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老字号:“桂发祥”麻花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桂发祥麻花的创始人是范贵才、范贵林兄弟,他们是河北省大城县西王祥村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幼年丧父,1924年因旱荒兄弟二人随母乞讨来到天津。
  
1928年,兄弟二人投身在李富贵麻花铺当小伙计,每天炸完麻花,沿街叫卖。1933年,又到刘老八麻花铺学徒,由于聪明能干,手脚勤快,很快就掌握了炸麻花的全部技艺。之后,范氏兄弟与人合伙在河东杜庄子炸麻花,不久,因地点偏僻又回到东楼在忠厚里开店维持生计。
  
1937年,他们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开了“桂发祥”和“桂发成”麻花店,因店铺座落于大沽南路十八街处,人们又习惯称其为十八街麻花。
  
当时,麻花制作技艺墨守成规,千篇一律,以两三棵白条拧成叫“绳子头”,用两根白条一棵麻条拧成称“花里虎”,皆用麻条拧成的名为“麻轴”。
  
在竞争中,范贵林精于思考,反复探索创新,在白条和麻条中加一棵含桂花、闽姜、桃仁、瓜条等多种小料的酥馅条,炸出麻花香甜味美,堪称独特。而且经过多次试验改进,终于总结出酵面兑碱,随季节、气候变化而增减的配比方法,使炸出的麻花一年四季质量保持稳定。后又根据顾客需求炸制出一两、二两、半斤、一斤、二斤重量不同、大小各异的多种规格的麻花。这种夹馅什锦麻花风味独特,口感油润,酥脆香甜,造型美观,久放不绵,因而蜚声津门,倍受群众青睐。范贵林亦随之扬名,被众人顺口取得“麻花大王”美称。
  
桂发祥麻花的选料和制作方法很特殊。他们先用热油和面,撒上桂花、闽姜、白糖、青梅、核桃仁、青红丝等,制成酥馅面,搓成酥馅条;用糖汁和面后,搓成白条;把一部分白条蘸上芝麻,便成麻条。再把酥馅条、白条、麻条合股拧,对折再拧。麻花成型后,放进花生油锅里在微火上炸透,成金黄色出锅,夹上冰糖块,撒上青红丝和瓜条等小料,这才成为“十八街”什锦夹馅麻花。这种麻花不仅酥脆香甜,而且能存放几个月也不绵软。
  
“十八街”桂发祥麻花以其色泽金黄,风味醇厚,具香、酥、脆、甜的诱人特点而名扬中外。@(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北有同仁堂,南有陈李济”,在中国的医药宝典中,“陈李济”占有特殊的一页。据考究,在全国的制药行业中,“陈李济”是最早建立的企业之一。
  • 耳朵眼炸糕是闻名海内外的天津地方风味小吃,它选料精良,制作精细,风味独特,与狗不理包子、桂发祥麻花并称天津食品三绝。
  • 奎元馆面店(简称奎元馆)为杭州著名的百年老店,亦是中国最大的面馆。奎元馆创业于清代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原在杭州中山中路三元坊,现在中山中路官巷口。创办人系安徽籍人士,姓名无可考证。该店虽几易其主,但其经营面条的业务始终未变,且以历史长、规模大、特色鲜明而饮誉国内外。
      
  • 张小泉,安徽黟县人,从小随父学制剪刀手艺。其父张思家有一手精制剪刀的好手艺,后与子在黟县开设张大隆剪刀铺,自产自销“张大隆”剪刀,因剪刀钢火好,耐久用,深得好评。明末清初,战争频繁,张小泉迫于生计,于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带子张近高来杭,在当时繁华的吴山山脚下大井巷搭棚砌灶锻打剪刀,招牌仍为“张大隆”,成为杭州张小泉剪刀店的祖店。
  • “一楼风月当酣饮,十里湖山豁醉眸。“这副楹联说的就是杭州西湖著名菜馆--楼外楼。她坐落在景色清幽的孤山南麓,面对淡妆浓抹的佳山丽水,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山光水色之中,熠熠生辉。这座已有150多年悠久历史的名菜馆素以“佳肴与美景共餐”而驰名海内外。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 黄历元月十五夜称“元宵”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中原大陆幅员广,南北两地的风俗也常有差异,以“元宵”称圆子(汤圆)是起于何时呢?元宵吃圆子从何时成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说圆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还有人说有馅的圆子称“元宵”,无馅的圆子称“汤圆”,真是如此吗?
  • 黄历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今年是龙年,岁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龙子、龙女,生肖属龙。然而,黄历新年和十二生肖并非华人专属,不同国家对于生肖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在中亚国家哈萨克,今年的生肖是蜗牛而不是龙,属龙的人到这个国家就变成属蜗牛了。
  • 秋风起兮,七夕节又将来到。牛郎(牵牛)、织女与中华儿女相伴几千年,有情有义的婚姻,相许相牵的爱情,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七夕的一年一会,让人感叹之外,也让我们反思什么吗?
  • 黄历的五月五日端午节,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阳。“端午”处于纯阳之端。民间有俗谚“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为夏令时节防瘟辟毒的启动日。端午节的节俗很多,来源久远,背后蕴藏丰富的文化典故。一起来文化寻根:回顾端午节的九大节俗与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