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老字號:「桂發祥」麻花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桂發祥麻花的創始人是范貴才、范貴林兄弟,他們是河北省大城縣西王祥村人,生於一個貧農家庭,幼年喪父,1924年因旱荒兄弟二人隨母乞討來到天津。
  
1928年,兄弟二人投身在李富貴麻花舖當小夥計,每天炸完麻花,沿街叫賣。1933年,又到劉老八麻花舖學徒,由於聰明能幹,手腳勤快,很快就掌握了炸麻花的全部技藝。之後,范氏兄弟與人合夥在河東杜莊子炸麻花,不久,因地點偏僻又回到東樓在忠厚裡開店維持生計。
  
1937年,他們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開了「桂發祥」和「桂發成」麻花店,因店舖座落於大沽南路十八街處,人們又習慣稱其為十八街麻花。
  
當時,麻花製作技藝墨守成規,千篇一律,以兩三棵白條擰成叫「繩子頭」,用兩根白條一棵麻條擰成稱「花裡虎」,皆用麻條擰成的名為「麻軸」。
  
在競爭中,范貴林精於思考,反覆探索創新,在白條和麻條中加一棵含桂花、閩姜、桃仁、瓜條等多種小料的酥餡條,炸出麻花香甜味美,堪稱獨特。而且經過多次試驗改進,終於總結出酵面兌鹼,隨季節、氣候變化而增減的配比方法,使炸出的麻花一年四季質量保持穩定。後又根據顧客需求炸製出一兩、二兩、半斤、一斤、二斤重量不同、大小各異的多種規格的麻花。這種夾餡什錦麻花風味獨特,口感油潤,酥脆香甜,造型美觀,久放不綿,因而蜚聲津門,倍受群眾青睞。范貴林亦隨之揚名,被眾人順口取得「麻花大王」美稱。
  
桂發祥麻花的選料和製作方法很特殊。他們先用熱油和面,撒上桂花、閩姜、白糖、青梅、核桃仁、青紅絲等,製成酥餡面,搓成酥餡條;用糖汁和面後,搓成白條;把一部份白條蘸上芝麻,便成麻條。再把酥餡條、白條、麻條合股擰,對折再擰。麻花成型後,放進花生油鍋裡在微火上炸透,成金黃色出鍋,夾上冰糖塊,撒上青紅絲和瓜條等小料,這才成為「十八街」什錦夾餡麻花。這種麻花不僅酥脆香甜,而且能存放幾個月也不綿軟。
  
「十八街」桂發祥麻花以其色澤金黃,風味醇厚,具香、酥、脆、甜的誘人特點而名揚中外。@(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北有同仁堂,南有陳李濟」,在中國的醫藥寶典中,「陳李濟」佔有特殊的一頁。據考究,在全國的製藥行業中,「陳李濟」是最早建立的企業之一。
  • 耳朵眼炸糕是聞名海內外的天津地方風味小吃,它選料精良,製作精細,風味獨特,與狗不理包子、桂發祥麻花並稱天津食品三絕。
  • 奎元館麵店(簡稱奎元館)為杭州著名的百年老店,亦是中國最大的麵館。奎元館創業於清代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原在杭州中山中路三元坊,現在中山中路官巷口。創辦人系安徽籍人士,姓名無可考證。該店雖幾易其主,但其經營麵條的業務始終未變,且以歷史長、規模大、特色鮮明而飲譽國內外。
      
  • 張小泉,安徽黟縣人,從小隨父學制剪刀手藝。其父張思家有一手精製剪刀的好手藝,後與子在黟縣開設張大隆剪刀舖,自產自銷「張大隆」剪刀,因剪刀鋼火好,耐久用,深得好評。明末清初,戰爭頻繁,張小泉迫於生計,於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帶子張近高來杭,在當時繁華的吳山山腳下大井巷搭棚砌灶鍛打剪刀,招牌仍為「張大隆」,成為杭州張小泉剪刀店的祖店。
  • 「一樓風月當酣飲,十里湖山豁醉眸。「這副楹聯說的就是杭州西湖著名菜館--樓外樓。她坐落在景色清幽的孤山南麓,面對淡妝濃抹的佳山麗水,像一顆明珠鑲嵌在山光水色之中,熠熠生輝。這座已有150多年悠久歷史的名菜館素以「佳餚與美景共餐」而馳名海內外。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 黃曆元月十五夜稱「元宵」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呢?中原大陸幅員廣,南北兩地的風俗也常有差異,以「元宵」稱圓子(湯圓)是起於何時呢?元宵吃圓子從何時成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說圓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還有人說有餡的圓子稱「元宵」,無餡的圓子稱「湯圓」,真是如此嗎?
  • 黃曆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今年是龍年,歲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龍子、龍女,生肖屬龍。然而,黃曆新年和十二生肖並非華人專屬,不同國家對於生肖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在中亞國家哈薩克,今年的生肖是蝸牛而不是龍,屬龍的人到這個國家就變成屬蝸牛了。
  • 秋風起兮,七夕節又將來到。牛郎(牽牛)、織女與中華兒女相伴幾千年,有情有義的婚姻,相許相牽的愛情,千百年來代代相傳。七夕的一年一會,讓人感嘆之外,也讓我們反思什麼嗎?
  • 黃曆的五月五日端午節,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陽。「端午」處於純陽之端。民間有俗諺「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為夏令時節防瘟辟毒的啟動日。端午節的節俗很多,來源久遠,背後蘊藏豐富的文化典故。一起來文化尋根:回顧端午節的九大節俗與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