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天使和兩幅《最後的晚餐》

列奧納多‧達‧芬奇的非凡筆觸
文/鮑勃‧科奇曼(Bob Kirchman) 嘉蓮 譯
畫在畫布上的《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局部,由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和安德烈亞‧索拉里(Andrea Solari)合作於16世紀。(比利時湯格羅修道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245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藝術愛好者湧向意大利米蘭的恩寵聖母修道院(Santa Maria delle Grazie),觀賞達‧芬奇的畫作《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這幅巨型壁畫高約15英尺,寬29英尺(合4.6×8.8米)。凝視文藝復興時期如此重要人物的真跡,堪為平生幸事。遺憾的是,列奧納多的傑作只保存了約20%。這幅畫能留下來已是奇跡,因為它是運用當時未經考察的新媒材繪製(混合油彩與蛋彩等,繪於乾燥的石膏底上),並且隨著時光流逝、加上戰爭影響而受到嚴重破壞。當達‧芬奇最初繪成這幅畫時,它該是多麼光彩奪目啊?!

實際上,列奧納多如何成為傑出的藝術家和多才多藝的天才,也讓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議。他是一位名叫皮耶羅‧弗魯西諾‧迪‧安東尼奧‧達‧芬奇(Messer Piero Fruosino di Antonio da Vinci)的著名法律公證人和一位名叫卡特琳娜‧迪‧梅奧‧利皮(Caterina di Meo Lippi)的農家女之子。由於皮耶羅在社會上的地位,他不能娶這個女孩為妻,因此列奧納多沒能完全獲得他的姓。他被稱為列奧納多‧迪‧瑟皮耶羅‧達‧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意為芬奇城皮耶羅先生家的列奧納多(達‧芬奇意思是「來自芬奇的」,芬奇是其出生地)。

假若他獲得了父姓「弗魯西諾」,家人就會指望他要子承父業。而事實是,這個敏感而善於觀察的年輕人,隨己所願成了佛羅倫薩畫家、雕塑家安德烈亞‧德爾‧韋羅基奧(Andrea del Verrocchio)的門生。

《基督受洗》(The Baptism of Christ),1470—1475年,由安德烈亞‧德爾‧韋羅基奧與列奧納多‧達‧芬奇合作。面板油彩加蛋彩畫,意大利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在韋羅基奧門下做學徒期間,列奧納多獲許在老師作品《基督受洗》(The Baptism of Christ)中描繪一位天使。左側的天使明顯出自他手。有一個未經證實的傳說:當維羅基奧看到列奧納多繪製的天使,他放下畫筆,再也不畫了。顯而易見的是,列奧納多是朦朧過渡效果的大師,這種技法被稱作暈塗法(sfumato),從那時起,他的作品總是能通過這種技法識別出來。

《基督受洗》局部,達‧芬奇畫了左邊的天使。(公有領域)

米蘭版《最後的晚餐》

1482年,列奧納多前往米蘭,尋求米蘭公爵「摩爾人」盧多維科(Ludovico il Moro,即盧多維科‧斯福爾扎)的贊助。1492年他接受委託,在恩寵聖母修道院食堂的牆壁上畫《最後的晚餐》,這是此種環境經常要求繪製的一大主題。

通常情況下,藝術家會以聖餐禮為中心,然而列奧納多選擇了描繪耶穌宣布「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出賣我」(《約翰福音》13:21)後的那一刻。他透過使徒們的手勢,巧妙地定格了這一刻的緊張氣氛。創作這幅鉅作時,他有時會手不釋筆,從黎明畫到黃昏,連飯都不吃。為了準確捕捉基督和猶大的面容,他付出了漫長而艱辛的努力。

達‧芬奇畫作《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意大利米蘭恩寵聖母修道院壁畫。(公有領域)

最終,他創造出了一件傑作,此畫於1498年完成。遺憾的是,時間證明列奧納多為畫作選擇的基底──石膏底料(gesso)不能耐久:畫作完成僅10年,狀況就明顯惡化。1652年,牆面被切割出一扇門,使得耶穌缺失了雙腳。1796年,法國革命軍將食堂用作馬厩。1943年,這幅畫在沙袋保護下勉強躲過了盟軍的轟炸。到20世紀70年代,業界認為畫上一些區域已無法修復。為保住剩下部分──原畫的一小部分,一個修復項目進行了長達21年,於1999年完成。

