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老字号:“瑞蚨祥”绸缎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何谓“瑞蚨祥”?据说是引用了“青蚨还钱”这一典故。“蚨”是传说中远古时期的一种神虫,一母一子,不管子虫和母虫相距多远,它们都能飞到一起找到对方。据说如果将母虫和子虫的血分别涂在铜钱上,不论在市场上使用了母钱而留下子钱,或使用了子钱而留下母钱,在用毕钱后,这子钱或者母钱就会自动飞回来。所以,“青蚨”就成了金钱的代名词。而瑞蚨祥的字号,就是希望借其祥瑞的寓意,加上能带来鑫钱的青蚨,瑞蚨祥就能招财进宝,财源滚滚。
  
瑞蚨祥的创始人孟鸿升是山东济南府章丘县旧军镇人。他是孟子的后裔。为人勤俭肯干,从经营土布开始,在济南城内开设了瑞蚨号布店。后来生意日益兴隆,就到上海、青岛、天津等地设立连锁店,经营规模逐渐扩大,经营品种也日益增多,并增加了绫罗绸缎、皮货等高档商品。
  
孟鸿升去世后,孟洛川当了瑞蚨号的经理。孟洛川年轻有为,善于动脑子,掌管瑞蚨号后,生意更为兴旺。他扩大了店铺的门面,又将店名改为“瑞蚨祥”,以求更增一层祥瑞。清光绪初年,孟洛川凭借家族实力,委派孟觐侯在前门外鲜鱼口内抄手胡同租房设庄,批发大捻布。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以后,洋布大量涌入中国,孟觐侯向孟洛川建议开设布店。孟洛川出资八万两银,在大栅栏买到铺面房,并请清末秀才李林庠书写了牌匾,正式开办瑞蚨祥布店。
  
瑞蚨祥开业后货真价实,服务热情,童叟无欺,而且高、中、低档商品齐全,所以生意兴隆,声名大噪,近七年时光就已拥有了40万两白银的资金,居“八大祥”之首。从此,北京城流传的歌谣“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中的第三句就干脆被改成了“身穿瑞蚨祥”。
  
1900年,瑞蚨祥毁于八国联军的洗劫,不久重建开业。恢复以后的瑞蚨祥仍然以货品纯正、花色新颖著称。同时,为了保持瑞蚨祥在大栅栏经营面料的领先地位,民国初年,孟洛川在大栅栏西口内又开设了瑞蚨祥西鸿记绸布店和鸿记皮货店;不久,在大栅栏东口和西口,分别开设了东鸿记茶店和西鸿记茶店。后来又在天津、烟台、青岛开设分号。瑞蚨祥逐渐发展成为遍及大半个中国的连锁商号。
  
瑞蚨祥创业初期物美价廉的平纹布深受顾客喜爱,历经几十年仍然畅销。这种布选用上好的白坯布染制而成,漂染工艺相当严格。刚出染坊的布匹严禁上市,必须包捆好在布窖里存放半年以上,待染料慢慢浸透每根纱线方可出售。这种工艺叫“闷色”。虽然这种做法影响资金周转,但经过闷色的布缩水率小,布面平整,色泽均匀鲜艳,不易褪色,所以瑞蚨祥一直坚持得一丝不苟。
  
瑞蚨祥经营全国各地丝绸精品和各民族呢绒俏货,面向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的各个阶层。为了保证质量,瑞蚨祥的绸缎呢绒都在苏州定织,并在每匹绸缎的机头处织上“瑞蚨祥”的字样。产品出厂时由瑞蚨祥的技术人员仔细查验。
  
瑞蚨祥的皮货以质地优良、品种齐全而闻名。1930年前,瑞蚨祥一直坚持派出得力人员赴河北张家口、顺德和山西交城采购,中国北方各省乃至亚洲的皮货精品如海龙、水獭、猞猁、紫貂、滩羊皮等都有进货。皮货经镖局用镖车一直押送到北京,气派不凡。1930年以前,四五千元的一件貂褂、千余元一件的海龙领子,最好的金丝猴、玄狐、白狐等稀有皮货,在北京、天津常常是唯瑞蚨祥独有,至今其优良的布匹、绸缎仍为海内外游客所称道。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耳朵眼炸糕是闻名海内外的天津地方风味小吃,它选料精良,制作精细,风味独特,与狗不理包子、桂发祥麻花并称天津食品三绝。
  • 奎元馆面店(简称奎元馆)为杭州著名的百年老店,亦是中国最大的面馆。奎元馆创业于清代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原在杭州中山中路三元坊,现在中山中路官巷口。创办人系安徽籍人士,姓名无可考证。该店虽几易其主,但其经营面条的业务始终未变,且以历史长、规模大、特色鲜明而饮誉国内外。
      
  • 张小泉,安徽黟县人,从小随父学制剪刀手艺。其父张思家有一手精制剪刀的好手艺,后与子在黟县开设张大隆剪刀铺,自产自销“张大隆”剪刀,因剪刀钢火好,耐久用,深得好评。明末清初,战争频繁,张小泉迫于生计,于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带子张近高来杭,在当时繁华的吴山山脚下大井巷搭棚砌灶锻打剪刀,招牌仍为“张大隆”,成为杭州张小泉剪刀店的祖店。
  • “一楼风月当酣饮,十里湖山豁醉眸。“这副楹联说的就是杭州西湖著名菜馆--楼外楼。她坐落在景色清幽的孤山南麓,面对淡妆浓抹的佳山丽水,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山光水色之中,熠熠生辉。这座已有150多年悠久历史的名菜馆素以“佳肴与美景共餐”而驰名海内外。
  • 桂发祥麻花的创始人是范贵才、范贵林兄弟,他们是河北省大城县西王祥村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幼年丧父,1924年因旱荒兄弟二人随母乞讨来到天津。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 黄历元月十五夜称“元宵”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中原大陆幅员广,南北两地的风俗也常有差异,以“元宵”称圆子(汤圆)是起于何时呢?元宵吃圆子从何时成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说圆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还有人说有馅的圆子称“元宵”,无馅的圆子称“汤圆”,真是如此吗?
  • 黄历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今年是龙年,岁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龙子、龙女,生肖属龙。然而,黄历新年和十二生肖并非华人专属,不同国家对于生肖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在中亚国家哈萨克,今年的生肖是蜗牛而不是龙,属龙的人到这个国家就变成属蜗牛了。
  • 秋风起兮,七夕节又将来到。牛郎(牵牛)、织女与中华儿女相伴几千年,有情有义的婚姻,相许相牵的爱情,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七夕的一年一会,让人感叹之外,也让我们反思什么吗?
  • 黄历的五月五日端午节,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阳。“端午”处于纯阳之端。民间有俗谚“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为夏令时节防瘟辟毒的启动日。端午节的节俗很多,来源久远,背后蕴藏丰富的文化典故。一起来文化寻根:回顾端午节的九大节俗与故事。
评论