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年俗“故事”:春联普及百姓家 由于这一人

作者:容乃加
春联何时普及天下百姓家?(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758
【字号】    
   标签: tags: , , , ,

除夕前,什么时候换上新春联好呢?一般是在祭灶神、大扫除之后就可以黏挂了。门楹上挂上春联,将冬天的气氛一转成新春,千门万户立即焕然一新。在中华文化史上,当前的这种遍及百姓家的纸春联是何时开始黏挂的呢?

在千年前的宋代,新年挂“桃符”的习俗就很普遍,但是那时的桃符还不是纸春联。北宋王安石《元日》诗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争把新桃换旧符”,南宋末年都城临安风俗志《梦粱录》记载除夕“钉桃符,贴春牌”。由“新桃”和“钉”的动作来推想,当时的桃符应是镌写在桃木板的对子。

春联何时普及百姓家

在纸上写上祈福的好对子,遍贴千门万户是在明代,那时民间有人称“春联”,而官府行文仍称“桃符”。明太祖朱元璋有个兴趣,就是微服出行观赏春联,玩味春联,乐在其中。他下诏除夕前无论公卿士大夫,还是庶民百姓家,都要在除夕日于门外贴上春联一副,他将观赏玩味。[1]

明太祖下诏,无论公卿士大夫,还是庶民百姓家,都要在除夕日于门外贴上春联一幅。(Shutterstock)

再看明代北京风俗记《宛署杂记》的记载,可以发现明代朝廷积极提倡春联,从中央推动到各地方的实况。明朝明令官府,从中央到地方府县在新官上任时,及新年时都要贴桃符、门神;还有如土地祠(土地公庙)、后方宅门等处在新年也要贴“桃符”。甚至连贴多少副、公库给开支多少钱都有详细规定。

可见,由于明太祖透过朝廷的规定,推展了春联普及各级官府以至地方百姓家、土地公庙。明代春联的普及在文学著作中也留下了显影,例如明代的跨时代巨作《西游记》《儒林外史》中都提到了“春联”。

明太祖趣在春联

明太祖爱看春联、赏春联,也爱作春联。他曾御书春联一副,送给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表扬他非凡的功勋:“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2]

除夕日,太祖微行出行民间,观赏百姓家门外的春联,乐在其中。一次他偶然看见有一户人家没贴春联。一问,原来是阉猪的人家,并不识字,还没找人帮忙写春联,于是他亲自动笔为这户人家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后来,太祖再次微服出巡,经过这户阉猪人家,还是没见到春联贴挂上,就问了缘故。这户人家回答说:“因为知道是皇上的御书,就高悬在中堂,每天燃香祝祷圣上,为献岁祈福。”太祖大喜,送了这家人五十两银,帮助他们换个职业。[3]

虽然现代贴春联的风尚慢慢式微了,若在岁末年尾的除夕前贴上春联,迎来春风送暖,同时也将会带给人万里乾坤一夜新的气象!
——
[1]见:清代陈尚古《簪云楼杂说》“春联”条记述。
[2]见:明代周晖《金陵琐事‧卷一》“春联”条记述。
[3]同注[1]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国古代,“画麟阁”或“入麟阁”代表著作为臣子的卓著功勋或最高荣耀。李白诗云“功成画麟阁”,杜甫抒怀“志在麒麟阁”。这一典故因何而来?这要从汉宣帝甘露三年说起。那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起辅佐有功之臣,于是命人在未央宫麒麟阁绘制了十一名功臣的图像。
  • 本世纪罕见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记者对日食如此反应?科学研究表明,观看日食可以强烈影响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发原始的归属感。
  • “年”的古字写作“年”,从古来字形的演变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余”,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们共同的祈愿是什么?这个成语典故的本事起源于夏朝末年,源远流长。
  • 时间飞逝,转眼间我们就送走了温顺可爱的玉兔,迎来了瑞气万千的祥龙,这儿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龙腾虎跃,好运连连。
  • 冬至:夜从今夜短,日从今日长!冬至日阳光达到南至点将要北返,阳气从地底升起。你对“冬至”的内涵文化知多少?在此盘点冬至的重要的文化光彩与典故。
  • 汉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兴之君,而他第一道诏书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于公于私,汉宣帝都显露了真挚又深刻的仁爱之心。
  • 月到中秋分外圆!黄历八月十五日围绕着月亮的许多民俗传说,尤其是中秋节的神奇事儿纷纷涌上记忆的时空,让人回味中秋节的神奇时空!它们跨越了几千年的记忆,搭起仙凡之间的桥梁。
  • 秋天多变的风貌往往容易触动人心,诗人咏秋的诗篇很多,其中有些在诗情画意中对应了秋天的季候典故,让秋的印象更深深印入人心田。我们来看一篇咏早秋的诗,体会其中简单二十个字中蕴含的丰富文化意境与深永的意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