「畫布版」《最後的晚餐》

然而,歷史也發生了有趣的轉折。在門生們大力協助下,列奧納多在畫布上為《最後的晚餐》原作創作了一件真人大小的副本。這第二幅畫的故事,要從1499年7月說起。當時,新登基的法王路易十二入侵米蘭。參觀這座城市的奇觀時,他被列奧納多的原作深深吸引。作為征服者,他想把這幅壁畫帶回法國。他找來建築師和工匠,想方設法希望把有畫的那面牆封裝起來,再用馬車運走。國王的計劃失敗了──費用過於高昂,更不用說由於牆面的狀況,根本不可能完成。

路易十二並不氣餒。如不能把壁畫帶回去,他就要找到繪製壁畫的那位藝術家,讓他創作一個副本。國王在1507年1月的一封信中告訴達‧芬奇家鄉佛羅倫薩的高官們:「我們需要達‧芬奇。」第二幅《最後的晚餐》的創作,很可能是在達‧芬奇工作室的安德烈亞‧索拉里(Andrea Solari)主導下進行的。

由達‧芬奇和安德里亞‧索拉里合作的「畫布版」《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作於16世紀,現藏比利時湯格羅修道院。(湯格羅修道院提供)

從構圖上說,這幅畫是對原作高度忠實的再現。耶穌和聖約翰可能出自達‧芬奇本人之手。有幾個充分的理由可以相信這一點:首先,在二者的面容中,可以看到大師嫻熟的柔和過渡技法,遠超其他門徒的形象。其效果之突出,與達‧芬奇在韋羅基奧的《基督受洗》中所畫的天使沒什麼兩樣。專家對這幅畫進行X光透視時發現,這兩個形象後面沒有其他使徒所依據的厚重底稿,似乎是由大師直接畫上去的。

「畫布版」《最後的晚餐》中的猶大、彼得和約翰。(湯格羅修道院提供)
「米蘭版」《最後的晚餐》壁畫中的猶大、彼得和約翰。(公有領域)
「畫布版」《最後的晚餐》中的使徒巴多羅買、雅各和安德烈。(湯格羅修道院提供)
「米蘭版」《最後的晚餐》壁畫中的使徒巴多羅買、雅各和安德烈。(公有領域)

至於第二幅《最後的晚餐》是在哪里首次展出的,沒有留下記錄,儘管我們知道,這幅畫一定被國王珍藏了多年。據文獻記載,這件作品後來在法國加永(Galion)被占領地區總督的城堡裡展出過,一份1540年的總督財產清單提到了它。

1545年,比利時安特衛普附近韋斯特羅(Westerlo)的湯格羅修道院(Tongerlo Abbey)院長阿諾‧斯特雷特斯(Arnold Streyters)買下了這幅畫。他當時出了450古爾登的高價。(17世紀的450古爾登,約合今天的55,000美元。)有人猜測,此舉是為了反抗加爾文主義禁止宗教藝術。這幅畫今天仍歸修道院所有,並為藝術愛好者提供了難得的機會,讓他們得以領略米蘭版原始壁畫當初畫成時的樣貌。

許多色彩和細節已經從米蘭的壁畫中消失,但在「湯格羅畫布版本」中卻清晰可見。而直到讓-皮埃爾‧伊斯鮑茨(Jean-Pierre Isbouts)和克里斯托弗‧希思‧布朗(Christopher Heath Brown)為其合著的《年輕的列奧納多:一位革命性藝術家的演變,1472—1499》(The Young Leonardo: The Evolution of a Revolutionary Artist, 1472–1499,出版於2017年)進行研究時,這件副本才廣為人知。兩位學者從同仁那裡聽說了保存在湯格羅的畫作,他們的研究進一步強調了此作或許確實可以追溯到列奧納多。

