。国王的计划失败了──费用过于高昂,更不用说由于墙面的状况,根本不可能完成。

路易十二并不气馁。如不能把壁画带回去,他就要找到绘制壁画的那位艺术家,让他创作一个副本。国王在1507年1月的一封信中告诉达‧芬奇家乡佛罗伦萨的高官们:“我们需要达‧芬奇。”第二幅《最后的晚餐》的创作,很可能是在达‧芬奇工作室的安德烈亚‧索拉里(Andrea Solari)主导下进行的。

由达‧芬奇和安德里亚‧索拉里合作的“画布版”《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作于16世纪,现藏比利时汤格罗修道院。(汤格罗修道院提供)

从构图上说,这幅画是对原作高度忠实的再现。耶稣和圣约翰可能出自达‧芬奇本人之手。有几个充分的理由可以相信这一点:首先,在二者的面容中,可以看到大师娴熟的柔和过渡技法,远超其他门徒的形象。其效果之突出,与达‧芬奇在韦罗基奥的《基督受洗》中所画的天使没什么两样。专家对这幅画进行X光透视时发现,这两个形象后面没有其他使徒所依据的厚重底稿,似乎是由大师直接画上去的。

“画布版”《最后的晚餐》中的犹大、彼得和约翰。(汤格罗修道院提供)
“米兰版”《最后的晚餐》壁画中的犹大、彼得和约翰。(公有领域)
“画布版”《最后的晚餐》中的使徒巴多罗买、雅各和安德烈。(汤格罗修道院提供)
“米兰版”《最后的晚餐》壁画中的使徒巴多罗买、雅各和安德烈。(公有领域)

至于第二幅《最后的晚餐》是在哪里首次展出的,没有留下记录,尽管我们知道,这幅画一定被国王珍藏了多年。据文献记载,这件作品后来在法国加永(Galion)被占领地区总督的城堡里展出过,一份1540年的总督财产清单提到了它。

1545年,比利时安特卫普附近韦斯特罗(Westerlo)的汤格罗修道院(Tongerlo Abbey)院长阿诺‧斯特雷特斯(Arnold Streyters)买下了这幅画。他当时出了450古尔登的高价。(17世纪的450古尔登,约合今天的55,000美元。)有人猜测,此举是为了反抗加尔文主义禁止宗教艺术。这幅画今天仍归修道院所有,并为艺术爱好者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让他们得以领略米兰版原始壁画当初画成时的样貌。

许多色彩和细节已经从米兰的壁画中消失,但在“汤格罗画布版本”中却清晰可见。而直到让-皮埃尔‧伊斯鲍茨(Jean-Pierre Isbouts)和克里斯托弗‧希思‧布朗(Christopher Heath Brown)为其合著的《年轻的列奥纳多:一位革命性艺术家的演变,1472—1499》(The Young Leonardo: The Evolution of a Revolutionary Artist, 1472–1499,出版于2017年)进行研究时,这件副本才广为人知。两位学者从同仁那里听说了保存在汤格罗的画作,他们的研究进一步强调了此作或许确实可以追溯到列奥纳多。

第二幅《最后的晚餐》画作好几次差点被毁或丢失。僧侣们一度把它藏在粮仓里。1929年,修道院在一场大火中严重受损,这幅画却得以幸存。而现在,历经五百余年的画布也亟需修复。由于达‧芬奇的存世作品寥寥无几,有机会保护他最为神圣的画作之一,是最值得做的一件事情。

请访问修道院网站了解有关汤格罗《最后的晚餐》基金Tongerlo Last Supper Fund及此画修复的更多信息。

原文Leonardo da Vinci’s Remarkable Touch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简介:鲍勃‧科奇曼(Bob Kirchman)是一位建筑插画师,与太太帕姆(Pam)住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奥古斯塔县(Augusta County)。他在“奥古斯塔基督教教育家在家教育合作组织”(Augusta Christian Educators Homeschool Co-op)教授“画室艺术”(studio art)。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德拉克洛瓦热衷于描绘异国带有充沛情感的场景,以此凸显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张力。这些元素充分体现在他对大型猫科动物(特别是狮子和老虎)的描绘上。在他整个职涯中,他都在观察这些猫科动物,了解它们的习性,然后运用各种媒材捕捉猫科动物威风凛凛的一面。由此创作出知名的艺术作品也都成为他的杰作。
  • 几世纪以来,学者们一直试图厘清关于荷马的真相:是否真有这样一个人?如果有,这些著名的故事是否源于他的创作?他的神话故事是否具有历史真实性?这些诗作是出自同一人之手,还是不同作者原始素材的累积,仍是有待商榷的问题,但大家都达成共识:这些诗最初是在希腊文字广泛发展之前,于公元前7、8世纪之交的某个时候创作出来并口耳相传的。
  • 至今马铃薯与黑面包仍是东欧人的主食。事实上到了18世纪末,马铃薯已成为“富人和穷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备菜肴”。马铃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于许多不同菜肴的特质而越来越受欢迎,到今天仍是德国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 1582年,卡拉奇(Carracci)家族的三位成员——阿戈斯蒂诺(Agostino)和安尼巴莱(Annibale)兄弟及其堂兄卢多维科(Ludovico)共同创立了第一所强调写生的重要艺术学院:启程者学院(Accademia degli Incamminati)旨在藉由重新研究大自然来复兴古典传统,以矫正样式主义(Mannerism,又译:风格主义、矫饰主义)对艺术界的不良影响。他们重新提倡写生,并从自然形态中寻找灵感,而非单纯模仿前辈大师的作品。
  • 克拉克森‧弗雷德里克‧斯坦菲尔德(1793─1867年)是浪漫主义时期多产的艺术家。他的职业生涯在某种程度上与美国光亮派画家(luminist painter)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相似。然而,斯坦菲尔德在建筑、波涛汹涌的海洋与航海相关细节的表现上独树一帜。
  • 《牧人来拜》为卡拉瓦乔的大型作品画上了完美的句点——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让观众洞见这一场景,这是其他画家从未做到的。
  • 《野外景观》(A Wild Scene),托马斯‧科尔于1831至1832年间创作。油彩、画布,130公分×194公分。巴尔的摩艺术博物馆收藏。(公有领域)
    艺术家托马斯‧科尔(Thomas Cole)1801年出生于英格兰东北的工业区,年轻时移民美国。他发现这里是一个充满未知和桀傲不驯的荒野国家。于是,他以精湛的光线处理、构图和空中透视,捕捉了美国荒野的壮丽景致。
  •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年—1905年)是19世纪法国学院派最重要的画家之一。现代人们把他的作品称作是:“美的标准”。历经一百多年的历史变迁,无论各民族习惯和文化怎样差异,人们到了布格罗的作品面前,赞叹的语言“真美啊!”和一百年前是一样的。时代在前进,对“美”的感受却是不变的。人类心中有一种永恒的“美”的标准,通过艺术作品而产生共鸣。
  • 对于一位18世纪女性艺术家来说,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艺术生涯非同寻常。她出生于瑞士一个贫寒的画家之家,作为独生女,她仍接受了广泛的教育,在十几岁时就已展现出肖像画和歌剧演唱的惊人天赋。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这为她日后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成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欧洲上流社会的杰出女性奠定了基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