第二幅《最後的晚餐》畫作好幾次差點被毀或丟失。僧侶們一度把它藏在糧倉裡。1929年,修道院在一場大火中嚴重受損,這幅畫卻得以倖存。而現在,歷經五百餘年的畫布也亟需修復。由於達‧芬奇的存世作品寥寥無幾,有機會保護他最為神聖的畫作之一,是最值得做的一件事情。

請訪問修道院網站了解有關湯格羅《最後的晚餐》基金Tongerlo Last Supper Fund及此畫修復的更多信息。

原文Leonardo da Vinci’s Remarkable Touch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鮑勃‧科奇曼(Bob Kirchman)是一位建築插畫師,與太太帕姆(Pam)住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的奧古斯塔縣(Augusta County)。他在「奧古斯塔基督教教育家在家教育合作組織」(Augusta Christian Educators Homeschool Co-op)教授「畫室藝術」(studio art)。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揚‧范‧海瑟姆(Jan van Huysum)是位出了名的神祕隱居型藝術家(1682─1749年),也是公認18世紀最傑出的荷蘭靜物花卉畫家。他的作品因想像力豐富、具奢華感、色彩飽滿、紋理細緻,以及高度細緻的寫實而倍受尊崇。這些成就的關鍵在於揚‧范‧海瑟姆謹慎且不怕麻煩地在畫布上一層又一層地塗上薄釉彩的技巧。儘管許多人試圖模仿,但同時代的畫家都沒有辦法做到。
  • 小漢斯‧霍爾班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斯堡市(Augsburg),屬於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北方的畫家與版畫家。他被公認為十六世紀時期最偉大的人物肖像畫家之一,除了肖像畫之外,他的作品還包含宗教畫、警世內容的版畫等等。特別是他警世意涵的木刻版畫用於人文思想著作的插畫,在傳播新教思潮的時代裡,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 南梁 張僧繇《雪山紅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輪廓線以外,不添加任何線條也就是沒畫皴法。 這幅畫怎麼和常見的中國山水畫迥然不同呢?
  • 來自比利時的法蘭德斯風格畫家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西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畫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所繪的肖像畫,優雅地呈現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宮廷樣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師,他善於運用色彩和大膽的筆觸來表達光線、物體的移動和布料質地。這項特長也讓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繪出高度精準卻仍具有繪畫特點的蕾絲質地。蕾絲這種非常精緻又複雜的布料是16至17世紀時富有的藝術贊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飾配件。
  • 華麗誇張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簡單的情節、即興對白和戶外表演,是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又譯藝術喜劇)的核心特徵。其幽默劇情常圍繞著年輕戀人的種種考驗。演員們不受台詞限制,可以根據觀眾的反應調整表演。這些喜劇常含有對時政的諷喻和接地氣的幽默,可以巧妙避開查禁。這種意大利民間戲劇形式也成了18世紀洛可可(Rococo)藝術運動的理想題材。
  • 冬天多少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沉悶些,有些人覺得天空烏雲密布缺少陽光令人提不起勁來。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算在最昏暗的日子裡也有色彩。最近我坐在一家咖啡館裡望向天空,當天刮風下雨天色昏暗,天空不再出現彩虹,反倒像是大理石般帶點細微的灰色、藍色甚至紫色。
  • 意大利偉大的藝術寶藏之一是位於帕多瓦(Padua)的斯克羅維尼小禮拜堂(Scrovegni Chapel)。是什麼讓小小的斯克羅維尼神妙不凡,且意義重大?
  • 丁托列托在自己畫室的牆壁上寫有這樣的座右銘,作為靈感之源的提醒:「米開朗基羅的造型與提香的色彩」(Il disegno di Michelangelo ed il colorito di Tiziano)。《創造動物》這幅畫是向兩位大師致敬之作:丁托列托動態地描繪了神體,並滿懷愉悅地讚美自然界。此畫如今收藏在威尼斯學院美術館(Gallerie dell'Accademia)。
  • 美國作家史丹利‧霍洛維茨(Stanley Horowitz)寫道:「冬天就像蝕刻版畫,春天是水彩畫,夏天像油畫,而秋天是綜合四季的馬賽克(鑲嵌畫)。」幾世紀以來,詩人與作家用筆歌頌四季,而畫家用色彩使之流傳千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